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育情况探讨[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1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整整 150 年前,在中国国难当头、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大背景下,清政府建立了第一所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作为中国近代英语教育的发源地,京师同文馆的建立启动了探究中国近代教育和外语教育的前进步伐,是中国教育史和英语教育史上一件值得深入探索的重要事件。


一、京师同文馆概况


在 1856 年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北京被英法联军攻占,圆明园被侵略军洗劫一空并付之一炬。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 1858 年的中英《天津条约》的第 50 条有文规定:即日起英国之与中国的文书皆用英文书写,汉文配送将不日停止;凡遇文辞内容有争议处,以英文为标准和正解。1860 年《北京条约》签订时,代表清政府与英法联军谈判的恭亲王奕 及众位清朝大臣被侵略军用英文奚落还不自知,事后得晓,颇受刺激。中英《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的签订直接引起了奕 等朝中重臣们有关培养外语人才的重要性的认识。他们强烈意识到,英语论文题目,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已不可能逃避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现实,外语人才在中外交涉中的影响无可替代。于是1861 年 1 月 13 日,奕 、桂良、文祥等人联合上奏病重中的咸丰皇帝,奏请设立集外语人才培养与外国文书翻译为一体的同文馆。奏折中写道:英语教学法与外国人交涉之前必须了解他们的性情;如今中外语言不通,外国文字不识,有这种天然的交涉障碍存在,怎么能够做到与外国人相处呢[1]86?在西方侵略步步紧逼,外交形势刻不容缓的背景下,1862 年 6月 11 日,京师同文馆在北京正式成立,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校址也设在该衙门内。创设之初,京师同文馆只开设了英文馆。后来随着涉外事务的需要,第二年又设立了俄文馆和法文馆,德文馆与日文馆也分别于1872 年和 1896 年设立。1900 年,在八国联军的炮火下,京师同文馆被焚毁后被迫停办解散。1902 年,已名存实亡两年的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成为大学堂中一所译学馆。


二、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育


由于 《天津条约》规定将英文作为中英交涉的官方语言,作为一所培养外语人才的学校性质的机构,京师同文馆自成立之初起,一直将英语教育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随着洋务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育不断规范、内容不断丰富,在师资状况、课程设置、教学措施上经历了一个由起步到发展再到基本成熟完善的过程。1.京师同文馆英语教育的师资状况。咸丰皇帝御准建立京师同文馆后,主抓此事的奕 原本想只聘请中国人担任英语教习。在呈交朝廷的汇报奏折中,奕 谈到:请上海、广东等督抚派遣当地通晓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携各国书籍进京。但事与愿违,广东对此的回复是无人可派;上海的回复是,虽有其人,但技艺不精,不适委派。奕 因而不得不将眼观转向外国人身上。1862 年,英国驻华使官托马斯·韦德(Thomas Wade)向奕 极力推荐兼通英汉双语的英国人约翰·博尔顿(John Burdon)担任京师同文馆英语教员。奕 接纳了韦德的建议,博尔顿顺利出任了京师同文馆第一位外籍英语教习。1863 年,英国人傅兰雅(John Fryer)接替回国处理家事的博尔顿教授英文。1865 年,洋务派大臣李鸿章极力邀请傅兰雅赴上海帮其推动洋务实业,担任上海英华学堂的校长并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任翻译官。傅兰雅远走上海之后,京师同文馆请美国人威廉·马丁(William Martin)出任英语教习。马丁自上任后,一直在京师同文馆从事英语教学工作长达 25 年,为京师同文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作出了一定贡献。据统计,自 1862 年至 1902 年,40 年间,京师同文馆一共聘请过 54 名外籍教习,负责英文、俄文、法文、日文、德文、医学、天文、化学等教学工作,另外还有 32 名中国教习,负责教授算学、中文等课程。在54 名外籍教习中,英文馆的教习人数为 15名,是所有学馆中外籍教习人数最多的,他们还配有 9 名归国华人副教习。加上其他学馆中用英文教学的总共 6 名教习,京师同文馆总共聘请过 31 名英文教习和副教习[2]10。他们通过英语语言教学以及天文、医学、化学等课程的英语教学培养了大量当时国家急需的英语翻译人才和可灵活使用英语的其他领域专门人才,英语论文范文,如杨枢、汪凤藻、张德彝、陆征祥等等。在教育资金方面,京师同文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不到户部拨付的专款支持,因为清政府为了全力对付太平天国,很难再从空虚的国库中拿出银两来支持办学。经过奕 等人的协调,京师同文馆的教育办学经费主要由海关负责支出,这就造成京师同文馆从教师选聘到设备维护等众多事宜均由海关总税务司管理操纵的怪象。当时的中国海关并非清政府管辖下的衙门,而是完全由英法等西方列强掌控。由他们选派而来的英文教习,除了马丁、林乐知等少数人受过高等教育、愿意献身中国教育事业之外,很多教习的教学水平并不算高超,其中甚至有一部分人来同文馆接触和学习过一段中文之后即被派往各地海关履职。这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了师资力量的稳定,也对英语教育有一定负面作用。2.京师同文馆英语教育的课程设置。京师同文馆课程设置经历了一个不断规范和不断丰富的过程。早期的主要课程为英语和汉语,学习年限为 3 年。后来随着师资力量壮大,课程设置也一步步扩充。至 1876 年,作为总教习的马丁将学习年限延长至五年和八年。其中八年学制属于常规安排,适用于那些想学有所成的资质聪颖者,而五年学制适用于那些年龄稍大、学习外文精力不济、只能靠译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人。以八年学制为例,前三年以英语学习为主,后五年着重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在教学的难度上,前五年相当于中学教育水平,后三年相当于大学程度。整个八年的课程设置都体现出了以英语贯穿始终、以翻译为核心的教学特点,具体的课程设置为:第一年学习英语单词,讲解辞句浅书;第二年学习句法,翻译简单句子;第三年学习外国史略、地理,选编相关文章进行翻译;第四年学习代数、数理,翻译公文;第五年学习格致,翻译书籍;第六年学习机械、航海,翻译书籍;第七年学习外国法学、化学、天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育探源□ 魏兴才京师同文馆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