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论文:强迫言语行为及相关术语的内涵[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1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 迄今为止,强迫言语行为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系统的探讨。本文试图科学、俄语论文合理地阐释强迫言语行为相关术语的内涵,考察对话层面强迫言语行为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相关俄语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及可操作的语料。
关键词: 强迫言语行为;强迫语境;强迫对话
引言
现阶段,言语行为理论探讨热衷于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略论。言语行为理论的探讨措施也从理论探讨转向偏重实证探讨。Н.Д.Арутюнова对西方言语行为理论使命所做出的经典总结至今仍然作用着言语行为理论的探讨措施。她说:“言语行为理论看来已近乎完备,它为语言学提供了许多东西,诸如体现言与行关系的施为概念。
虽然理论业已成型,其元语言已经凝固,但语言材料远没有穷尽。事实上,理论应该拓展,其拓展的可能途径之一便是在略论人类的言语活动时,更始终一贯地应用行为模式(моделидействий)和心智活动模式(моделимента-льныхактов)。”(Арутюнова1994:3)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在第五届国际语用学大会上强调指出:“语言探讨措施已从理论探讨转向实证探讨,实证探讨改变了我们对语言的看法。搞语用学探讨,就要忘掉过去的观点而尊重语言事实,应努力去探讨语料,让语料说话。”(转引自张绍杰1997:76)
言语行为理论的探讨自奥斯汀算起,已经走过了50余年的历史之路,总的教训是偏重理论探讨,忽视具体语言材料的调查。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另一不足之处,来自人类学和社会学者的批评是:“言语行为理论局限于人际交往的只言片语方面,这些零星的言语在不同程度上孤立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活动之外。如果把这些言语变成话语,我们必须涉足其他方面,即制约言语行为的社会文化等方面。
言语行为理论尽管论及了社会因素,但对其和言语行为的关系并未进行深入阐述。”(贾玉新1991:50)强迫言语行为(речевойактпринуждения)不同于命令、请求、劝告、准许、禁止等其他类型的言语行为,后者可以在单句层面实现,而前者因其自身语义特征的局限性通常在对话层面实现。迄今,强迫言语行为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系统的探讨。本文试图科学、合理地阐释强迫言语行为及相关术语的内涵,考察对话层面强迫言语行为的各种具体问题。这种探讨将克服言语行为理论偏重探讨孤立的、单句层面的言语行为之不足,从而把言语行为的探讨带入更广阔的空间中,为相关的俄语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及可操作的语料。
1. 强迫隶属祈使言语行为
塞尔根据言语行为的目的、话语与客观世界的适合方向、表达的心理状态等标准,把人类借助语言可做的事情(言语行为)大体分为5种基本类型:告诉别人事情如何(陈述);试图要别人做某事(祈使);答应去做某事(承诺);对某事表明态度(表态);通过话语造成某种事实(宣告)。其中,祈使言语行为(речевойактпобуждения)包括命令、请求、建议、劝告、准许、禁止等亚类。其言语行为的目的是表达说话人针对受话人完成或不完成行为的意愿(волеизъ-явление);适合方向是由客观世界到话语;真诚条件(心理状态)是表达愿望。从内涵上看,强迫言语行为具备祈使的基本特征:1)表达说话人的意愿;2)让受话人行动。强迫言语行为的目的是说话人试图要受话人完成某种行为--—符合真诚条件。
