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背诵策略应用为切入点的写作教学策略探索》
摘 要: 我国模因论与语言学之间的界面探讨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用模因理论指导ESL写作教学是一个新的课题,英语教学论文也具有现实意义。把语言模因复制规律应用到单词、句子、段落乃至篇章中,离不开传统的背诵手段。以背诵策略应用为切入点的写作教学策略,是一次历史性的回归。
关键词: 模因; 写作教学; 背诵策略; 有效性
写作技能是语言习得中产出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最终目的之一。《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修订说明中指出:“本大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明确指出高等学校非英语系本科毕业生在书面表达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能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20个词的短文,用词恰当,语意连贯”[1]。但是,相关于大学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费时低效”的现象而言,当前国内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近况可以说是“不费时也低效”。 作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最终表现形式,大学生写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目前大多数教师采用传统的写作教学措施,即“结果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以课本的范文为标准,以学生的写作结果为目标。教师先给学生灌输一些语言点,如词的用法、句子结构等,然后给学生布置一篇作文,学生完成之后,教师逐字逐句进行修改。整个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的任务只是完成一篇作文而已,在这种写作模式下学生写作能力很难提高,结果是大部分英语学习者在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后,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能够阅读英文资料,但却无法在写作时正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灌输来指导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发展。
一、语言模因理论框架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英国著名生物学家道金斯(Dawkins)在其作品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里首次提到meme[2]。他从古希腊语字根含义出发合成出“mimeme”(摹拟笑剧的对白成分或动作成分),再将其缩写为“meme”,隐含着对“gene”(基因)一词的类比。《牛津英语词典》对“meme”一词的解释如下:An element of culture that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passed on by non-genetic means,esp imitation(谜米: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在汉语里meme有两个主要译名:“谜米”、“模因”。本文采用“模因”的译法,既表达了“模仿”这个核心含义,又兼顾了它与基因的相似性这一基本特征。 模因概念提出后不久,许多学者先后撰文,阐述和发展模因的含义和规律,在20世纪末形成了用模因解释文化进化的新流派。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在其两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被解释的意识》(Consciousness Explained)[3]和《达尔文危险的思想》(Darwin’s Dangerous Idea: Evolution and the Meanings of Life)[4]中,用模因论来解释某些思想、观念、意识为什么像基因一样能够永存的原因。里查德•布劳蒂(Richard Brodie )的《大脑病毒--—模因探讨新科学》(Virus of the Mind: The New Science of the Meme)[5]和阿伦•林治(Aaron Lynch Aaron Lynch)的《思想蔓延--—信念如何在社会中传播》(Thought Contagion: How Belief Spreads Through Society: The New Science of Memes)[6]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模因论的发展。1999年,苏珊•布莱克摩尔(Susan Blackmore)的学术力作《模因机器》(The Meme Machine)[7]出版,西方学界由此掀起模因学探讨的新浪潮。国外关于模因的探讨当前主要形成了几个流派:信息观、思想传染观、文化进化观和模因符号观[8]。 模因论探讨在我国学术界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最早开始于世纪之交的译著《自私的基因》和《谜米机器》。语言学界对模因论的真正探讨始于2017年何自然教授提出的“语言模因论”。国内对于模因的探讨多数是将其作为现成的成熟理论直接拿来,用以描述和略论一些社会文化现象。到当前为止,国内外还鲜有以语言习得中背诵策略应用为视角,对语言模因复制规律在ESL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相关的实证性探讨。 模因论为语言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基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通过模仿而得到传递,它可以在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层面得到体现。语言模因实际上指文化基因,是存储于人脑中的信息单位,其自我复制的途径是从一个人的大脑复制到另一个人的大脑。模因靠复制而生存,当某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出现,在它被复制或被重复传播之前,它还不算是模因,只有当这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得以传播、仿制才具有模因性。模因的传播途径有重复和类推(模仿)两种,语言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表达需要对已有模因进行重复复制,还可能在此基础上类推出新模因。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有“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 模因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同化(assimilation)。成功的模因必须能感染新的个体,进入其记忆。同化有两个条件:1.个体必须和模因载体有接触,或经过观察外部现象,通过思考,重组现存认知因子,独立发现模因;2.所呈现的模因必须分别受到注意,被宿主理解和接受。所以,模因载体应该十分显眼突出。二是记忆(retention)。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作用其他个体的可能性越大。记忆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只有少数模因能够被保存下来。三是表达(expression)。它指的是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模因必须从记忆储存模因中出来,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最突出的表达手段就是话语,其他常见手段有文本、图片、行为等。四是传输(transmission)。在传输阶段,模因从一个宿主被传输到一个或更多的潜在宿主,传输的过程也叫做复制。以上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复制环路,在每个阶段都有一些模因在选择过程中被淘汰。 语言学习本身就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根据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及途径,笔者以背诵策略的运用为切入点,提出模因写作教学策略:即帮助优秀的语言模因经过完整的同化→记忆→表达→传输的成长过程,使这些语言模因或复制或更新,成为第二语言写作模因,最终推动写作能力的提高。具体步骤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