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俄同属欧洲,哀伤似乎与生俱来,但两国异同明显。横跨欧亚两洲的俄国是游离的孤独,边缘化,无归属感的哀恸;英国是孤立海外的岛国,茫茫大海,天气多变,常有孤立无援的恐惧与苦闷。哀伤的基调始终萦绕英、俄公民心中,无法抹去。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哀伤;苦闷;岛国;边缘化 英国绅士风度,俄罗斯风情,总让人流连忘返。英国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天气,多雾多雨,甚而英人寒暄即谈天气。俄国却是冰雪、森林,广袤的土地,漫长寒冷的冬季。本文比照英国从三个方面,略论俄国文化深层次的哀伤。 一、 地理位置 俄是欧亚国家,占地广,无尽的草原,景色永远不变,给人一种单调的苦闷;而英国孤立海外,岛国地形,与其他民族接触的机会少,都受孤独哀伤折磨。 二、 气候 俄国漫长的冰雪寒冬,夜长,无野外集体生活,人多在室内,多感孤寂。向西南,始有肥沃土地,春天忽到,热而短,醉人的春阳、春鸟,给人一种刺激,一种怀思,感觉生的可贵,今日的可恋,这更加重哀伤之情。远游、逃离、侵略,占有遍布繁花之地。俄建国以来,受自然环境支配,荒原、冰雪、奇冷与奇热,重精神价值,民众过度追求内心生活,作家多重心理描写,如《罪与罚》《红字》等。列宾渲染忍受苦难的精神,如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银灰色的天,多雾多雨,英国潮湿寒冷,常使感觉麻痹,增加人民的忧闷。中C傅华萨论古萨克逊人“按照他们的习惯,萨克逊人悲哀地游戏”,不止古人如此,彭因也说“便是英人的欢慰中,也含有说不出的悲哀”。气候是长久的刺激,一是感觉与想象迟缓,感受性失掉敏锐的强度,偏内心发展。飘渺的幻想,幻变的美梦,在英人看是一种多余和变态,如拜伦和拉马丁的诗歌。二是英人重培植活力,野外游戏,孤独旅行,都是增强魄力,应付现实困难的手段,思想与行动都交集在准确与现实。英人惯于忍受忧郁的烦恼,这不是怯懦,是柔性的抵抗,如忧郁王子哈姆雷特之复仇。 三、 文化 俄地处欧亚,年轻之国,在东方只感受到蒙古的苦痛、暴力的凶残,在西方是衰落的东罗马文化,没有归属感,民族是流动的边缘化的。俄既不属纯亚式的 ,也不归于纯欧式的,两者兼有杂糅,是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即“中间性”和“兼容性”。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使俄成为“世界的一个完整部分”。俄民族性过度忍耐,压抑自我接受苦痛;是意识的觉醒,具神秘宗教性。历史上 ,欧洲边缘的俄国 ,基本与西欧隔绝 ,先接受拜占廷文化 ,后又强行接受蒙古文化。征服者蒙古人不仅以东方习俗作用了俄罗斯表层生活 ,还以自己的一套制度改变了俄罗斯内部秩序。① 俄处东西方中间,在两者文化间游移不定,充当桥梁 ,出现一种崇高的使命感。“这一面对世界而有的使命感 ,是俄罗斯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② 看俄文化内部结构 ,“两极性”最突出。两极化产生 ,一是东西方文化碰撞 ,一是社会上下层文化分裂。经济、地位和文化层次的巨大差距 ,阻碍其现代化。彼得一世改革,不仅没能弥补文化断裂 ,却加深鸿沟。个人意识觉醒时,沙皇专制,人民反走向奴化道路,无意志,习于容忍淫威。上层贵族“欧化”,更加大与广大农奴间的差距。断裂的文化致俄人性格、习惯、道德伦理等一系列的分裂 ,俄语论文范文,这种民族精神,一切都是服从,不堪便暴动,严重牵制其整体性发展。俄人悲观阴暗,眷恋国土同情苦人,显斯拉夫民族特有个性,并间接暴露虐政,果戈里《死魂灵》、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为典型。与别作家相比,屠格涅夫笔下的爱情可称一株奇花,“都以优美的抒情的风景描写为背景,充满着哲学的沉思和感伤”,“不能实现的愿望,未成功的恋爱,悲痛地过那种已经失望的生活”(期特拉热夫《屠格涅夫的生活与创作》)。其小说基调低抑,渗透深深的悲哀。因此,虽然屠格涅夫曾被冠以“爱的歌咏者”的桂冠, 不过他唱的却是一曲优美而哀伤的歌。[2] 英国新教胜利,个人意识觉醒,却习于内心反省,精神郁闷,深感事物虚幻。劳伦斯・ 斯泰恩《感伤的旅行》一书塑造典型人物约里克,据莎剧《哈姆莱特》滑稽小丑改编,试创一种集轻松、愉快和嘲讽于一体的感伤气氛。约里克自诩感伤主义旅行家,脱离实际,敏感多思,不重法国风土人情、现实生活等,重自己主观情感的心理略论和抒发,惯于内心反省。一定程度批判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同情下层人民疾苦, 但未注意社会变革, 对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工业革命等采取回避态度。作者把这些社会生活现象看成是偶然因素决定,表现其悲观主义和怀疑主义思想。同时也是郁闷与暗淡的精神折射,带虚幻色彩。[3] 结语 俄国哀伤的基调,英国的苦闷特质,使两国文化本质类似。英国宗教精神是维持个人与社会必须的工具,这与俄民族的实用精神异曲同工。受宗教神秘性作用,求灵魂完美,救世自任的决心,寻求真正的幸福,都向内心发展,带无言的哀伤。 参考文献: [1]阎宗临.欧洲文化史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 [2]姚海.俄罗斯文化之路[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3][俄]别尔嘉耶夫著.王剑钊译.俄罗斯的命运[M].译林出版社,俄语论文网站,2017年07月. [4]默雨.优美而哀伤的歌―――兼论屠格涅夫小说中的爱情主题[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6月第二期. [5]杨金才.英国感伤主义文学之见[J].外国文学探讨,1994年01期. 注释: ① 姚海・俄罗斯文化之路 [M]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 1992. ② [俄]别尔嘉耶夫著 王剑钊译.俄罗斯的命运[M].译林出版社,2017.07.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日本探讨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