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视新课程,理解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的一场改革。 它不是形式的变革--—换一套教科书, 而是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一场全方位的改革,教师要从旧的教学模式和方式中走出来, 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发生质的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要努力学习,用现代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从思想上转变旧的教育理念,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作为数学教师,面对新课程,我们最大的挑战是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虽然新课程已经实施多年,但很多教师脑子里仍然是教材、教参和教学大纲,备课时眼睛只是瞄准知识点,讲课时强调标准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忽视学生的活动。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它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移, 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由接受式向探索性、自主合作式转变。教师在授课时,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要善于设计问题,把教材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在教材方面,新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 变成了可供教师和学生选择的方式,而且解决问题的措施更加多样化,更注重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解答问题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答案具有开放性。这样的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本身对教师的教学也是一个挑战。
二、改变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因为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 创新就要在继承前辈优秀精神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教材,对一些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数学知识奥秘无穷,蕴藏着丰富的内容,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数学教学的角度看,学生要具备创新能力,必须掌握全面的、系统的、扎实的知识,它是创新的基础,也是走向成功的前提。新课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会学,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现行的教材打破了一家独霸天下的局面,教材是多样的、开放的,那么教学方式也要随之开放。 现行的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留下更多的思考余地,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和创新的空间,让每位教师都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 发挥自己无限的智慧。 在这个空间里,作为教师,我们该做什么、怎样做,都是值得探讨的。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认识更深入了一步。 过去,我们接触的是教学大纲,它和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有着很大的差别,内容变化非常大,而且在表述方式上也出现了变化,在标准的要求上把对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式的引导的要求与知识内容的要求结合起来,突出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现在的教学,与以往相比已不能同日而语, 就教材教教材,就解题而解题,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学情,在教学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随着课程的推进,而不断生成新的内容。 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头脑和指导自己的教学,那么每天只能在题海中与学生遨游,很难游到知识的彼岸。 教师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才能在教学措施上进行改革,也才会以新思路、新视角去对待数学新课程。
数学教学注重三维目标的培养, 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那种教师只管教与学生只顾学的单一模式必须改变。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方面都应该体现三维目标,有意识地去设计一些有探究性的内容和措施,让学生都能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探究过程中收获如何,关键在于教师的问题时间,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和机会。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运用的教学, 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提供机会, 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运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的能力。在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材必须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英语论文, 引入数学课题,最后把数学知识重新运用于实际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数学课题都要从实际引入,数学体系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规律, 许多数学概念是从前面的概念演绎而得, 又返回到数学的逻辑结构。新课程的内涵很丰富,其核心在于创新。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要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修养,增强专业素养,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浪中立于不败之地。(责编 赵建荣)冲突迸发的思考--—赴澳学习心得谭 菁(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434020)摘要:通过在澳洲进行的一个月的英语教学培训, 我掌握了一些西方的教学理念及措施。 其中的部分内容与我所接受的国内培训以及我在国内教学的经历有所冲突, 也由此引发了我对自身教学的一系列思考。 这篇文章着眼于我体会到的冲突, 研讨了产生冲突的原因和我所思考的一系列解决措施。 我希望能将这些措施与实际教学结合, 不断地完善,使其真正适用于我们的学生。关键词:冲突 任务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为期一个月的澳洲英语学习之旅结束了, 此次学习的课程既包涵了基础的英语语言知识,西方语言文化的简要介绍,又涵盖了英语教学法的部分内容。 在这一个月中,我不仅感受到南半球不同的文化氛围、生活习惯,经历了某些文化冲突, 也体会到西方教育不同的方式,对其中的利弊有了一定的认识。就西方教育来说, 他们的基础教育实行的是全面的素质教育。 较之国内的教育,他们削弱了科学文化方面的内容, 特别是数理化课程比较简单, 而强调了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如音乐、体育、美术等内容。 人文学科方面的分类也比较细化,就拿音乐来说,所设的课程并非音乐这类大课, 而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声乐、各类器乐、音乐创作等课程,类似于我们的培训班。 这种学科设计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潜力, 保持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比如我房东的四个孙子,其中老二就很适合这种教育方式。 他天资聪颖,刻苦勤奋,英语论文范文,因此不仅在学业上成绩优异,也是足球队的主力,还是个非常优秀的萨克斯乐手。 但这种教育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 因为并非所有的孩子都爱好广泛,学习努力。 关于不够刻苦的学生,由于教育体制的要求比较低,有放任自流的趋势。 在澳洲也不乏不学无术、生活懒撒的“啃老族”。 正如给我们上课的澳洲教师所说, 他们的教育体制在时间的历练下也显现出不少问题, 他们也在努力修正这些方面, 他们也希望能够借鉴我们的教育模式中的很多方面。 如何保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削弱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适应我们的教育, 我们还需进行更多的探究和探讨。就英语课程来说, 我感受最深的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他们对学习目的的阐述。 国内的英语教育因为有四六级作为标杆, 大多数学校对英语教学的要求就是漂亮的过级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