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外贝加尔聚落变迁及其驱动力探讨[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俄罗斯贝加尔地区位于东北亚中高纬度地区,西邻世界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关于全球环境变化和与之毗邻的我国内蒙古东部、东北三省的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外贝加尔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总体上呈现扩张趋势;土地覆被类型转换过程主要发生在海拔500-1500米、坡度小于5°空间范围;城乡聚落整体略有萎缩,局部显著扩张;人口下降是城乡聚落萎缩的主要因素,经济增长推动了部分城市的扩张进程。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俄罗斯;外贝加尔;聚落
  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7)05-0025-08
  外贝加尔地区位于东北亚内陆北部,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贝加尔湖的主要汇水区,是温带草原一高山泰加林一寒带苔原的过渡区域,是过去50年全球变暖最显著地区之一。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大城市发生逆城市化现象,外贝加尔地区在人口锐减的同时经历着城乡聚落的剧烈变迁,主要表现为少数大城市的扩张和许多乡村聚落被废弃。如果以城市聚落在空间的扩张作为城市化的标志,外贝加尔地区的这一城市化进程表现出与当前世界其他地区城市化较大的异同性。
  本文利用全球土地覆被数据产品及相关辅助数据,提取了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1992-2017年四个时期土地覆被信息,重点略论该地区城乡聚落的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特征,并搜集探讨该区人口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略论城乡聚落变迁的作用因素。
  一、探讨区介绍及数据处理
  (一)探讨区概况
  俄联邦外贝加尔地区,西至贝加尔湖东岸,东抵额尔古纳河与石勒喀河汇合点经度一线,北至帕托姆和北贝加尔高原,南达俄罗斯联邦与中、蒙边境,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毗连,总面积78.32万平方千米。外贝加尔地区属于典型大陆性气候,中山与山间盆地交错相间,俄语论文范文,属于亚洲大草原一高山泰加林一寒带苔原的过渡区域,动植物种类繁多。该地区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截至2017年初,全区总人口208万,人口密度2.66人/平方千米,远低于西伯利亚联邦区3.8人/平方千米和俄联邦8.3人/平方千米的平均值。经济总量90.28亿美元,占全俄总量的0.8%,人均月收入423.3美元,低于全俄619.5美元的水平。
  (二)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本探讨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获取了1992年、2000年、2017年和2017年四期公里网格全球土地覆被产品,自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贝加尔湖资源管理探讨所获取了1:100万比例尺探讨区行政区划、地形图数据,此外还通过野外考察获取了全球定位系统(GPS)验证点、通过谷歌地理(Google Earth)获取了补充验证点数据。以探讨区1:100万比例尺行政区划底图为mask文件对以上数据进行裁切,分别提取探讨区1992年、2000年、2017年、2017年四期土地覆被数据和高程数据。将以上数据统一转为统一的WGS-1984坐标系和等面积割圆锥投影下。中央经线为东经95°,双标准纬线分别为北纬15。和北纬65°,所采用的椭球体为KRASOVSKY椭球体。由于各期土地覆被产品所采用的分类体系不一,根据探讨需要,考虑原始类型合并的可能性,将各类分类系统统一为含有9个类型的新的分类系统(见表1)。
  从俄联邦国家统计局官网下载了探讨区2017/2017年分区人口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三)探讨措施
  运用地图代数法在Arcgis9.3平台Spatial Analyst略论模块的栅格计算器对1992-2000年、2000-2017年、1992-2017年、2000-2017年、2017-2017年五个时期土地覆被栅格数据进行计算,得到土地类型转换图;借助Aregis9.3的Tabulate area工具和Ms office表格软件建立探讨区各时段土地覆被变化的转移矩阵,计算综合动态度指数以对比略论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土地覆被的总体动态特征,针对各土地类型计算其变化幅度、年变化率,并构建转出/转入概率矩阵,计算各地类转出的流向百分比和地类转入的贡献率,略论和对比不同土地类型的变动速率及相互影响强度。从而总体把握探讨区城乡聚落动态特征及土地覆盖背景。模型公式见相关文献。
