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际间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频繁,各国领导人之间的高层访问也越来越多。本文所选择的语料是三篇美国领导人来访中国时,英语论文网站,在三所中国的知名高校所做的演讲。作者应用Verschueren在1999年提出的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对三篇演讲稿进行了略论。 在语言学界对演讲语篇的探讨从未停止过,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探讨,目的无非是使演讲语篇理解起来更容易更透彻。本文选择从语境入手,对演讲语篇中语言使用的顺应性进行探讨。 语境是一个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和普遍探讨的概念,许多语言学家都对此做过探讨。Verschueren在1999年提出的顺应论中,他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种选择,而且是对语境的一种顺应性的选择,这一过程是一个持续性的、动态的过程。 Verschurere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其中交际语境除语言使用者外,还包括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三个部分。语境对语言使用的作用贯穿语言使用的整个过程,使语言使用者对其进行顺应从而作出语言选择。三位领导人来访时间和演讲地点各不相同,这使得他们演讲的语境因素也有所异同。 从社交世界来讲,里根是第一个在任期间访华的美国总统,当时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文化都刚从之前相对封闭的体制中走出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联系不久,文化交流并不多;克林顿北大演讲处在十九世纪末,改革开放的显著成果使中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的高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积极的进步;布什来访正值二十世纪初,此时中美联系已发展成熟,两国之间交流也日渐频繁,而且中国加入了WTO同时又将在2017年举办奥运会,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强大了。三位领导人的心理世界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来访都有相同的目的:让中国更多的了解美国同时发展中美联系。从物理世界来讲,他们虽然选择演讲的高校不同,但是三位领导人选择的都是中国国内的著名学府,原因有两个:一是选择高校作演讲气氛缓和且政治色彩不浓;二是这些著名学府的学生很有可能成为中国未来的领导人。以上是对交际语境的略论,三个交际因素共同影响使得三篇演讲稿的总体结构和内容有些相似之处,每篇演讲稿可分为四个部分:引言、谈论中国、谈论美国、谈论中美联系。这四个部分各形成一个语言语境,演讲者在对交际语境进行顺应的同时对语言语境也进行顺应。 演讲者在上述的特定语境中所做出的语言选择是对语境的一种顺应,演讲者对第一人称代词的选择,对时态和语态的选择以及对平行结构的选择。 三位领导人在演讲的引言部分都大量地使用人称代词“I(my,me)”来表达自己来访的心情和目的,在谈论美国时大量地使用了排他性“we(our,us)”而在谈论中国时主要选择了包含性“we(our,us)”,因为人称代词“I(my,me)”指代总统本人,排他性“we(our,us)”指代美国人民,包含性“we(our,us)”指代中美两国人民。演讲者对第一人称代词的选择主要是对语言语境顺应的结果,演讲语篇中各个部分的话题不同谈论的内容也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语言语境使语言的选择有所侧重。 在语言语境相同的情况下,三个演讲者对时态的选择也体现着语言使用者对语境的顺应。在谈论中国时克林顿选择了过去时与现在时交替使用,产生对比效果来说明中国改革开放的显著成效;而布什则用完成时来说明中国已经取得的成就,在展望中国未来发展时用将来时表达他的信心。在谈论美国时里根选择过去时与现在时对比介绍美国的现实情况,而布什用现在时描述美国的近况,这是因为里根来访时中国人民对美国了解较少,选用过去时能更有利的证明他所说的是已经发生了的事实,布什选择现在时是因为他认为介绍美国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这些时态的使用主要是演讲者对交际语境中的社交世界顺应的结果。 语态主要分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在谈论美国时里根和布什都倾向于交替使用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来突出每一句话甚至是每一段的重点,自由、平等及美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美国的人权成为他们谈论的核心内容。 平行结构的运用是在语篇的组织上体现出来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里根的“must never”,“friendship”平行结构;克林顿的“21st century”平行结构;布什的“youcan”“,strong”平行结构等等。这些平行结构的运用体现了三位领导人来访及演讲的目的:和中国建立友谊,更好的发展外交联系,与中国并肩作战,反对核武器,反对核战争,英语论文题目,同时希望中美两国能够共同努力共同发展。关于平行结构的选择是对交际语境中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同时顺应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