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广告活动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还是一种文化交流。中国文化注重对社会责任与义务感的提携,重视个人的修身养性,以此来求得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完善。西方文化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注重人格和尊严,英语论文范文,注重个体,强调个人权利、人与人之间的竞争,通过个人奋斗和竞争确立自我价值。正因为这些中西文化的异同,给广告语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广告作为一种运用语言,是当今社会广泛使用的交流媒介,因此广告翻译应力求表达准确、达意,广告翻译的准确性在于把握其语用意义。广告英语的翻译显然不同于其它文体的翻译,译者需要具备语言、社会文化、民俗、美学、心理学、市场经济学、广告原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在广告语言应用方面,面临着由于各国文化与语言异同所带来的种种困难;还指出中西文化异同是导致广告翻译语用失效的主要原因及文化因素对广告翻译的作用。 The Differences in advertising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 and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Abstract Advertisement is not only an economic activity, but also a kind of cultural exchange. Advertisement, being a manifestation of language in action, is a widely used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in modern society. The translation of advertisement must be accurate and fluent. Accuracy in the translation of advertisement lies in pragmatic meaning. The translation of advertising English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other styles. The translator should possess the knowledge in language, social culture, folk-custom, aesthetics, psychics, marketing economics, advertising theory and so on. Using advertising language brings various difficulties resulting from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es and languages among countries. This paper also argues tha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requently lead to pragmatic failures in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factors on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引言 广告不论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还是作为一种营销活动,或是一种大众传播活动,与文化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独特而复杂的身份决定了其对社会生活的巨大作用。”[1]中国加入WTO以后,在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也有机会进入国际市场,与外国名牌产品竞争。各国为了争夺世界市场,竞相推销本国的产品,其中一个重要的促销手段就是利用广告将本国的商品和厂商的声誉向国际推介,因此广告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广告文化是从属于商业文化的亚文化,同时包含着商品文化及营销文化。商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文化通过商品传播。广告文化具有明显的大众性、商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一定的文化传统、信仰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商业经营者的心理、行为,从而作用各国的广告活动。如果只简单地把国内成功的广告直译出去,结果往往是不好的,因为国际广告与国内广告相比,将面临着语言、传统习惯、法规、教育、自然环境、宗教、经济状况等异同问题。广告翻译也以其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不可替代的社会语用功能成为社会语用学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中西文化异同为切入点,对广告文化及广告翻译的相关问题做些粗浅的研讨。 一、不同文化背景下广告语的异同 (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有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人的价值通过“内省”、“克己”来表现。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规范自觉能力,形成中国人内倾的性格。”[2]美籍华裔杨朝阳教授认为:“中国人注重广告的产品内容,讲实证。其文化背景是道—佛—儒家伦理、宗教行为,有宿命论色彩,有整体取向,联系建立在实证上。”““和”,乃和平、和解、和睦、和谐、和乐、和美、和合、和祥之谓也。这种“和”的哲理,充分体现在道家的“无为”思想、儒家的“仁义”思想和佛家的“慈悲”精神之中;这种“和”的精魂,是伟大炎黄始祖肇造的基因,是我们东方文明固有的特质。”[3]它看似柔弱而实则强劲,它具有无所不包的融合性与无所不至的渗透性。因而在广告语言上就表现为含蓄深情、以情为主,平稳诉求,如:“中华志字号,买了放心,吃了称心”(上海立丰广东土杂食品),“妈妈,我又梦见了村边的小溪,梦见了奶奶,梦见了你,我给你捎去一样好东西--威力洗衣机,献给母亲的爱”(威力洗衣机),香港老字号“荣华月饼”的电视广告正是深谙“团圆”之道,大打文化战,在广告中,父亲打电话给女儿,希望她回家过中秋,但忙碌的女儿要赶回台湾做节目……当女儿准备上飞机的时候,看到了手上的“荣华月饼”,毫不犹豫地从机场的工作人员上抢回机票,说:“我还是回家和爹的(父亲)过中秋。”这对父女的真情演绎,诉说着中国千百年来“血浓于水”的亲情…… 而西方人是外倾的性格,更注重产品广告的外在形式,讲感观效果。西方文明的特质刚好与中华文化相反,在于一个“争”字。因为西方文化是多元的。欧美人士注重变化、多样性或多元论。由此,在多样性和多元论的指导下,西方广告崇尚自由,张扬个性,强调与众不同的特征尤为显著。曾经在苏美冷战时期,百事可乐为了与可口可乐竞争,大唱自己的“世纪颂”,提出了“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广告口号。虽然,百事可乐的本意是针对可口可乐,意在与可口可乐争夺市场,但从其广告语中我们不难看出,“新一代的选择”划清了与可口可乐的界线,暗示了年轻一代应该摒弃旧的选择,走自己的路,因为他们是新生的有个性的一代。仅仅是因为对饮料的选择不同,在无形之中,百事可乐的广告把年轻一代与上辈分别开来,这一点也刚好与西方文化的特质吻合。 (二)、不同的心理结构 “中国国民稳固的心理结构,以“仁”、“务实”、“忍耐”为基本内容,形成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具体表现为大统一观念:重权威、轻事实;从众心理:重群体、轻个体;小农意识:重实惠、轻意念;人情至上:重道德、轻效果;平均主义:重搭配、轻竞争。”[4]中国人长期生活在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农业社会,以家族为社会活动中心,以致社会人际联系都家庭化了。所以中国很多政治制度和思维意识都与家庭意识有关。人和人的联系有家族宗法维系,长幼有别、尊卑有序。因此,家国同构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点之一。中国人重家重园,以家国为本位,对家国有强烈的眷恋情结。所以,对家国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是中国人极其敏锐的心理感受,国内一些成功的广告往往懂得满足消费者对文化心理上的需求。 “而西方人的心理结构较复杂松散,“人本”、“认知”、“行为”为其基本内容,形成西方特有的文化心理。因此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另一个重大区别就是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人的突出和冒尖。”[5]从中世纪到近代到现代,英语论文网站,西方世界始终在团体与个人之间进行冲突和斗争。在西方,个人主义是近代文化的主流,它是集团生活下激起的反抗,整个社会弥漫着尊重个人自由及个人英雄主义的气氛。作为西方社会生活现象之一的广告当然无法摆脱与文化本身的粘着联系,并受制于其所属的民族文化。 我们比较一组在环境保护,交通安全,健康教育,公共道德方面的公益性广告,就可以看到一些有意味的现象;“热爱大自然,就是对地球的一种忠诚。如果我们还有良知,就请记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