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朋友”现象的理论观察[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
更新时间:2017-06-0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随着近百年来科学技术,尤其是通讯交通技术的急速发展,整个世界的联系都变得更加紧密起来。而随着这个世界大家庭的形成,原本阻隔着各个国家、民族、语言交流的地理障碍被打破了。语言接触使得各国人民对他国的语言文化日益了解,而这些异族语言也反过来加速了原本缓慢的语言演变过程。“假朋友”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被提出来的一个非常有趣的语言学术语。尽管这个概念可能早在好几个世纪前已具雏形,但是最早出现在学术作品中,是在1928年巴黎出版的由法国语言学家Maxime Koessler及Jules Derocquigny合著的《假朋友或英语词翻译中的陷阱》(Les faux amis ou les trahisons du vocabulaireanglais: conseils aux traducteurs)中被提出来的法文术语“faux amis”。这个法语词在后来被全世界众多的探讨者直译为了“假朋友”。
“假朋友”现象一般是指在不同的语言中,词形相近却意义不尽相同的词汇。简单的举个例子说,法语中harasser与英语中的harass写法相近,而且历史上英语的harass也是从法语引入的借词。然而,harasser在今天的法语中解作“使筋疲力尽”而不是英文中的“骚扰”之意。围绕着这个概念,许多的语言学家或者语言工作者,尤其是教师和译员,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在“假朋友”的命名,释义,分类甚至是编集上大做文章。然而,大多数的这些文章都是专注实用的,很少有从理论角度对“假朋友”的生成,形式和解决措施上进行讨论。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各个主要语言国家的探讨者,针对某一两种语言编著的“假朋友”词典,试图以穷举的方式将人们所认识和不认识的这些存在“假朋友”现象的词汇全部列举出来作为参考书之用。应该说,对这类工程所需要花费巨大时间和精力我们应该给予肯定。况且关于尤其是像语言教师或翻译这种专业的语言使用者来说,它们确实有益于缓解“假朋友”现象带来的教学和交流麻烦。但是,这却不是一个根本的解决措施:先不说世界上的语言如此之多而每一门语言的词汇又如此庞大,即便我们有时间和精力把这里面的词汇统统检查归类一遍,也无法保证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不会由于词义的演变使得原来的“假朋友”变成了“真朋友”,“真朋友”变成了“假朋友”。
因此我们认为,应该从理论角度透彻略论“假朋友”的实质,并在这样的认识之下对其进行分类。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够总结出对“假朋友”现象加以解决的启示和措施。应该看到,传统上关于这一现象的探讨,包括为数不多的理论探讨,大多数都是西方学者基于西方语言做成的,其系统虽然成熟却缺少对不同于西方语言的其他语言的关注。例如在对“假朋友”的定义中,很多人就明确地提出了只有词形或发音完全相同或非常接近的才能称为“假朋友”。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对于这一现象的探讨就几乎完全不适用于东西方语言的对比了。举例说,汉语和西班牙语的书写形式就完全不同,发音上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两种语言间几乎不存在“假朋友”呢?
我们认为不应该是这样的。因此说,对于这个话题的传统的西方探讨,其适用范围其实相当局限,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而且更有意思的是,西方一些这方面的重要学者其实是支持“假朋友”现象有可能出现在任何两种语言的交流上这样一种观点的。那么为什么不重新审视一下这些可能性呢?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毕业论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假朋友”现象的探讨范围。当然,这就需要一些新的观点的支持。而鉴于现在跨学科探讨的兴起,我们也就想尝试从多个不同角度去略论“假朋友”现象的成因、形态、特点、分类等等方面,结合包括语义学,词汇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翻译学,西语专业论文,甚至心理语言学的一些观点。
从这个角度出发,西语论文范文,我们希望继续开发对于这一现象的探讨,并进一步给出更加宏观的解决措施,使得语言使用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诸如“假朋友”是什么,它们为什么会出现,它们究竟有着怎么样的特点,又要如何避免在跨语言交际中错误地使用“假朋友”如此等等的信息。此外,还应该组织起一个懂得各种语言的探讨团队,合力对“假朋友”现象在不同语言中的表现进行探讨,而不是像现在那样大家单打独斗各自为政。总之,要继续发展“假朋友”的探讨我们就需要有新的视点和创新精神,例如需要在语言教学的阶段就对学生们授予对于“假朋友”的知识以便更好地避开这些陷阱,同时也正如我们刚刚所提到过的那样,需要各个国家的探讨者更加紧密地合作。
|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