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6-9 Abstract 9-12 第一章 绪论 13-36 1.1 探讨背景 13-14 1.2 探讨近况 14-31 1.2.1 对于中动构式生成的探讨 14-18 1.2.2 对于中动构式认知动因的探讨 18 1.2.3 对于中动构式的特征的探讨 18-20 1.2.4 对于中动构式构句条件的探讨 20-23 1.2.5 中动构式和其它类似构式的对比探讨 23-26 1.2.6 对于英汉中动构式对比的探讨 26 1.2.7 对汉语中动构式的探讨 26-31 1.3 探讨对象 31-32 1.4 探讨目标 32 1.5 探讨措施和理论基础 32-34 1.6 论文结构 34-36 第二章 中动语义及其在英语中的实现 36-54 2.1 中动语义的特征 36-48 2.1.1 情态性(modality) 36-37 2.1.2 非施事主语的责任性(responsibility) 37-40 2.1.3 施事性(agentivity) 40-44 2.1.4 类指性(genericity) 44-48 2.2 英语中动构式的特点 48-52 2.2.1 主语是被动参与者,动词为主动形式 48 2.2.2 英语中动构式的时体(tense and aspect)特征 48-50 2.2.3 副词性修饰(adverbial modification) 50-52 2.3 本章小结 52-54 第三章 汉语中存在中动构式 54-65 3.1 汉语“NP/V起来/AP”格式的构式地位 54-55 3.2 中动语义和汉语“NP/V起来/AP”结构 55-56 3.3 汉语中动构式与主动构式 56-58 3.4 汉语中动构式与被动构式 58-59 3.5 汉语中动构式与受事主语句 59-62 3.6 汉语中动构式与话题句 62-64 3.7 本章小结 64-65 第四章 汉语中动构式的界定 65-89 4.1 “NP/V起来/AP”结构 65-74 4.1.1 类型划分 65-71 4.1.2 中动语义与“NP/V起来/AP”结构的各类型 71-74 4.2 “NP/V上去/着/来/AP”结构 74-78 4.2.1 “NP/V上去/AP”结构 74-76 4.2.2 “NP/V着/AP”结构 76-77 4.2.3 “NP/V来/AP”结构 77-78 4.3 “NP/AP/V”结构 78-82 4.4 现代汉语中动构式的意义和形式特征 82-86 4.4.1 汉语中动构式的形式特点 82-84 4.4.2 汉语中动构式组成部分的语义角色 84-85 4.4.3 汉语中动构式的意义特点 85-86 4.5 本章小结 86-89 第五章 英汉中动构式中的论元 89-106 5.1 主语 89-98 5.1.1 英语中动构式的主语 89-91 5.1.2 汉语中动构式的主语 91-98 5.2 隐性施事 98-102 5.2.1 英语中动构式的隐性施事 98-100 5.2.2 汉语中动构式的隐性施事 100-102 5.3 本章小结 102-106 第六章 英汉中动构式对动词的限制 106-125 6.1 动词的及物性问题 106-111 6.2 动词的类型 111-119 6.2.1 英语中动构式中动词的类型 111-116 6.2.2 汉语中动构式中动词的类型 116-119 6.3 动词的形式 119-123 6.4 本章小结 123-125 第七章 英汉中动构式对修饰成分的限制 125-139 7.1 修饰成分的类型 125-129 7.1.1 英语中动构式修饰语的类型 125-127 7.1.2 汉语中动构式修饰语的类型 127-129 7.2 为什么需要修饰成分? 129-136 7.3 本章小结 136-139 第八章 英汉中动构式范畴:典型与非典型 139-150 8.1 英语中动构式范畴 139-143 8.1.1 典型英语中动构式 139-141 8.1.2 非典型英语中动构式 141-143 8.2 汉语中动构式范畴 143-147 8.2.1 典型汉语中动构式 143-145 8.2.2 非典型汉语中动构式 145-147 8.3 本章小结 147-150 第九章 结语 150-158 9.1 本探讨的主要观点和发现 150-154 9.2 本探讨的主要贡献 154-156 9.3 本探讨的不足之处 156-157 9.4 需要进一步探讨之处 157-158 参考文献 158-169 后记 169-1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