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韩礼德在把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之后,接着又提出了相应的外语教学观,后来的一些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对其进行了发展和补充,英语论文范文,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措施论指导。晚清英语论文网时期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可以说是我国英语教学的开端,且在当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当今的英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外语教学观出发剖析当时的英语教学措施可以更加客观、有效地对其进行借鉴。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晚清教会学校;英语教学法;英语论文网 关于我国晚清时期教会学校英语教学,国内外不少学者都对其进行过探讨,而且许多都是从历史角度出发研讨其发展历程、教学措施、课程设置、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成果等。许多探讨成果都已撰写成专著,最为典型的是对其进行专门探讨和详细讨论的《晚清英语教学探讨》,以及早期的《中国外语教育史》、《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等。因为教会学校由西方人承办,所以国外有关该领域的专著也不在少数,如《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Christian University of China Bulletin》等。这些专著都从不同的侧面介绍了我国晚清时期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状况,并给予了总结和评价。此外,相关的论文也散见于各学术期刊,如《20世纪初叶引入我国教会大学的英语教学新措施评析》、《从语言教学求生存到科学教育图发展-浅谈晚清学校英语教学发展轨迹》、《英华书院:近代教会学校之滥觞》等。 晚清时期教会大学的英语教学培育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英语系人才,他们学习速度之快、所达水平之高都令人惊叹和佩服,于是我们不得不以历史为镜,反思当今的英语教学。在所出版的专著和论文中,不难发现大量对我国晚清时期教会学校英语教学法的描述和探讨,不少学者都指出了其存在的优缺点以及对当今中小学乃至大学英语系、非英语系的英语教学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但是以某个外语教学理论为基础的相关讨论和探讨却很少见。若以一个发展相对成熟、框架较为完整的外语教学理论来研讨我国晚清时期教会大学英语教学的措施和效果,可能会使略论更具条理性,同时也使结论更具明确的指导意义。 可以说,不同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措施是伴随着不同的语言学理论和语言观产生和发展的,如创立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理论主要关心的是完全同质的语言社团中的讲话者和听话者;他们完全掌握了母语,并且不会在实际语言应用中受到记忆限制、打扰、注意力和兴趣转移、说错话等的作用”。在语言学习方面,乔姆斯基提出人的大脑天生具有“语言能力”,并认为语言学习是培养学习者产生语法上正确的句子。而海姆斯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语言学理论应该被看作更概括地把交际和文化结合起来的理论。”[1]60并结合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以“交际能力”为基础提出了“交际教学法”,同时指出学习一门语言应该既学习如何准确地应用语法,同时也要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应用的能力。以下将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依据,研讨我国晚清时期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措施,总结其优势和劣势并试图提出当今外语教学应如何以功能主义为依托对其进行合理有效地借鉴。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外语教学观 系统功能学派强调外语教学的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习者掌握语言实际应用的技能;二是口语的重要性。学习外语的最终目标就是能够熟练地使用这门语言。以此作为外语教学的目标,系统功能语言学主要提出了“交际教学法”,以语境为基础的外语教学法以及功能语法教学,以下将逐一对它们进行简明的介绍和略论。 (一)交际教学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产生于早期的伦敦学派,所以韩礼德的语言观秉承了伦敦学派福斯的思想,其中就包括“系统”这一概念。福斯认为语言是由横组合联系和纵组合联系构成的符号系统。横组合即为结构,是由成分在句子上的不同位置上构成的,纵聚合即为系统,是结构中某一成分的位置上可能被替代的若干事件。学习者在使用所学语言表达特定意义时要对每一个句子成分进行意义和表达方式的选择。[2] “交际教学法”便是建立在“系统”这一概念上的。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系统”指的是聚合联系,相当于韩礼德提出的“意义潜势”。张德禄等在《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一书中说道:“韩礼德对交际教学理论的发展起重要影响的理论是他的社会语义学理论。他把语言看作一个”意义潜势,“由一系列纵横交错的系统网络组成。”[1]62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先明确说的话要达到什么功能,根据要达到的目的在行为系统、意义系统及词汇语法系统中进行选择。[3]交际学派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仅包括语言结构,还包括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语句。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主张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通过句型加情景学习语言,鼓励学生多接触和使用外语。[4] (二)以语境为基础的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