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语境理论
语境(Context),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与语词使用有关的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等都是语境因素。1923 年,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最早提出语境这一概念。他把语境分为两类,即“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也可以说是“语言性语言环境”和“非语言性语言环境”。“语言性语境指在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它不但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而且还包括口语中的前言后语;语言性语境指在交流过程中,英语论文,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它包括时间、地点、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以及各种与话语同时出现的身体语言等”(阮薇薇,2017)。Sperber 和 Wi1son 提出了关联理论,他们认为,在理解过程中,语境产生的是一个心理构体(Sperber 和 Wi1son,1986:15)。因此,语境除局限于上下文之外,它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宗教信仰、科学猜想、记忆和文化知识等一些内容,这一切都会作用听者对话语的理解(Sperber 和 Wi1son,1986:107 - 123)。在何兆熊撰写的《新编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把语境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两类。他认为交际是动态的,它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语境是发展的,在交际中,它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当前,在国内外学者们的努力下,语境理论得到了更大发展。
第三章 探讨设计与措施................ 25-34
3.1 探讨目的和意义............... 25
3.2 实验对象 ...............25-26
3.3 实验工具............... 26-27
3.3.1 调查问卷............... 26
3.3.2 访谈与课堂观察 ...............26-27
3.3.3 前测与后测 ...............27
3.4 探讨步骤 ...............27-34
第四章 探讨发现与启示............... 34-45
4.1 数据统计与略论............... 34-40
4.1.1 调查问卷略论 ...............34-36
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