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熟人见面,中国人更倾向于用以下三种方式[2],这是俄语中所没有的:一是探询式。中国人路上见面经常这样招呼"您吃了吗?""去哪儿?""干吗去呀?"二是明知故问式。见到某人将要或正在干某事,中国人习惯用猜测或验证的口气明知故问:"上课去呀?""上街去呀?""下班了?""修车哪?"三是以称谓语代替问候语。如见面时微笑着来一句"李教员"、"王老师"、"张科长",含有尊重、敬重之意,同时也意味着关系比较疏远; "叔叔"、"阿姨"、"伯伯"则带有亲切、随便的色彩;"老李"、"小王"则又含有平等、亲呢的意味了。 但无论是中国人,还是俄罗斯人,交际主体进行问候时基本上都是下级向上级、晚辈向长辈,学生向老师、男士向女士先致以问候,同事、同学、朋友、同辈间则随意,视情况而定,一般以先见者为先。中俄民族的问候方式还受以下因素的制约,既有共性,又有异同,总体上是小同大异。 (一) 时间因素的制约 俄语问候方式受时间因素的制约相对大些,除了 Здравствуй(те) ! 可用于一切场合外,早晨和上午致以 Доброе утро! (早上好!) 中午和下午致 以 Добрый день! (日安!) 晚上则致以Добрый вечер! (晚上好!) 这样的问候语不含有ты(你) ,вы(您) 的区别,在语言实践中,当人们拿不准是用 Здравствуйте! (您好)还是用Здравствуй! (你好) 问候时,更倾向于用这三种格式。 中国人问候"您(你) 早! ""老师早! "仅限于早晨或上午,含有"您起得真早! "或者"您来得真早! "的意味[3].如: 戈 玲: 哎,牛大姐,您早啊! 牛大姐: 哎哟,戈玲,你也来了! 今儿呀,咱俩啊大概来得最早了。 戈 玲: 是啊,要当主人翁了,还能像以前那样吗? 哎,不上闹钟我都能醒。 (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而"日安! "中国人根本就不用,"晚上好! "也仅限于电视或电台播音员、晚会节目主持人等知识修养较高的特定人群。 其实,最具有中国特色的问候语"您(你) 吃了吗?"也受时间因素制约,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这样,一般在三餐前后时间,也并不是任何场所都适用,如果碰到别人刚从厕所走出来,那是万万不可用这句话打招呼的。由于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在不断提高,不少人,尤其是城市知识分子、国家公务员、商人等工薪阶层已感到这种问候方式太"饥饿 "、太土、太难堪,俄语专业论文,大多改用与国际接轨的"您(你) 好! "这种文雅方式。所以,"您(你) 吃了吗?"多少被打上了"农村和城市下层"的社会烙印。即使是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也还有地方特色,在河南农村大部分地区,晚上不管做什么饭都叫"烧汤",所以人们晚上见面都说"您(你) 喝汤了没有?",已约定俗成。 (二) 具体场景因素的制约 俄罗斯人是一个善于辞令的民族,在不同的场合,尤其是碰到别人正忙某事时的具体场景,常用祝愿语(пожелание) 来代替问候语。俄罗斯人看到别人正在用餐或饮茶,通常祝以"Приятногоаппетита! "(祝你胃口好!) 或"Хлеб да соль! "(面包和盐!) 、"Чай да сахар! "(茶和糖!) ; 见到别人要去洗澡,则祝以"С легким паром! "(洗个舒服澡啊!) ; 见到别人要去考试,则祝以" Нипуха ни пера! "(祝你考试顺利!) 等。 中国人也有以祝愿语代替问候语的情况,那就是春节期间,人们见了面都有以"过年好! "作问候语,因为中国人对农历新年比较重视,人们希望以此问候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好运。中国人在具体场景下也有以赞语(комплимент) 来作问候语的,如"您起得真早! ""你真能干,洗这么多衣服! "或"你真用功,这么晚了才回来! "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