  驱动略论基于SPSSl7平台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措施诊断各驱动因子对城乡聚落变迁的影响机制。偏最小二乘回归措施(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最早产生于化学领域。在利用分光镜来预测化学样本的组成时,作为解释变量的红外区反射光谱的波长常有几百个,往往超过化学样本的个数,所造成的多重相关性使得人们很难利用传统的最小二乘法。基于这个运用的需要,S.Wold和C.Albano在1983年首先提出了偏最小二乘回归措施。通常,为绕过此类问题,人们往往仅选用少数解释变量,然而,这必然造成信息的损失和难以估计预测精度的问题。两个最常用的对付这类问题的传统措施为主成分回归(Principal Component Regression,PCR)和岭回归(Ridge Regression,RR)。当解释变量数目很大时,这两种措施要求的计算量都很大。主成分回归主要解决如何决定哪些主成分要删去的问题,岭回归还有估计岭参数的问题。偏最小二乘回归措施以类似于主成分回归的方式克服共线性的问题。不同的是,它不仅吸取了主成分回归中从解释变量提取信息的思路,同时还注意了主成分回归中所忽略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问题。
  二、土地覆盖时空动态特征
  (一)土地覆盖类型结构及其综合动态
  根据全球土地覆被产品得到以下信息:外贝加尔地区主要土地类型为草地和针叶林。在探讨期初,上述地类各占土地总面积的45.17%和28.81%,期末各占64.69%和13.84%(见图1)。   外贝加尔地区1992-2017年间土地覆盖综合动态度为6.96%。纵向对比结果显示,1992-2000年土地覆盖综合动态度值为15.25%,比2000-2017年高出近2倍;2001-2017年该值为13.32%,也显著高于2017-2017年的10.99%。横向对比发现,俄语毕业论文,1992-2017年外贝加尔边疆区土地覆被综合动态度为7.18%,布里亚特共和国为6.67%,前者土地覆被的总体动态程度大于后者。
  (二)土地覆盖的类型转换特征
  将1992-2017年各考察期土地类型转换图进行叠加略论,提取所有考察期均未发生变化的地块分布图,可见任一考察期均未发生改变的地块主要分布在贝加尔湖区域及其沿岸地区、维季姆河流域以及探讨区中南部地区,面积为208095平方千米,占探讨区土地总面积26.5%;17年间,面积扩张的地类依次为针叶林、冰雪/裸地和耕地,其面积分别增加到281409平方千米、15259平方千米和12590平方千米;面积缩减的地类依次为草地、针阔混交林、灌丛、水体/湿地、阔叶林以及城镇和建成区,其面积分别缩减262900平方千米、32598平方千米、11400平方千米、1558平方千米、636平方千米和166平方千米。
  主要土地类型的数量变化及转换方向如下:
  1 草地。草地是1992-2017年间外贝加尔缩减幅度最大的地类,17年间净缩减262900平方千米,年变化率-4.16%,其转移方向主要为针叶林,流向百分比为57.8%。这一过程发生在外贝加尔大部分地区,以中部和北部最为集中。
  2 针叶林。该地类是探讨期末占土地覆被面积比例最大的地类,17年间净扩张281409平方千米,年均变化率为7.33%,其地类转换特征总体上表现为向以草地和针阔混交林为主的其他地类的扩张,两者对期末针叶林面积的贡献率分别为42.3%和14.3%,其中,向混交林的扩张主要分布在外贝加尔东部。一方面,俄联邦颁布了一系列法学法规,将资源保护作为经济开发的前提条件,并在该地区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另一方面,实行私有化后,国家停止对农业生产提供直接的经济补贴,该地区大量耕地被弃耕并逐步沿着耕地-草地-灌丛(树苗)-林地的路径演替,推动了17年来以针叶林为主体的林地剧烈扩张。
  3 永久冰雪/裸地。该地类是外贝加尔相对变动幅度最大的地类,17年间净扩张15259平方千米,年变化率309.5l%,其扩张区域主要分布在探讨区西北和西南部。
  4 耕地。17年间耕地净扩张12590平方千米,年变化率2.25%,其变化特征表现为以扩张为主线、与草地之间的相互影响。探讨区南部是耕地扩张的主要区域,其中草地转换为耕地主要发生在布里亚特共和国南部和外贝加尔边疆区东南部。
  (三)土地覆被及其类型转换的地形分布
  外贝加尔最低海拔为295米,最高为3137米。以500米为统计步长,对外贝加尔地区的高程分布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外贝加尔大部分地区处于海拔500~1000米之间,占该地区土地面积的48%;其次为1000~1500米,占34%;1500~2000米,占10.25%;500米以下,占4.58%;2500米以上,占2.71%。以Arcgis9.3的Zonal Statistics as Table工具对1992年、2017年的土地覆被图以及1992-2017年的地类转换图进行高程分布特征略论发现,总体上,外贝加尔1992-2017年间土地覆被类型的转换主要发生在海拔500-1500米区间内,其中5l%的转换面积发生在500-1000米间,3l%的类型转换发生在1000~1500米间;海拔2000米以上和500米以下的转换面积比例最小,分别为3.7%和2.4%。
  外贝加尔地区的坡度范围在0~29°之间,其中,小于5°的区域占土地总面积的77.78%,5°~10°区域占17.59%。根据1992年土地覆被数据的略论结果,除永久冰雪/裸地类型在15°以下各坡度区间分散分布以外,其他类型绝大部分都分布在坡度5°以下区域,耕地、城镇和建成区、水体/湿地和阔叶林分布在该区域的面积比例甚至达98%、98%、97%和95%。
  三、城乡聚落分布格局及其动态
  人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发展与特定地理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类型。不同的区域类型因自然环境和地理区位的异同,往往会形成不同形式和特点的聚落,并表现为不同的时空动态特征。
