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试析旅游资料的翻译[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译者在翻译时不但要注重语言,更要注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要尊重文化背景,调整翻译措施,探讨文化底蕴,精选关键词语;应用译文语言艺术,加强本土文化传真。 二十一世纪的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和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而中国也将成为旅游大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要求应用多种宣传手段,其中旅游资料是旅游文化的重要宣传手段之一。旅游资料是各地旅游文化的集中写照,实际上是一种推介旅游资源、开拓旅游市场、吸引游客的促销广告。而旅游资料的翻译,不仅涉及到语言的转换,更涉及跨文化的沟通;不仅要考虑书面文字材料的表达,英语毕业论文,更要考虑口头传译的效果。因此在进行旅游资料的翻译时,译者不能单纯追求语言文字的“对等”转换或信息的等量传输,而更应当探讨不同文化间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沟通。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的异同,不同的民族创立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文化上的异同,尤其是东西方文化异同,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英、汉两种语言的翻译中,译者应建立文化语言观,既考虑语言,又考虑文化,追求两种语言之间最贴切的对等,才能最大限度的传神达意。本文主要从东西方文化异同的角度来讨论旅游资料的翻译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译者应采取的一些策略。 一、尊重文化背景异同,调整翻译措施文化是人们通过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它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具有强烈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涉外旅游资料特别是人文景观的介绍资料中,常含有大量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诗词歌赋、民族风情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而这些资料面向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游客,为克服文化交流障碍而使译文能为多数游客理解和接受,在翻译时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对译文进行加工处理。 1.添加和解释英、汉两种语言,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词汇最丰富的语言,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异同,造成了这两种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现象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词汇空缺是指人们把生活经验变成语言,并给语言加上意思,是受了文化的约束、作用的,而各种语言则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互为区别。有的词汇和词义存在于一种语言之中,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存在。在中国的旅游资料中就有许多内容和背景知识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在英语中找不到现成的对应概念。因而译者就可以采取增补或解释的措施对资料中有关词语增添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以便于不熟悉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读者了解相关的情况。例如在译人名时,可以补充有关人物的身份、在历史上的地位或功绩等。如秦始皇可以译为“Qin Shihuang,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in 221 B.C.″而在翻译地名时,有时也必须补充地名的寓意和地理方位等知识。如在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介绍中常提到“西域”这个古地理名称,如果仅音译为“Xiyu″,就会让外国游客感到疑惑,弄不清西域到底在什么地方。通过增补后概念就清晰了“:Xiyu,the Western Regions(a Han Dynasty term for the area west of YumengguanPass,including what is now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Region and parts of Central Asia.)″。同样,在介绍名胜古迹时,总会牵涉到朝代名称或皇帝的名号等,考虑到国外读者对我国历史朝代不太熟悉,翻译时也往往需要增补该朝代的起止公元年份,如“:清朝乾隆年间”可译为“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glong(1736---1795)of the Qing Dynasty(1644---1911)″. 2.类比和改写为使旅游信息在英语读者中产生积极的反响,可以采用“由此及彼”的类比措施把中文资料中有关的内容转化为外国游客熟悉的同类的内容,拉近读者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使他们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如将民间传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类比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苏州比为“东方的威尼斯”等。这样可以简洁而较为准确地介绍人物或景点,使译文读者在自己的文化基础上理解异国文化情调,加强文化的交流与理解。除了类比之外,也可以用改写的措施进行翻译,即把中国古代的纪年、古地名、古官职等,改写成公历、现地名及现职务。在不作用对描述对象理解的基础上,把原文中迂回婉转的表达及修辞改写。如“刘备章武三年病死于白帝城永安宫,五月运回成都,八月葬于惠陵”。短短的三句中,就有古年代、古地名四个,若全用拼音直译,译文繁琐,读者也会茫然不知其解,如果改写为“Liu Bei diedof illness in 223 at present-day Fengjie County,SichuanProvince,and was buried here in the same year.″则意思一目了然。 二、注重探讨文化底蕴,精选关键词语旅游资料的翻译中还包括了许多景点名称的翻译。在翻译景点名称时必须持严肃谨慎的科学态度,尤其要注意的是由于这些名称源远流长,或经历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想象夸张,再加上某些汉字词义的宽泛和指称意义的笼统,翻译时同一个汉字所表示的通名在英译时需要根据景点的所含寓意译为不同的英文词语。这就需要译者对本国文化和语言文字具有较深的了解和探讨,选择恰当的词语,避免造成名不符实的情况。 1.切忌望文生义盲目的对号入座式的直译历来就是翻译的大忌,关于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更应该注意探讨词语的文化底蕴,要观其名,知其实,切忌望文生义。如“大观园”内有个“稻花村”,从字面上看是个“村”,但实际上它不是一处村落,却是一座古朴的农舍,因此就不能直译为“Paddy Sweet Village″,宜译为″Paddy Sweet Cottage″。又如成都著名的景点杜甫草堂,有人译为″Du Fu\'sStraw Cottage″。从字面上看,把“草堂”译为“strawcottage″似乎很贴切,但如果仔细推敲,却会发现中国人所说的“草堂”是指“屋顶用茅草盖的堂屋”,这与英语中“thatch”一词的含义更为吻合。“thatch″作动词意为“cover(a roof etc.)with dried reeds,straw,etc.″因此“杜甫草堂”译为“Du Fu\'s Thatched Cottage″更为精确。另外有些景点名称用词典雅,且多有历史渊源,故翻译时要注意查实资料,避免以讹传讹。如杭州的“虎跑泉”的英文译名,包括当地的导游,甚至不少对于杭州著名景点介绍的英文资料和书报杂志中,都将其译为“TigerRunning Spring″。殊不知“跑”是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两个意思:一念pǎo,表示奔,迅速前进;另念páo,表示禽或兽等用爪或蹄刨地。而考证虎跑泉的名称由来会发现据传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有位高僧云游到现在的“虎跑寺”,打算栖禅于此,但苦于无水,就准备离开。但夜里他忽然梦见神仙告之“:南岳有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次日,此高僧果真看见有二虎“跑地作穴”,随即清泉喷涌。于是他就建寺居住,并把此泉命名为“虎跑泉”。由此可知“,虎跑泉”中的“跑”应取“跑”的第二个读音和意思,那么英译名也应是“Tiger-Clawed Spring″或″Tiger Dug Spring″才更准确也更符合其命名的深意。 2.考证史实,实事求是许多对于名胜古迹的误译都是由于译者没有仔细充分地考证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而造成的。如苏州蜚声中外的寒山寺,就有人将其译为“Bleak Mountain Temple″或″Temple of Cold Hill″。这两种译法都是把“寒山”理解为一座山。而事实上寒山寺位于苏州阊门外的枫桥镇,那里并没有名为“寒山”的山。该寺的寺名其实来自于人名,英语论文,相传唐贞观年间有位名为寒山的高僧曾在此住持,改寺名为“寒山寺”。知道了“寒山寺”的背景,才能采用音意合译法译为“Hangshan Temple″,否则会引起误解。 三、应用译文语言艺术,加强本土文化传真现在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都已经认识到了翻译不仅是知识的传递,理解的创造,而且更是文化的交流。作为文化交流形式的旅游资料的翻译者,不仅要替译语读者解读源语语言符号,而且还需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能够破译源语非语言符号--—文化内涵。文化的互相吸收和补充也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正常现象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