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全球化:从独白到多声部 尽管人类历史进入了21世纪,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与20世纪以前的状况有很大的不同,但现实主义还是有某些恒定的内涵。我们认为,这首先包括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历史主义和人文关怀。 我们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现实主义,除了要依照广大读者熟悉的生活情境来描写生活之外,更加重要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措施论。因此,已经为文学史证明富有成效的典型化准则、真实性准则、倾向性准则、莎士比亚化准则都是必须坚持的。 其实,在对待现实主义这个常谈常新的问题上,经过社会和时代变迁的当今俄罗斯文论界的文论观念值得关注。苏联末期,俄罗斯文论界和创作界有人鼓噪要清算苏联的现实主义文学,从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和对峙。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论家对现实主义的期望和探讨并没有减少。因为,对曾经创造过现实主义创作辉煌的俄罗斯文学来说,现实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许多俄罗斯作家和文艺学家心目中,现实主义几乎就是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同义词,是俄罗斯审美文化存在的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这方面,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著名的俄国文化学泰斗德米特里・利哈乔夫就保持了一个严肃学者应有的理智和清醒。这位俄国文化学家在晚年最后一部文化论集《沉思俄罗斯》(中译本名《解读俄罗斯》)中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古代俄罗斯文学探讨的视角,以大量的俄国古文学资料证明现实主义精神和传统是俄罗斯文学自古就固有的突出特征。俄罗斯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生长在现实主义的肥沃的土壤上,很早就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史诗传统。俄罗斯古典名著《往年故事》(编年史)几乎完全是写实的著作。的确,俄罗斯19世纪和20世纪的现实主义创作如此发达,除了西欧文学现实主义思潮的作用之外,本土文化传统的深厚,也是一个极为重要因素。他坚持认为现实主义的观念和措施在文学创作中,甚至在对古典文化的探讨中都具有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即使在苏联解体多年以后,他也始终没有放弃“现实主义创作措施”的理论表述。在他看来:“现实主义的一个特点,就是艺术中短距离的出现,作者对其描绘的人物的接近,广意和深意上的人道主义,几乎贴近对象的世界观,不是从侧面,而是从人的内心深处的世界观,即使是想象的人物,却是贴近读者和作者的人物的世界观。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是艺术的重要本质。在任何重大的艺术流派中,艺术的某些根深蒂固的方面都获得了发展。艺术中所有伟大的流派不是重新创造一切,而是发展属于艺术本身个别的或者许多的特点。而这首先就涉及到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潮是开始于19世纪,但是,现实主义本身却是艺术固有的一个永恒的特点。”③利哈乔夫对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守卫充分体现了俄罗斯文艺学的基本精神特点,即为凸显文艺现实为人生的人文理念. 对于当今俄国的现实主义文论,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90年代中期至今在新俄罗斯高校流行的文艺学教材,沃尔科夫的《文学原理》。这部文学原理教科书对现实主义仍然作了重点论述与讲解,其所占篇幅远远大于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当然,这部文艺学作品突破了苏联时代单纯从认识论的角度解读文学创作本质的局限,而是从传统的模仿论出发,结合近现代艺术心理学、现象学哲学等学科多维度的阐释文学创作的实质。这样就从创作的客观和主观的两方面解释了原本复杂的文学问题。在论述中特别融入了19世纪俄罗斯文艺学中的勃捷布尼亚的心理学学派理论和20世纪维戈茨基的艺术心理学的探讨成果,从而使他的阐释带有浓厚的俄罗斯文化特色。沃尔科夫的这部文论论著保留了传统文论的许多概念和术语,诸如“典型化”、“世界观”、“创作措施”、“艺术形象”、“文学的认识意义”、“激情”、“艺术真实”和“文学的思想情感倾向性”,等等。但是,在对这些传统概念和术语的解释上应用了更多苏联和俄罗斯文化学的探讨成果。例如,应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释文艺复兴的某些艺术体系。特别是对现实主义概念的略论更加细致和富于时代文化内涵。诸如,“社会批判的现实主义”、“心理肯定现实主义”、“社会肯定现实主义”、“包罗万象的现实主义”。沃尔科夫承认现实主义的准则是以具体历史的形式对现实的真实的复制,俄语专业论文,但这绝不意味着艺术细节完全等同现实生活中的细节。作家完全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艺术手段和手法,直至“幻想的形象性”。这就扩大了对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和形象的涵盖面。沃尔科夫将我们熟悉的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重新做了定位,把它纳入“社会肯定现实主义”范畴内。