  根据数字化世界地图(Digital Chart of the World,DCW)俄联邦基础地理数据(1993年)略论结果,外贝加尔共有大小居民点1644个,主要由人口不足1000人的小型村镇构成,占居民点数量的64%,共1052个。此外,有3个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城市,94个5万人以下规模的城市,人口超过1000人的村镇353个;其他居民点142个,包括独立的农庄、常设的帐篷、蒙古包以及被废弃的居民点。该地区城乡聚落主要分布在布里亚特共和国和外贝加尔边疆区南部西伯利亚大铁路及其支线附近。此外,北部贝阿大铁路沿线零散分布着一些小城市和村镇,布里亚特共和国西部巴尔古津河谷地带也有小型城市和1000人以上规模村镇集中分布。
  略论结果表明,外贝加尔的城乡聚落主要分布在海拔2500米以下。其中,有1289个聚落分布在500~1000米海拔区间,占外贝加尔聚落总数的78.4%,包括3个5万人以上的城市,73个5万人以下规模城市,325个1000人以上的村镇,810个1000人以下规模的村镇,以及78个其他类型的聚落;178个聚落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占聚落总数的10.8%,其中包括15个5万人以下规模城市,19个1000人以上规模村镇,123个1000人以下规模村镇,以及21个其他类型聚落;149个聚落分布在海拔1000~1500米之间,占聚落总数的9%,其中有102个是1000人以下规模村镇;分布在海拔1500—2500米之间的聚落有177个,不足外贝加尔聚落总数的2%。从对坡度及坡向的略论结果发现,坡度对外贝加尔地区的聚落分布作用显著,该地区95.8%的聚落建设在5°以下的平地或缓坡区域;而坡向对聚落分布的作用相对较弱,除在平地、北坡、东北坡较少有聚落分布外,其他坡向的分布大体相当。   外贝加尔近20年来聚落面积变动的特点是总体缩减、局部扩张。1992-2017年间,外贝加尔的城乡聚落占地面积在波动中缩减166平方千米,转移去向主要为草地158平方千米、耕地77平方千米、针叶林56平方千米、混交林54平方千米、灌丛38平方千米、冰雪_/裸地14平方千米以及水体/湿地4平方千米;另外,有211平方千米的草地、12平方千米的水体/湿地、8平方千米的灌丛、4平方千米的针叶林转入。1992-2000年间,整个探讨区的聚落面积缩减了156平方千米,2000-2017年缩减82平方千米,2017-2017年扩张72平方千米。到2017年,该地类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比重由1992年的0.07%降至0.05%,平均年变化率为-1.88%。
  1992-2017年间,外贝加尔的城乡聚落扩张主要发生在布里亚特共和国境内,缩减主要发生在外贝加尔边疆区境内。扩张地块主要分布在乌兰乌德市、赤塔市、克拉斯诺卡缅斯克以及古西诺奥泽尔斯克四个人口较多的城市周边;此外,布里亚特共和国北部也有多个小城镇略有扩张。缩减区域散布在探讨区中部和南部,其中布里亚特共和国缩减49平方千米,外贝加尔边疆区缩减352平方千米。外贝加尔边疆区东南部缩减最为剧烈。
  四、城乡聚落变迁的驱动力略论
  聚落的分布和变迁体现了人口的分布格局和动态,自然地理环境是制约聚落规模演变的背景因素,聚落规模与人口规模及其构成有直接关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生活必需品的供给能力、交通条件也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显作品用。
  前人已经建立了多种模型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力进行诊断,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主成分略论、典型相关略论等统计措施。上述措施在样本充分的情况下运用效果较好。在本探讨中,统计样本小且存在多重共线性,解决的最好办法是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
  本文以城乡聚落的建成区面积作为被解释变量,对作用其变化的各解释变量(见表2)进行偏最小二乘回归略论。由于行政区划矢量图将乌兰乌德市和赤塔市分别划入Ivorginskiy和Chitinskiy区,其统计数据也合并人相应地区,计有52个样本区。
  在进行回归略论前,首先应对所使用变量样本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样本通过异方差和自相关检验,且人口密度、种植业产值、畜牧业产值、人均畜禽屠宰量、到铁路平均最短距离、平均海拔高度、10-4月平均气温7个变量符合正态分布,建成区面积、劳动年龄人口、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销售额、零售商品周转额、服务业营业额、人均粮食产量、公路网密度、地形平均起伏度11个变量未通过正态分布检验。先将原始分数的频数转化为相对累积频数(百分等级),将其视为正态分布的概率,然后通过查正态分布表中概率值相对应的Z值,将其转化为z分数,对未通过正态分布检验的变量数据进行修正。修正后,变量人口密度、固定资产投资、种植业产值、畜牧业产值、人均畜禽屠宰量、工业销售额、平均海拔高度和10-4月平均气温存在较强多重共线性。
  对全部变量进行标准差标准化,对标准化后的新变量进行偏最小二乘回归略论,得到偏最后二乘回归方程如下:
  SPSS根据精度略论结果,提取前8个典型成分进行偏最小二乘回归,得出回归方程如下:
