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异同对学习英语的影响和作用
〔摘要〕本文从对文化的认识入手,略论了中西文化异同,研讨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学会透过文化异同现象看本质,如何把巾西文化异同和语言异同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文化敏感性和灵活应用各种交际手段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成功地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 Abstract ] this article from the culture point of view,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 English teaching, discusses how to help students to lear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how to put napkins West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language differences of organic union rise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flexible use of various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bility, so as to enable students to use English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异同;语言异同;文化敏感性
近十年来,我国夕}语教学界对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方面的探讨日益向纵深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教学上,英语论文题目,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学重要任务。与此同时,探讨并发表了不少文章,研讨如何通过对中西文化异同的略论来培养学生对文化异同的敏感性。但在对比文化异同现象时如何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文化异同又如何与语言异同有机结合起来,还需要作进一步研讨。本文试图从对文化的认识和中西方文化异同略论入手,英语论文题目,讨论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
对于文化“文明”(civili刀tion)一词源自拉丁语civis,那是Citi二n的意思,其反义词是野蛮(barbarism)。文化(c以tule)一词源自土地耕耘的意思(拉丁语cultu。),引申至今一切有关人类有史以来的心智活动的创造,包括精神特质与成果。讲“文明”似乎侧重于人类文明的共通陕,讲“文化”似乎侧重于各民族所具有的文化精神与信仰上的异质性,因此有“跨文化”,“比较文化”,“文化抗争与冲突”之说。 中文“文化”一词,首见于《易经》的“责”卦:“观乎夭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广义理解,中国古时“礼”字相当于今天人们听说的“文化”一词。我们知道,我国古代《十三经》中有三部有关“礼”的经,即《周礼》、《仪礼》和《礼记》,在全部经书中篇幅最多,其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如官制、教育、农耕、纺织、蚕桑、婚嫁、丧葬、天文、历法、宗教、音乐、哲学、工艺、射御以及日常生活规范等都在内。
我们可以从这些“礼”经上寻找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精神。如砂八胃“富而好礼”,就个人而言,便是指当人们富裕后应提高个人文化修养、个人思想境界和气质。《云色屠》“学而”篇说,“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前一个“礼”字,可理解为广义的“文化,’;后一个“礼”字,则是指狭义的“规范”而言,与孟子所称“四端”(仁、义、礼、智)中的“礼,’相近。 最近,偶尔看到一本书,作者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称“文化的内涵很丰富和广泛,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多元的大系统。文化又是历史的投影,是时间积淀的结果。也就是说,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类世代劳动的结晶。”这本书涉及了农业文化、聚落文化、方言文化、风俗文化、宗教文化、地名文化等,不管作者概括的是否全面,仍足以说明文化的内涵的丰富性和在人类历史发展史上的重要性。 文化与民族的联系甚为重要。今天我们谈国家的统一,对外交往和友谊,无不是站在民族利益的立场上而言的。民族必然有其相应的文化,若不言文化,民族主义一词也难以成立。孙中山先生讲民族的形成有五种因素: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后面四种都是文化的因素。 世界民族甚多,虽然文化也可依各民族的特征而细分成不同的种类,但近代学者公认,文化比诸民族或国家有更宽广的涵义。我们现在讨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便是将中国文化当作一个整体的文化系统,而西方文化则是另一个相异的整体文化系统。
二、中西方文化 当今有一种说法,认为今后世界局势的发展取决于世界七、八种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根本上说,今后世界的冲突是文化冲撞,而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的冲撞则成为焦点。甚至有人预言,如果有第三次世界大战,必定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战争。 世界各民族都要现代化,都要推进利技进步、经济发展。但是现代化并不等于也并不需要全方位西方化。非西方文化需要从国情出发,以自己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寻求一条现代化而又不是全部西方化的道路。要找到这条道路是不容易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只有日本才比较成功这也许是以中国儒教文化为基础,吸收了某些西方文化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 中西方文化交流,如从丝凋之路算起,已有干余年历史;如从西方传教士由澳门对中国传播西学算起,也有400余年的历史。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人占领澳门,随后澳门很快崛起为世界性贸易港,汇集来自不同国家、种族、民族的人群,成为中西文化接触、交流的中心和向内地传播西方文化的基地,直至鸦片战争。1840年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支新上会,香港从此崛起而取代澳门。在中国,一方面封建文化根深蒂固,但日趋腐朽和没落,而进步的新文化正在萌芽和生长;另方面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比以前更积极地拓展它的势力和地盘,加上华侨文化的形成和参与,中国传统文落扮且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西方文化的入侵,是帝国主义侵略的一部分,但在客观上,对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开拓人们视野,打破封闭沉闷空气,反思过去,正视和批判现实各方面,总归起到一定影响。 近年商品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万史潮流,正猛烈地冲击着与其相悖的旧的文化形态口我们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包括先进的科技、信息、人才、资金和其他文化资源。传统的农业文化依据市场规律发生变化,聚落文化景观和建筑风貌发生了或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随着各种社会往来日益频繁,注重公共联系和讲夕!、语成为时兴。为适应人们精神生活的追求,各种文化娱乐设施应运而生。公司文化、校园文化、饮食文化、特区文化等也风靡一时。在一种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开放意识、改革精神、生活方式如衣着打扮等正在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传播,作用着全中国。 当然,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随时随地都存在着新旧的碰撞。在新文化蓬勃发展之时,仍然会存在一些腐朽或被扭曲的文化现象,甚至还有一些沉渣泛起,如对神明、金钱、权力的迷信和崇拜,以及性病、吸毒和各种反社会行为的泛滥等。当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以“排毒不排外”的精神,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和正确积极引导。 我们应采用动态与有机的观点(dynami。&organicvicw),将文化看作如同生物那样的一种有机生命体,有生长、壮大和衰落的历程,有盛衰起伏的“曲线升降”。在不同时期,有强而健康与弱而病态的表现。中国几千年文化,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超稳定结构”,不是停止不前,没有进步,而是一方面日新月异,行健不息,另方面也有起伏盛衰的时候。在其升进而强健时期,文化开创精神往往是昂扬奋发的,并且对外来文化吸收力强,排斥力小。但在其降退而衰败时期,则文化开创精神力量不足,呈现病态,对外来文化吸收力弱,排斥力大,并且见表不见里,见小不见大。在20多年前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文化表面强大,实为弱小,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今天改革开放,中国文化精神已由衰退进入升进阶段,有能力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也有能力抛弃外来文化的糟粕。
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