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1-2     文摘   2-4     英文文摘   4-6     绪论   6-22     第一章 普列汉诺夫的哲学观点及其思想路径   22-39         第一节 思想的动荡   22-26         第二节 政治理论活动   26-30         第三节 坚守与转化   30-35         第四节 复杂与动摇   35-39     第二章 普列汉诺夫的社会结构学说--“五项因素公式”的渊源   39-66         第一节 爱尔维修的“人与环境”   42-49         第二节 圣西门的“社会物理学”   49-56         第三节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56-59         第四节 马克思的历史理论   59-64         第五节 普列汉诺夫“五项因素公式”的提出   64-66     第三章 普列汉诺夫“五项因素公式”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66-82         第一节 “五项因素公式”的措施论内涵   67-71         第二节 “五项因素公式”的相互联系   71-78         第三节 “五项因素公式”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具体化   78-82     第四章 “五项因素公式”的理论与“十月革命”的实践   82-100         第一节 “十月革命”的爆发   83-90         第二节 普列汉诺夫对“十月革命”的看法   90-95         第三节 “十月革命”的争论   95-100     第五章 以“五项因素公式”理论略论“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   100-128         第一节 政治化的工业化实践   101-108         第二节 单一性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   108-114         第三节 高度政治独裁的强行实施   114-118         第四节 社会精神的缺失   118-123         第五节 官僚体制的横行   123-125         第六节 “斯大林模式”对普列汉诺夫“五项因素公式”理论的背叛   125-128     第六章 “五项因素公式”与苏联解体-最终的验证   128-168         第一节 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化”   133-137         第二节 勃列日涅夫的“特权”   137-150         第三节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50-164         第四节 苏联解体的最终应验   164-168     第七章 普列汉诺夫“五项因素公式”的评价   168-181         第一节 “唯生产力论”与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   168-173         第二节 对不同评价的略论   173-181     参考文献   181-190     文献综述   190-198     后记   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