  Y=(-2.52E-16)/0.178X1/0.683X2/0.085X3/0.155X4/0.054X5/0.491X6-0.354X7/0.059X8/0.294X9-0.595X10-0.319X11/0.516X12/0.096X13/0.13X14/0.197X15/0.03X16-0.188X17
  根据上述PLSR的回归略论结果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相关关系进行考察,可得到建成区面积与其作用因子的相关度,各变量对城乡规模分布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劳动年龄人口(X2)、服务业营业额(X10)、人均畜禽屠宰量(X12)、种植业产值(X6)、畜牧业产值(X7)、人均粮食产量(X11)、零售商品周转额(X9)、平均海拔高度(X15)、10-4月平均温度(X17)、人口密度(X1)、财政收入(X4)、到铁路线平均最短距离(X14)、公路网密度(X13)、地区生产总值(X3)、工业销售额(X8)、固定资产投资(X5)、平均起伏度(X16)。其中,服务业营业额、畜牧业产值、人均粮食产量和10-4月平均气温4个变量与建成区面积的相关系数为负值。
  从PLS回归略论结果来看,自然条件各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度在17个自变量中分别位列第9、10和17位,平均海拔高度成为自然地理各因子中对聚落变化作用最大的一个且与后者正向相关,而地形起伏度和取暖季的平均温度对聚落建设的作用并不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至少当前时期自然条件对探讨区的城乡聚落建设作用不大。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构成了城乡聚落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地形、地貌更会对城乡聚落的扩展形成限制条件。外贝加尔地区地广人稀、气候条件恶劣,地理位置远离俄联邦中心地区,在沙俄时期更是几乎与世隔绝,被称作“没有围墙的监狱”,沙俄统治者为了惩罚或移民需要将大批犯人流放此地做苦役。   城乡聚落的发展会吸引人口集聚,人口的集聚又进一步促进聚落的扩张和发展,人口要素与聚落之间互为促进。本文驱动力模型略论的结果显示,在人口要素中,具有经济活动和人口再生产能力的劳动年龄人口对聚落发展的作用最大,且为正向相关,人口密度的作用力反而较弱。由全俄2001年、2017年统计年鉴获取的数据表明,探讨区的人口(见图2)、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力)(见图3)近20年来呈现缓慢缩减的趋势,区域城市人口比例(见图4)也在波动中略有下降,说明现阶段外贝加尔地区城市化进程并不是由人口推动。劳动力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影响,也可以成为区域发展的“瓶颈”,就像俄罗斯该地区的状况一样。外贝加尔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距离俄罗斯中心区域较远、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致使大量人口迁往俄西部发达地区,其中尤以具有劳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年轻人为主,成为该地区人口和劳动力负增长的主要原因。
  作为本探讨的解释变量,服务业营业额、种植业产值、畜牧业产值和零售商品周转额关于聚落发展的作用在各解释变量中位居前列,可见农业和第三产业是探讨区区域发展的支柱产业,对探讨区的聚落变迁具有重要意义。调查发现,外贝加尔地区畜牧业以在天然草场放牧牛、羊为主要经营形式,而聚落用地与牧场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因此,在聚落发达地区,牲畜养殖规模受到一定限制,决定了畜牧业产值与聚落规模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服务业与聚落规模之间负相关的回归略论结果有待在未来探讨中深入研讨。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外贝加尔工业产值约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20%,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且采矿业在工业产值中比重较大,因此,目前,工业生产发展对该地区城市化进程推动影响尚不显著。相关于各大产业对城乡聚落发展的贡献,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较弱,但仍对城乡聚落扩张发挥着一定的推动影响。国际上城市化发展进程一般遵循与经济发展协调运行的规律,经济发展为城市化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对基础设施投资越大,城市吸引力和经济效益就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也有探讨结论认为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俄罗斯实施“休克疗法”后经济全面衰退。但外贝加尔地区1995年以来经济总量持续增长(见图5),布里亚特共和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始终保持在5%上下,而外贝加尔边疆区则保持在10%左右,其中第三产业(不含交通运输和通讯业)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40%以上。
