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英文解说中文化信息的传递[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随着我国涉外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英语变得越来越重要。导游英文解说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类的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正因为如此,导游人员不仅要精通两种语言,还要对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有深入的了解。然而,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它们之间的异同很大,因此,遵循语用准则,注重文化传递在导游英文解说中的影响至关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离开文化因素要全面准确地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不可能的。王佐良先生曾指出:“他 (指翻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东西文化是世界上异同最大的两种文化,英语导游词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渠道,里面富含众多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信息,如四字成语、诗歌、传说、谚语、对联及文化空缺的词汇。如何把这些文化信息有效地传达给外国游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导游英文解说是信息的语际转换过程,导游员必须了解原语言和译语言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信仰、价值、态度、等级、知识、经验以及时空观念的总和。其深层次的信仰、价值通过人们的行为规范、原则,表现在民风习俗、服饰礼仪、婚丧庆典、节日禁忌等活动形式中。这种具有一贯性、持久性、渗透性的文化作用,已深埋于人的新大脑皮层(neocortex)之下,成为集体潜意识。人从生到死,甚至死后的葬礼也摆脱不了文化的制约,由此可见,语言仅仅是文化的载体,翻译则是植根在文化的沃土之上,因此,导游英文解说体现的应是深刻的文化内涵,传递的是丰富的文化信息。我国旅游机构抽样调查显示,26%的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的目的是欣赏历史古迹,56%的游客来中国的目的是为了体验异域文化下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所以文化旅游翻译需要理性的态度,它是为了满足游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需求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翻译。因此,在旅游英语翻译中,作为导游仅掌握两种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以及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不能保证译者将具有跨文化思想的内核,译到“最近似的自然等值”或完成类似的文化功能的。作为旅游活动, 不应仅仅满足游客的视觉快乐,还应与文化相对接,提升旅游活动的内在文化品位,传承历史文化。   一、注重探讨文化底蕴,精选关键词语   导游在翻译景点名称时必须持严肃谨慎的科学态度,尤其要注意的是许多景点名称的翻译。由于这些名称源远流长,或经历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想象夸张,再加上某些汉字词义的宽泛和指称意义的笼统,翻译时同一个汉字所表示的通名在英译时需要根据景点的所含寓意译为不同的英文词语。这就需要译者对本国文化和语言文字具有较深的了解和探讨,选择恰当的词语,避免造成名不符实的情况。关于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应该注意探讨词语的文化底蕴,要观其名,知其实,切忌望文生义。如“大观园”内有个“稻花村”,从字面上看是个“村”,但实际上它不是一处村落,却是一座古朴的农舍,因此就不能直译为“Paddy Sweet Village”,宜译为“Paddy Sweet Cot- tage”。另外有些景点名称用词典雅,且多有历史渊源,故翻译时要注意查实资料,避免以讹传讹。如杭州的“虎跑泉”的英文译名,包括当地的导游,甚至不少对于杭州著名景点介绍的英文资料和书报杂志中,都将其译为“Tiger Running Spring”。殊不知“跑”是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两个意思:一念pǎo,表示奔,迅速前进;另念páo,表示禽或兽等用爪或蹄刨地。而虎跑泉”中的“跑”应取“跑”的第二个读音和意思,那么英译名也应是“Tiger - Clawed Spring”或“Tiger Dug Spring”才更准确也更符合其命名的深意。   二、采用异化策略,加强本土文化传真   关于包含很强文化色彩和民族性的特定形式和表达方式,异化手段最能体现源语的这种民族色彩,使外国游客感到新颖、生动,从而大开眼界,获得知识和启迪。为了满足文化交流的需要,导游人员在英文解说过程中无疑应尽可能地采用异化策略,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中的异质成分,把源语中的信息尽量原原本本地传递给游客。此外,异化手段的应用还能够丰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并给目的语文化输入新鲜血液, 使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不断得以发展,保持活力。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借助于异化翻译手段进入中国,给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不少异域文化因子,并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语言。如“掉鳄鱼眼泪”(to shed crocodile tears)、“蜜月”(honeymoon)、 “象牙塔”(ivory tower)等通过异化手段翻译过来的表达法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和使用。近些年来,美国英语中出现的“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Gongfu” (功夫)、“Qigong”(气功)等便是汉语文化丰富美国文化的例证。中国灿烂的文明悠久的历史,一直是国外游客注目之焦点。导游解说必须把有关中国文化事物的信息传递给生长于另一种文化环境的游客,以便使他们产生与我们相近的感受。例如,有人把亚洲四小龙译为 “four tigers”,认为龙(dragon)使西方人产生邪恶怪物的联想,把龙译成tigers达到动态对等。然而,中国是 “龙的故乡”,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在中国,对于龙的文化是不应该避开的。在现场导游中,还是译成four dragons,并对中国寓意于龙的蓬勃腾飞形象,加以解释为好。再者,中国菜肴名称很美,有的因形生名,有的以文化背景或典故命名,外国游客赞叹“poetic”。这些往往需要直译加以解释。如“霸王别姬”是鳖和鸡做成的一道菜,利用谐音喻著名典故。如直译成“an an- cient conqueror parting hislady”,闻者莫名其妙;如简单意译成“turtle with chicken”,则其优美内涵尽失。可以直译加意译,再加适当的解释,但需言简意骇,使客人感兴趣。   三、灵活应用归化策略,以客为主   翻译中的归化是把源语中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因素尽量用目的语中最切近的对等形式来表达,转化为目的语听众所熟悉和了解的形式。这无疑避免了因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异同而造成的文化冲突和理解障碍,使听众能更好地理解原文,以便于交谈双方的互动性交流。导游词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服务游客,所以我们在翻译时要始终遵循服务游客的准则。导游词是以口语形式介绍给游客的,转瞬即逝,考虑到游客的接受性及介绍的现场效果,我们要选择考虑目的语和译文读者的归化策略。也就是说,导游解说应尽可能地使我们的讲解为外国游客所接受和理解。如讲到“开元寺建于唐垂拱二年”,有的导游译为“The Kai Yuan temple was built in the 2nd year of Chui Gong of the Tang Dy- nasty”,这样的译法要让外国人听懂确实不易,其实, 对普通外国游客来说,译为“The Kai Yuan temple was built in the Tang Dynasty,about 1,300 years ago”,更易理解。再如:中国第一大群岛-—舟山旅游。有的导游解说为译:The Largest Group Islands of China-— ZhoushanTour.原译用“group islands”指“群岛”,似乎 “忠实”于原文。汉语中的“群岛”往往指的是海洋中彼此相距很近的一群岛屿。对应的英语词语应为“is- lands”或“archipelago”。因而,舟山群岛可以英译为: Zhoushan Islands或Zhoushan Archipelago,这样更有助于外国游客的理解。但是,在应用归化手段处理文化因素时,也应看到,归化手段在降低了游客接受及理解难度的同时,也牺牲了源语中不少文化特色,有可能造成大量附载信息的丢失,使游客不能完全领略到源语的风貌和异域文化的原本内涵。比如,关于想学习汉语的外国朋友来说,将汉语成语“她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用归化手段翻译为:“She is as beautiful as beautiful can be.”或“Her beauty is beyond description.”这就不能准确地传达该成语的原汁原味。在这种情况下,导游人员就应该采用异化手段,将其译为:“Her beautywould make the fish sink,the wild geese fall do,英语毕业论文英语毕业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