摘 要:语言不应仅仅理解为一种工具,语言是一个人生存的精神之 家园 造成当今大学英语教育 实践中的诸多困境,原由之一便是这种工具观 要走出这种困境,大学英语教育必须改革,其途径之一就是 注重大学英语教育中民族文化的传承
一 大学英语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困惑实践是理论发展的源泉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实践者通常表现出困惑 在不成熟的理论指导下,实践者也经常面临诸多困惑 当前的大学英语教育遭遇的情形也同样如此,以下面的几点困惑为例:困惑之一:我校每学期都要举行一次师生座谈会,其目的在于收集学生们的意见,英语毕业论文,以便更好促进教师的教学 记得有一次,一位大一下半期的学生向老师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外语的理论界一直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位学生问道:老师,我到大学快一年了,我感觉在大学学英语一点激情都没有 我觉得,大学的英语教师和中学的英语教师的教学没有多大的区别大学英语教学和中学英语教学是否应该有区别呢?如果有区别,应该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或者,这二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区别,是否只要学习英语,无论你在任何阶段都一样呢?困惑之二:记得是在上完第二册一单元 Win-ston Churchill之后,按照教学惯例,在上一课新单元之前,要和同学们一起回顾已学过的重要语言知识点 语法知识点和文化知识点 在复习语言知识点 语法知识点时,大多数学生门基本上可以对答如流 当问及文化点时,我问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What do you know about Winston Churchill?由于在这篇课文中,对 Winston Churchill有所讲解,学生还可以回答 继而,我又提了一个问题:Whocan mak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remier ChouEnlai?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没有一个举手,全场保持一阵沉默 难道没有一个人知道我们伟大的周总理吗?关于一个大学生来说,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那么,为什么没有一个学生能用英语表达自己民族的东西呢?甚至有的人通过了四 六级的英语考试,也不能表达自己民族的东西,我们的英语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呢? 困惑之三:那是在一次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位学生主动来找我聊天 聊天的内容主要如下 学生:老师,如果我今后不想读探讨生,也不从事学术探讨,花这么多的时间学英语这门工具课,有什么意思呢? 学生的问题引起了我的关注 确实,如果一个人今后绝对不会使用英语这门工具课,为什么还要必须学它呢?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是,英语真的只是一种工具吗?
二 透视困惑的根源
这些困惑根植于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困惑 综观以上困惑,目前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英语教育目标的异化 如果问及在一线的大学英语教师:大学英语应该教什么?应该怎样教?关于大多数外语教师而言,这绝对是一个难题 这也许正如学者束定芳认为的那样,这与大学英语教师理论探讨薄弱,对理论不感兴趣有关 然而,关于理论界来讲,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也没有给出令人十分满意的答案 针对学生所提出的 大学英语教育与中学英语有什么区别 的问题,在本质上就涉及追问 英语教育应该教育人什么 的问题 这也涉及到 在不同的阶段,是否应该有不同的教育目标 的问题 如果中学阶段是以学生的基础为目的,那么大学英语教育就应该表现出 高级 的目的 高级 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高级 是否就表现为增加些词汇量,更流利地表达英语,掌握更多的阅读和听写技能呢?有学者指出,基础阶段的英语教育应以语言基础知识为主,大学英语教育应该以语用知识为主 这似乎在表面上解决了中学和大学英语教育的区别 我们需要问及的是语用知识是什么呢?根据语用学理论,语用学知识主要包括语用语言知识 社会语用知识 跨文化语用知识和语际知识 这些知识的目的就在于使人较为得体地使用语言 在我看来,这些知识,不论是语言知识还是语用知识,都没有解决一个问题,即大学英语教育与人的发展联系问题 人始终没有成为教学实践或是理论探讨的逻辑起点 人性的完善应该成为英语教育最高的目标 不同种类的语言,对人性做出不的规定 多会一种语言,关于个人而言,就多了一种把握自然 社会和人自身的方式 正如卡西尔所认为的那样,神话 宗教 艺术 科学 历史和语言共同构筑人性的圆周 语言是人性的一个扇面 因此,语言关于人性的完善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二 语言是个人生存的 精神家园
一直以来,语言都被许多人认为是一门工具学会了一门语言,关于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或者从事某项工作,都会带来了诸多的便利 其实,把语言定义为工具有很多的危害 其一,如果是工具,就存在主体上的异同性 比如,一支电笔关于正在作业的电工师傅而言,是必须的,是有用的 然而,关于一个开车的师傅来讲,是毫无用处的 (因人而异,语言也是如此吗?)其二,有时间的异同性 电笔关于正在作业的电工师傅而言,是必须的,是有用的但关于下了班的电工师傅来,还是必须的,有用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时而异,语言也是如此吗?)其三,把语言定义为工具,颠倒了语言与人的联系工具关于人而言是被支配的对象,换而言之,语言处于被人支配的地位 这不符合当今对语言的认识 Kramsch给语言下的定义是:Language is theprincipal means whereby we conduct our sociallives.从这个定义看出,语言不是人支配的对象,反而人是语言支配的对象 它指导我们如何生活,没有它,我们将不知所措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大师在 通向语言途中一书指出,语言并非是一种工具,英语毕业论文,语言是人生存的精神家园 把语言定义为生存的家园,其好处在于语言对每一个人的发展而言是必须的,没有时间和主体的异同性 因此,学习一门外语关于人生命意义的提升而言多了一种途径 基于这种认识,对众多反对学习英语的人而言,其反对的理由就失去了合法性存在的基础 三 大学英语教育文化功能简单化
语言与文化的联系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 在理论中,其共识是语言是形式,文化是内容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对于文化是什么,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但关于文化人类学家泰勒给出的定义是相对比较接受的 他认为,文化是由道德 风俗习惯艺术够成的一个整体 审视当今大学的英语教材,我们发现其内容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这些内容 同时,我们也发现当今的英语教材基本上只涉及西方,尤其是美国和英国的文化,这无不令人遗憾!英语是否只能表征西方的文化呢?从语言与文化联系来看,英语既可以表征西方的文化,也可以表征欧洲的文化或者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当然也可以表征中国的民族文化 为什么中国的民族文化不能走进大学英语教材呢?当问及介绍中国周恩来总理的时候,全班的同学的无语说明了什么呢?这是否对当下的英语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启示呢?三 大学英语教育改革途径之一 注重大学英语教育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一 全球化呼吁民族文化传承的大学英语教育全球化对世界上的每一个人而言,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 关于全球化所带来的问题,理论界已做出了深入的研讨 在广泛的讨论中,我们发现全球化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福祉,也给人类带来了风险 其中,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是否会被同质化?这一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根据文化生态学理论,一种文化的消失,就如同自然的一种物种的消失,如果世界大部分物种逐渐地消失去,那人类也将不会长期存在下去 一种文化的消失,对人类的危害也是巨大的 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全球化的本质,即全球化就是西化或者说美国化 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所指出的:全球化并不是以公平的方式发展,而且它所带来的结果并非是完全良性的,关于生活在欧洲和北美洲以外的人来说,全球化似乎就是西化或美国化……” 文化全球化的结果是非常令人恐惧的。 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合法性的基础,文化与文化之间是不可以通约、 不可以相互替代的。在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