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语文化中跨文化交际环境的特点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英语论文资料 [摘 要] 在源语国文化大环境中用目的语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根据其具体交际环境的不同,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源语国文化环境的制约和作用,这种制约和作用常常大于目的语文化施加给同一交际的作用,这是来自目的语国家的人愿意甚至努力适应源语国的习俗和交际规范的重要原因。/论文这不但可以从社会心理学中找到依据,而且也被我们的调查和观察所证实。因此,除某些敏感域及陋俗以外,即使用英语在国内与英语国家人士交际,也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程度地采用中国文化的习俗和规范。 [关键词] 源语文化; 目的语文化; 交际环境; 习俗; 交际规范; 跨文化交际
引 言 作为外语教师,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在用外语与本族语人(native speakers)交际时不但要说地道的外语,而且还应完全遵守他们的习俗和交际规范,如按外语的方式称呼和问候、致谢和道歉、邀请和宴客,等等。然而,我们没有考虑或向学生说明的是,这一准则是否是一成不变的,论文/比如在国内(源语国)、所学外语的国家(目的语国)和第三国是否都应完全如此。现在,大量的跨文化交际经常发生在我国国内,常见的现象是外国人喜欢中国人以中国文化的方式与他们交往(即使交际语为外语)。 那么,我们与他们交际时的策略与在国外相比是否应该有所不同呢?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可以从我国最近出版的有关国际交往礼仪的书中看出来。如在《涉外礼仪教程》一书中,作者将“客随主便”和“主随客便”都看作是入乡随俗准则的“具体贯彻落实”[1](P.34)。然而,要在同一时空和相同的人身上贯彻上述两条准则谈何容易!又如,《国际商务礼仪》一书,当谈到作为主人迎接客人的礼节时说可以“采用(除握手以外的)其他适合客人文化习俗的问候方式”,而谈到作为客人的礼节时又说可以“采用(除握手以外的)适合主人文化习俗的其他问候方式”[2](P.39)。 试想,如果主人和客人都不约而同地按照这样的策略行事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局面?这样的交际策略显然有些相互矛盾。在国内与外国人交往,无论用什么语言,都存在上面提到的问题。那么,这种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到底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交际中究竟应遵守什么样的指导准则?采取怎样的交际策略?这些正是本文要研讨的问题。 一、 与此相关的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既可能发生在目的语国,也可能发生在源语国或第三国。无论发生在什么地方,交际的过程顺利与否都与诸多因素有关。从表层来看,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际时使用的语言不同,有着不同的习俗礼仪,遵守不同的行为规范,这自然会给他们之间的交往造成困难。 从深层次看,这些不同的因素映现了各种文化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社会态度,因此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由于价值观或社会态度的不同而造成的。Richard E Porter在An Overview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文中列出了八种作用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态度、社会组织、思维模式、角色的规定、语言、空间的使用与组织、时间观念、非语言表达。在对态度的略论中,他特别提到了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 (绝对)价值观(absolute values)以及刻板印象(stereotypes)和歧视(prejudices),指出它们可能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危害。他得出的结论是:“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最佳办法就是要了解并理解可能引起矛盾的文化因素,并具有使跨文化交际取得成功的诚意”[3](P.2—30)。 Porter提出了一个大的准则,它具有普遍适用性,适宜于任何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因为只有在对对方文化了解并理解的基础上,参与跨文化交际的双方才能达到某种程度的容忍、默契与和谐。从文化相对论的观点来看,这是很自然的。文化相对论要求人们避免用自己文化的标准去衡量或判断别的文化中的价值观、态度、行为规范等。这是使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得以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前提,是使跨文化交际得以成功的基础。 由于受交际双方文化的相互作用,Porter所提到的八种因素在交际的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双方调节自己的交际策略和交际方式,但各自调节幅度的大小依赖于交际发生的背景和场合。我国学者贾玉新在这方面的探讨也十分详细。他在《跨文化交际学》一书中从语用、语篇、情景和非语言行为几个角度略论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对中外交际的略论非常具体[4](P.274—471)。例如,在语用方面,作者论述了中西方文化在会话准则(conversational principles)和言语行为(speech acts)上表现出来的异同,用不少实例说明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交际中使用合作准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及礼貌准则( politeness principle ),实施面子方略(face strategies),应用称呼、拒绝、请求、恭维、道歉等措施时可能引起的误解和产生的困难。如:中国人的言行对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highcontext culture),常常喜欢“察言观色”、“心领神会”。他们在用外语交际时,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将这种习惯带进去,使西方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认为中国人谈话“不够合作”。 又如,在实施请求言语行为时,如果是上级对下级或长者对幼者,由于受社会“差序格局”的作用,中国人无须委婉;而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受“平等”格局的支配,仍往往使用委婉的方式。这两种不同的言语行为方式如果迁移进跨文化交际,就可能造成误解,作用办事的效率。Thomas J在略论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社会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s)时指出,这类失误往往是由于交际双方“对权势或社会距离和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判别标准”而引起的,这种失误经常会导致交际梗阻[5]。由于中西方文化间存在很大的差别,当中外跨文化交际发生时,无论使用哪一国的语言作为交际语,上面所提到的问题在目的语国、源语国和第三国都有出现的可能,所以是所有跨文化交际者都应该了解和注意的。 不过,由于三种背景各不相同,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交际参与者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此出现上述问题可能性的大小也是不一样的,某些问题出现的可能性极小。比如,一个在中国已工作和生活多年同一个只在其本土跟中国人打交道的英语人士相比,他们想了解和适应中国文化的迫切心情、受到中国文化作用的大小、对中国文化感受和认识的深度,显然都是不一样的,他们与中国人交际的方式也就可能相去甚远。 前者在一种强烈的愿望或需求的驱动下,不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对“中国人谈话时经常违反合作准则”一说应该已有了新的认识,不大可能再为“中国人说话拐弯抹角”而烦恼不已;对中国人的“礼让”,他们更易理解和接受;对中国文化中的权势( power)观、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观和价值观可能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因此,他们在与中国人的交际中,不断调整交际的策略和措施,尽力使自己适应中国文化。 而只在自己国家与中国人交往的英语人士,了解中国文化的愿望可能就没有那么强烈,很难使自己尽力去适应中国文化,他们与中国人的交际策略和方式可能就有别于前者。事实证明,在源语国和其他背景下进行的跨文化交际虽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正是由源语国文化大背景下的物理及社会文化因素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跨文化交际心理所决定的。 二、 源语文化中跨文化交际环境的特点 跨文化交际都是在某种文化的大环境/背景下,在一定的具体场合和情形中进行的,我们这里说的“文化的大环境”是一个总体概念,交际的物理环境( physical world)、社会环境(social world)和心理环境(mental world)均包含其中[6](P.76)。它是指所有具体跨文化交际发生的大背景,就源语国内的跨文化,英语论文网站,英语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