  人均粮食产量是评价粮食自给程度和安全程度的重要标志性指标。鉴于外贝加尔地区的自然条件和饮食结构,人均粮食产量与人均畜产品屠宰量具有同等重要的探讨价值。受耕地质量、气候条件和耕作水平的作用,探讨区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全俄平均水平,在多数年份也低于西伯利亚联邦区平均水平(见图6)。在本探讨中,人均粮食产量和人均畜禽屠宰量对聚落面积变化的作用程度都不显著。这一方面体现了探讨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整体上已超越了满足温饱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俄罗斯国内商品物流已达到一定发展水平。其小型人口聚落的食品以自给自足为主兼供应其他地区,城市的食品供应来源则不局限在本地,也源自其他地市、国内其他地区甚至国外。
  交通条件是外贝加尔地区当前对聚落发展作用较弱的驱动因子,但其相关度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其影响方向表现为正向的推动力,区域距铁路的平均距离对聚落变化的重要性大于公路网密度。电气化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以及贝阿干线关于外贝加尔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影响,在促进探讨区与外界商品流通的同时,铁路也为探讨区的人口外迁提供了便利条件,弱化了铁路运输发展对聚落扩张的推动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实行私有化改革以来,俄罗斯经济一度低迷,复苏缓慢,东部边远地区公路建设和维护的投入严重不足,探讨区公路交通发展停滞,很多路段冬季无法通车,有一些路段则只有在封冻以后才能通行。以布里亚特共和国北部为例,冬季甚至须乘火车绕道伊尔库茨克州,或者从乌兰乌德乘飞机才能到达。因此,探讨区自然条件恶劣,在居住条件未得到根本改善、道路交通建设尚不完善的背景下,交通对其聚落发展的促进影响尚不显著。
  除上文略论的解释变量,还有许多因素也作用聚落的发展,但很难进行定量探讨。其中,国家和区域发展政策法规更会对探讨区人口聚落的发展产生直接甚至深远的作用。如俄联邦《贝加尔湖保护法》关于贝加尔湖集水区资源利用方式和利用强度设置了严格的限制条件,而布里亚特共和国54%的土地都位于贝加尔湖自然区核心地带,必然对其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限制。本文尝试用财政收支反映政策对区域发展的支持力度,但财政支出作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度十分微弱,而财政收入关于政策作用的表现力较差,模型估计的参数值小于各产业估计值,大于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总值,可见政府关于外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调控发挥了一定影响。
  区域资源禀赋也是作用聚落格局及其变迁的背景因素之一,并对聚落的兴衰具有决定性意义。如鹅湖市就是因其周边地区盛产褐煤而兴建并发展的。该市已发展成为外贝加尔地区较大的城市,根据前文的略论结果发现近年来其聚落规模仍在扩张。
  此外,科技发展水平、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社会心理等因素也会对城乡聚落的扩张产生一定作用,但其作用相关于前文所略论的各种因素已十分微弱,本文不再展开略论。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获得探讨结论并做讨论如下:
  林草资源丰富、后备耕地资源充足,城乡聚落规模小、分布较分散是外贝加尔土地覆被的显著特点,各地类主要分布在海拔500-1500米区间和坡度5°以下地域。1992-2017年间,该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林地大面积扩张、裸地变动幅度最大。城乡聚落的变化表现为总体略有缩减、局部大城市扩张,这也是外贝加尔地区近20年来城市化进程的空间特征。
  自然条件对区域城乡聚落的作用较弱;劳动年龄人口关于促进区域城乡聚落发展意义重大,且已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乡聚落规模的作用显著,工业产值、经济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力不及前者,但仍发挥着积极的推动影响。由于牧场与城乡聚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互为替代的关系,畜牧业产值的参数估计为负值。服务业营业额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有待深入研讨;区域生活必需品供给能力是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必要保证,但这一因素对城乡聚落分布的作用并不显著;交通运输关于城乡聚落发展的推动影响十分微弱。
  总体上,外贝加尔地区在农林经济生产方面具有广阔的资源开发前景,其城镇化进程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而劳动力资源却相对不足。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