肯定20世纪出现的以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萧洛霍夫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的确是现实主义的新变种。其新颖的实质在于将作家个人主观自我肯定的愿望与现实客观历史可能性结合在一起,为了社会的利益而自我肯定个性。在这种艺术创作的基础上这种文学复兴了民间的英雄史诗,按一种新的方式艺术地掌握了最复杂的生活戏剧情景(如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和萧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也创造了一种新的讽喻模式(如马雅可夫斯基的《澡堂》《臭虫》和特瓦尔多夫斯基的《焦尔金游地府》④。显然,当今的俄罗斯文论教科书的作者除了具体肯定文学先辈的创作外,在对他们创作措施的阐释上主要是从艺术和诗学的角度出发。正如沃尔科夫在这部文论教材的《引言》中强调的那样,文艺学的对象本身――艺术的语言性――决定着文艺学认识和诸种措施的特点,即它们的对话的主客观性质。 由莫斯科大学和特维尔大学文艺理论教研室在新旧世纪之交出版的《文艺学引论――文学著作:基本概念与术语》对苏联文艺学最主要的概念“艺术形象”,“人物”的诠释继承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文论传统。“艺术形象总是具有概括意义,即典型意义”,“形象在成为'它人'意识成分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超越作者构思的审美场”。就引证理论资料而言,既吸收了新时期以来走俏的巴赫金和洛特曼的文化学和符号学思想。也没有忘记他们现实主义理论先驱别林斯基和苏联时代的老师波斯别洛夫和赫拉普钦科。由此看来,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俄罗斯文论界对传统的文艺学术语的解读还是注重学术发展的延续性。 熟悉俄苏美学和文艺学的读者,可能还记得苏联文艺学曾经对世界文学发展历程有过现实主义和非现实主义的区分,不知是否也受这个悠久传统的作用,俄罗斯文论界现在也还留存着这种悠久的印记。中国文论界比较熟悉的著名美学家尤里・鲍列夫在2002年夏季在中国的一次文艺美学学术讲座中对20世纪的文艺历程也概要地区分“先锋时代”和“现实主义时代”。他指出,“在人类艺术发展的20世纪是失去幻想的阶段。它包含两个艺术时代:先锋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个时代不是先后存在的,而是平行发展的。先锋时代大体上包括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其中在它们的内部还分为几个流派,如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未来主义、原始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等等;而现实主义时代包括批判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其实,20世纪的文学艺术除了在早期泾渭分明的这种区划外,在后来的大半时期里,不同流派的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也是十分明显的。现实主义对非现实主义流派的借鉴还颇为时髦。而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学的戏仿很难说不是在认真对待现实主义的写作优势。鲍列夫对20世纪文艺流程的“两分法”清晰地指出了刚刚过去的这一百年文艺的重大特征,不过似乎简化或淡化了极为广大庞杂的中间模糊地带。当然,这些论述表明,俄罗斯作家和文论家坚信,现实主义的时代在21世纪还会继续自己的远大行程。 实事求是地讲,世界文学几千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近二百年东西方文艺实践表明,现实主义赢得了绝大多数读者和观众。现实主义创作措施在语言应用和表达手法上与时代日常生活的同步性、恒定的通俗性、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相通和零距离面对、与读者的那种独特的亲和力,所有这些诗学特点与其他流派的创作理念相比,的确具有长远的优势。近年影视创作中现实主义题材和演绎方式的成功再一次确证了现实主义审美准则旺盛的生命力。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现实主义关注和表现的题材无疑前所未有地扩大了,俄语论文范文,因为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都不再带有孤立的地方局限和片面性,而往往具有全球性的普遍意义和特点。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产业化能够为现实主义文艺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多样的前景。 ①「苏联」安・卢那察尔斯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参见《艺术及其最新形式》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582页。 ②《冈察洛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科罗连科文学论文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280页。 ③德・利哈乔夫;《沉思俄罗斯》(俄罗斯)逻各斯出版社圣彼得堡1999年第373页。 ④Ф.沃尔科夫《文学理论》莫斯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52―253页。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探讨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