强迫言语行为的准备条件(подготовительноеусловие)和本质条件(существен-ноеусловие)是:“说话人认为,受话人能完成行为;说话人和受话人都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后者不会主动完成行为。”(Падучева1985: 87)此外,说话人还认为,受话人不情愿完成行为,因此必须克服后者的抵触。О.В.Иванова认为:“强迫是一种坚决的、有时甚至是进攻式的意愿(агрессивноеволеизъявле-ние)。”(1991: 20)强迫言语行为隶属祈使语义范畴,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祈使,它表达说话人期望达到一定语效效果(перлокутивныйэффект)的祈使意愿。强迫具有一定的交际—语用目的,有专门的语言表达手段。
俄语中,有强迫语义的动词принуждать,заставлять,неволить,навязывать等都体现了某种祈使意向。在详解词典中,它们通常被释义为有悖于受话人的意志、意愿等意义。Е.П.Савельева甚至列出了有强迫语义的动词清单,并确立了强迫词汇—语义组(лексико-семантическаягруппапринуж-дения)。Е.П.Савельева认为:“进入强迫词汇—语义组中的动词有17个,它们共同的义素是强迫受话人按说话人的意图行动,这些动词是:принуж-дать,заставлять,вынуждать,понуждать,нудить,понукать,подчинять,утверждать,навязывать,обязывать,нажимать,неволить,насиловать,увле-кать,одёргивать,торопить,братьнаиспуг。”(1991:74)
与其他施为动词不同的是,强迫词汇-语义组中的动词принуждать,заставлять等不具有显性施为的用法,因为公开展示自己的强迫意图对说话人并不合适,必然会使话语陷入失败。显然,“Язаста-вляютебя...”;“Япринуждаютебя...”等不是强迫言语行为。正如奥斯汀所言,“我们隐约感觉存在某种障碍,并最终认同这个规则的障碍,尽管这种障碍的本质并未完全弄懂。”(Остин1986 : 43)З.Вендлер在探讨某些言语动词没有显性施为用法时,尝试解决奥斯汀提出的问题。他认为,“言语动词最初只用于陈述,只有在语义位移时,这些动词才有施为用法,但许多动词的语义结构中由于含有破坏因子(подрывнойфактор),使得位移无法实现。”(Вендлер1985:249)他把这种现象称为“意向自毁”(иллокутивноесамоубийство)。
非施为句“АлёшапринуждалСерёжупрочитатьэто”中,命题P1与P2的语义成素并不矛盾,因为陈述句只是陈述事实并不指明语用特性。说话人不对命题内容做任何评价。而在施为句中,施为动词作为命题态度动词(глаголпропозициональногоотношения)表达语句的模态,其意义不仅包括交际任务,还包括说话人对所报道内容的评价及对所述内容的情感态度。因此,不构成“Япринуждаютебяпрочитатьэто”这样的施为句,因为命题Р1与Р2的语义成素矛盾。
一方面,说话人公开表明自己的强迫意图,另一方面,传达了令受话人感到不愉快甚至是无法接受的信息。принуждать/заставлять等动词的显性施为用法也违背礼貌准则和合作准则。说话人作为强迫者(принуждающий),或者不会从负面角度评价自己的行为,或者把自己的负面评价隐藏起来,否则就达不到让被强迫者(принуждаемый),即受话人行动的目的。与肯定形式不同的是,上述强迫词汇-语义组动词的否定形式却有施为的用法,例如:
—Явижу,вынехотитесказатьправду.
—Зачемжевыпринуждаетеменяговорить?
—Янепринуждаю,япрошу. (К.Федин)
由于强迫言语行为的“意向自毁”特点,它没有显性施为用法,这使其更加复杂化,有别于命令、请求、建议、准许、禁止等单个的祈使言语行为。下面用命令、请求言语行为加以说明。
命令是一种重要的祈使言语行为。命令言语行为的肇始人为说话人;行为完成对说话人有利;说话人地位高于受话人。支配权利操纵在说话人手中,说话人的“居高临下”使其有“发号施令权”,因此,这是一种“自上而下”或“断然祈使”行为。说话人与受话人的社会等级关系(субординация)为上下级关系,如领导与下属之间、军官与士兵之间、主仆之间等。命令的交际任务不是争取受话人的同意,而是让他明白,执行行为是他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受话人的反应只能是情态,俄语毕业论文俄语论文题目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