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5-8 Abstract 8-12 第一章 绪论 17-46 第一节 国家制度能力:理解中国和俄罗斯转型之谜的关键维度 17-20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及评析 20-36 1.2.1 对于经济转型的探讨概述 20-24 1.2.2 对于制度、制度变迁的探讨概述 24-28 1.2.3 对于国家、国家能力的探讨概述 28-36 第三节 本文的探讨内容与探讨措施 36-43 1.3.1 探讨内容 36-40 1.3.2 探讨措施 40-43 第四节 本文的探讨思路与探讨的创新点 43-46 1.4.1 本文的探讨思路 43-44 1.4.2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探讨的重点难点 44-46 第二章 国家制度能力的理论略论框架 46-87 第一节 国家制度能力的略论起点与内涵界定 46-61 2.1.1 制度与经济发展 46-55 2.1.2 国家与制度供给 55-58 2.1.3 国家制度能力的内涵界定 58-61 第二节 国家制度能力的构成 61-80 2.2.1 国家的制度形成能力 61-70 2.2.2 国家的制度实施能力 70-78 2.2.3 国家的制度调适与学习能力 78-80 第三节 国家制度能力形成的博弈略论与演化路径 80-87 2.3.1 国家治理形态与制度能力:静态略论 80-82 2.3.3 国家制度能力的基本演化路径:动态略论 82-87 第三章 国家制度能力与经济转型 87-112 第一节 制度变迁与经济转型 87-96 3.1.1 理解经济转型的制度主义视角 87-91 3.1.2 制度变迁轨迹与经济转型的路径演化特征 91-96 第二节 国家制度能力异同与经济转型绩效分化 96-110 3.2.1 经济转型的绩效分化 96-101 3.2.2 国家制度能力:作用经济转型绩效的关键变量 101-110 第三节 本章小结 110-112 第四章 中俄国家制度能力的测度与评估 112-133 第一节 中俄国家制度能力测度的理论依据与基本准则 112-117 4.1.1 国家制度能力测度的理论依据 112-114 4.1.2 国家制度能力测度与评估的基本准则 114-116 4.1.3 国家制度能力评估指标的结构 116-117 第二节 国家制度能力的测度与评估 117-131 4.2.1 中俄国家制度形成能力的测度与评估 117-122 4.2.2 中俄国家制度实施能力的测度与评估 122-128 4.2.3 中俄国家制度学习能力的测度与评估 128-130 4.2.4 中俄国家制度能力的综合比较 130-131 第三节 本章小结 131-133 第五章 国家制度能力衰败与俄罗斯的转型危机 133-196 第一节 俄罗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制度能力 133-153 5.1.1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强国家的崛起 133-143 5.1.2 经济改革与国家制度能力演变 143-153 第二节 国家制度解构与能力衰败:叶利钦时代俄罗斯的转型危机 153-176 5.2.1 激进转型战略的形成与国家制度形成能力的僵化 154-160 5.2.2 制度结构的解体与国家制度实施能力的耗竭 160-169 5.2.3 利益集团的制约与国家制度调整能力的丧失 169-173 5.2.4 国家制度能力衰败下的俄罗斯转型危机 173-176 第三节 国家治理方略调整与能力重塑:后叶利钦时代俄罗斯转型的路径走向 176-193 5.3.1 后叶利钦时代的国家治理方略调整 176-180 5.3.2 重塑国家制度能力的战略举措 180-187 5.3.3 强化国家制度能力与俄罗斯转型走向 187-193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93-196 第六章 国家制度能力培育与中国转型奇迹 196-247 第一节 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制度能力 196-208 6.1.1 全能主义国家支撑下的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196-204 6.1.2 计划经济体制的曲折探究与国家制度能力的削弱 204-208 第二节 国家制度构建与能力培育:中国的转型奇迹 208-233 6.2.1 国家治理目标转换与制度改革能力的形成 208-211 6.2.2 国家权能范围调整与国家制度实施能力的维系 211-224 6.2.3 制度转型的适应性演进与国家制度学习能力的培育 224-229 6.2.4 国家制度能力构建与中国的转型奇迹 229-233 第三节 经济转型深化与国家制度能力提升 233-245 6.3.1 经济转型深化阶段面临的挑战 234-238 6.3.2 提升国家制度能力的战略举措 238-242 6.3.3 国家制度能力提升与中国的转型走向 242-245 第四节 本章小结 245-247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247-257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探讨内容与结论 247-252 第二节 本文的主要启示 252-257 参考文献 257-265 致谢 265-269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学术论文及探讨成果 269-2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