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纪是语言学的时代,英语毕业论文,它的发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本文就沿其发展变化给文学探讨所带来的作用来简要的谈一下他的发展演变过程,以期对语言学转向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20世纪以来,知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无论在规模和效率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令人惊异的高度。“信息”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人类社会进入了名副其实的信息社会。而信息的运行和交流无论采用何种传播手段,都主要是以语言的形态呈现和存在的,因而又称这个时代为“语言的时代”。 一、产生 哲学在20世纪初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探讨的中心课题,这是哲学史上所谓的“语言学转向”。语言本身的一种理性知识提升到哲学基本问题的地位,哲学关注的主要对象由主客体联系或意识与存在的联系转向语言与世界的联系,语言问题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语言学转向的出现带有浓厚的科学主义思潮的色彩,是在20世纪初期西方盛行的科学主义思潮的作用下产生的。作为20世纪主要思潮的科学主义的特点是要求排除不可实证的形而上学,追求探讨的客观性、精确性和可靠性,尤其强调以数学和逻辑作为探讨的基础与规范。 二、发展 从语言学转向的发展来看,有两个对西方当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作用的人物值得我们注意:一个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另一个则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被称为西方语言学中的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他把语言学看成是一门科学,即结构语言学,并希望在此基础上创建符号学。他提出,符号(能指)与事物(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人为的、随意的(约定俗成),意义是由符号之间的联系来决定的。按照索绪尔的语言理论,语言是一种“先在”,是受语言符号的规则系统支配的,规则系统决定了所表达的意义。 可以说,结构主义的整个思想都植根于语言学中。其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尔特、A.J.格雷马斯、茨维坦·托多洛夫等认为,语言不仅是文学的媒介,而且是文学的生命,作家的写作相当于进行语言探讨。不仅如此,他们还不把文学看成一个类似语言的有着自身结构的封闭的符号系统,把探讨的目标从个别文本转向文学著作的构成因素、符号象征意义等。结构主义文艺学可以说是和语言学和文艺学结合最密切的产物。如拉康的精神略论藜芦,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都因吸收现代语言学的成果而有利于它们克服自己的一些弊病。 与此同时,过分地看重了语言因素机械地搬用语言学模式,这种做法也带来了很多弊病。由于它几乎在文学和语言学之间划了等号,在探讨中直接套用语言学模式来略论文学现象,英语毕业论文,不顾文学的审美特性,把生动的文学著作及其创作过程化成了干巴巴的规则;把文学封闭成孤立的自足的现象,就语言本身来寻找其发生发展的动力,切断了它与现实作家和读者的关系,这就等于切断了文学的源泉和生产线,使他们无法克服自己的片面性。 海德格尔对于语言与存在密不可分的观点,在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发展中起了重要影响,产生了很大作用。他后期的哲学探究主要集中在语言问题上,力图把语言同存在关系起来。与索绪尔所不同的是,海德格尔思想中所包含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成分,使得语言学转向朝着人本主义的思潮靠近,因而比受科学主义思潮作用的语言学转向理论在更大的范围内引起了反响。海德格尔的语言论所标明的方向,在以科学主义为主的语言学转向中使人看到了一线人本主义思想的亮光,对20世纪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影响。 三、转折 1966年,德里达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宣读了他那篇引起轰动的《人文科学话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标志着结构主义在其走向高潮之后开始走向瓦解。德里达破坏了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一一对应联系,激烈地否定结构主义者苦苦追寻的元语言结构的存在,开创了全新的否定思维方式,他不仅将语言逐出了世界的中心,而且完全消解了中心的存在。解构主义的颠覆策略在知识界掀起根本性的思想方式革命,原先在结构主义阵营内徘徊的大师们一夕之间纷纷倒戈,罗兰·巴尔特就是典型的例子。 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被成为“后‘语言论转向’时期”。当代文学探讨在后“语言论转向”时期出现了四个特点:语言学模式、解构思维、跨学科实践和政治化倾向。解构主义思维方式成为各种批判性文学探讨措施实践的思想基础,尤其是形成后现代主义文化不可缺少的因子,而解构措施在批判过程中的显著效果又使各理论批评派别对它情有独钟,受现代语言学革命的作用,广大人文学科纷纷用语言学探讨模式来构建自己的新探讨措施,探析新的探讨范围,均取得了巨大成果。以语言学为桥梁,各学科间的融合成为可能。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中,在一个交往对话的时代,文学探讨日益要求扩展其视野,打破学科间的垄断状态,广泛借鉴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人文科学的探讨成果。 四、阶段性 对于“语言论转向”,多数论者是从西方哲学的整个发展过程来解释的,认为从古希腊开始的西方哲学史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其间经历了两次转向。三个时期为:从古希腊到近代的本体论时期,从近代到现代的认识论时期,从现代开始的语言论时期。两次转向为:近代的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和现代的从认识论向语言论的转向。笛卡尔的怀疑论哲学揭开了第一次转向的序幕,现代略论哲学揭开了第二次转向的序幕。从第一次转向到第二次转向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因为从历史发生的角度看,先有世界,后有能思想、会讲话的人,与这个顺序相应的哲学过程就是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 可“语言论转向”为什么偏偏在20世纪发生了? 20世纪的哲学之所以由认识论转向语言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个时代是一个语言的时代,语言问题成为这个时代最突出的、最急迫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语言论转向”体现了20世纪哲学对“语言”这个时代课题的积极的回应和主动的承担,标志着哲学在现时代的重大进展,尽管要解决的问题至今还远远没有解决。 既然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个语言的时代,既然在这个时代里,语言学以其划时代的空前进展而成为领先的学科,哲学中也发生了“语言论转向”,那么,受这一切的作用,在文艺学、美学领域里出现了对语言的前所未有的浓厚兴趣,当然也就出现了文学语言的探讨热潮。 参考文献: [1]万婕.后“语言论转向”中的文学探讨趋势[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7,(1). [2]董希文.文学文本理论与语言学转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3]赵奎英.当代文艺学探讨趋向与“语言学转向”的联系[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 [4]王汶成.西方20世纪文论中的文学语言探讨述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5]朴金波.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哲学史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2017,(1). [6]王岳川.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