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音异义是各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的存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使用中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歧义,作用交际双方的理解、交流;另一方面,在各种文艺著作、笑话或广告语中巧妙应用同音异义词能够收获惊人的效果,因而在言语交际中要慎用、巧用同音异义词以避免歧义,达到预期效果。 同音异义现象在俄罗斯的探讨始于19世纪初,在20世纪中期掀起高潮。布拉霍夫斯基、维诺格拉多夫、布达科夫、格沃捷夫、列弗尔马斯基、阿巴耶夫、切尔内赫、阿赫玛诺娃、加尔金纳-费多鲁克等都曾致力于这一语言现象的探讨,其中维诺格拉多夫的《论现代俄语中的语法同音异义现象》(1940)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了后人探讨同类课题的参照。然而长期以来对此现象的探讨大多停留在词汇层面,直到《俄语百科全书》(1997)将同音异义现象重新定义为多层级语言现象,探讨方向开始由单一的词汇层面向多层次探索转变。 我国国内学术界同音异义现象的探讨者也不在少数:刘心昌、袁立新、张淑明、孙凤波、张晓冰等分别在自己的作品中阐述了对同音异义的认识,然而缺乏对同音异义现象的全面且多层次的略论,只有极少数的语言学家涉及到句子层面,李勤曾在《同形异义句析》(1995)中... ,俄语论文网站,俄语毕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