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课堂中存在教育智慧的限制因素
社会发展需要教育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教育自身也需要寻找新的生长点以持续不断地发展。"智慧"这一命题一直属于教育与教学,对于智慧的话题也总是引起人们的热切关注,可是智慧却未能如其所是地发挥影响,教育智慧也只是被描述成为一种难以言说的思维或者行动能力。究其原因,首先,是对智慧与教育智慧的内涵实质的把握不够精准,很多对于智慧与教育智慧的探讨都只是停留在智慧的特征与影响上进行描述,这些众说纷纭、雾里看花似的探讨与讨论不深及智慧的实质终究不能与实践行动相一致。教育理论不能与教育实践达到本然的统一,在课堂中,教师所采取的任何所谓的智慧的教育行动都不能保证启迪学生的智慧这一理想的实现。更有甚者,某些理论探讨者将能力带上"智慧"的帽子,在教育中大兴其说,误导了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行动中过分看重教育技术的提高与更新,或者追求与照搬他人的成功教学经验与教学措施,以为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能力即是有智慧的教师。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只会是让追求智慧的教师离真正拥有教育智慧越来越远。其次,近年来如火如荼的教育科研号召与教学改革举措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在教育与教学改革、科研过程中社会转嫁给学校更多的压力,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更加细化与量化,期待与社会需求接轨的学校教育显示出越来越强的功利性,这严重制约了教育智慧的生成与发展。社会与学校的近况使得教师忙碌于充实量化的、技术性的教师知识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也就不能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以保障教育智慧的生成与实施,自然也就不能将提高学生的分数与启迪学生的智慧统一起来。再者,智慧、教育智慧的生成存在一定的难度。智慧是知识的一种意识状态,确实是表现为一种超越于一般与平凡的能力,但是智慧并不是通过知识学习与技能培训就能养成的。对智慧内涵的外延式探讨在导致难以把握智慧的丰富内涵的同时也造成了对智慧生成途径的一些误解,以至于具体教育情境中的一些认识上的失当与操作上的偏差。教育智慧不应该被解读为它所显示出的高超的教学水平,其生成与发展不能是满足一定教育知识、教学能力条件即可。当内涵认识、现实条件与智慧、教育智慧产生的内在困难等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具体教育情境中追求实际教学能力凌驾于追求真实教育智慧之上的情况不在少数。如此,课堂自然就不能成为真实的教育智慧生成与实施的场所。
第三节 智慧与智慧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时代呼唤蕴含智慧的教育,智慧应该成为教育的主题。教学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了产生教育意义达到教育效果,课堂所担负的不应该只是知识的授受。那真正的教育在课堂中应该是什么样的,而我们又该如何实现启迪学生的智慧的教育理想,每一个努力让智慧回归课堂的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从人类的最早教育活动幵始,教就是带着对象能学到什么、能产生某些变化的期待的。在不断充实与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智慧以优秀的教育经验的形式被传承与追捧,教育智慧关于教师开展教育活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回首过往,不少先哲也是成功的教育家,这也正符合了哲学的爱智慧的本意。苏格拉底从"自知其无知"出发,用"层层设问"的措施诱使学生自己去解答疑惑而不是对深奥的道理进行长篇大论似的演讲。柏拉图也曾明确地指出,仅仅把对于真实存在的理性处理讲说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