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疆克拉玛依砾岩油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发现的大油田,开发时间长,大多数区块已进入开发后期的非正常开采阶段,面临高含水、高采出、油量递减大、井况恶化、层间和平面矛盾严重等问题。本论文探讨目的是通过开展油藏精细描述工作,应用新理论、新措施,重新认识油田,通过对油田实施二次开发,提高采收率,实现油田稳产。
本文以沉积学、油藏工程、数值模拟等学科和技术为指导,以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区三叠系克上组S_5油藏为探讨对象,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化验略论、生产动态等资料开展探讨工作。在对克上组进行精细小层划分、对比和沉积微相探讨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三维地质模型。以R025、BZSP作为变量进行二元回归,建立探讨区合理的孔隙度解释模型,根据测井资料重新处理、解释结果和含油面积的重新划定,对S_5油藏原油地质储量进行核算。通过对静态的地质探讨结果与动态生产资料相结合,开展储层特征探讨和随机建模工作,进一步明确剩余油分布特征,为二次开发方案的设计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通过本项目探讨,取得了创新性认识和成果。首次将目的层S_5砂组自上而下划分为S_5~(1-1)、S_5~(1-2)、S_5~(1-3)、S_5~(2-1)、S_5~(2-2)、S_5~(2-3)等6个结构单元,精细刻画了小层格架内沉积砂体的空间组合关系,为井间砂体连通性、油水运动规律以及剩余油分布探讨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依据。针对老油田缺乏综合测井资料的近况,创新性利用标准测井和岩心略论资料建立了测井解释图版及电性标准,取得明显的效果。利用重新确立的测井解释模型,结合试油和生产井资料,对原油地质储量进行了复算,净增原油地质储量为40.6×10~4t。开发地质综合略论、油藏数值模结果表明,油藏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探讨区南部和东西部,其中S_5~1砂层是剩余油富集层段。通过数值模拟和井网调整后开发指标预测,油藏最终采收率为45%,剩余可采储量为96.11×10~4t,进一步落实了油藏开发潜力。
通过对二中西区克上组S_5油藏精细描述,明确了S_5油藏剩余油的空间分布规律,提出了二次开发的技术政策及井网调整方案,有效地解决了油田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二次开发 油藏描述 剩余油 储层建模 数值模拟
中文摘要5-6 Abstract6-13 第1章 引言13-19 1.1 选题背景、探讨目的及意义13-14 1.1.1 选题背景13-14 1.1.2 探讨目的与意义14 1.2 主要探讨内容14-16 1.2.1 油藏开发地质探讨14-15 1.2.2 油藏工程探讨及开发动态略论15-16 1.2.3 油藏二次开发方案设计16 1.3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16-17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17-18 1.5 主要创新点18-19 第2章 学科前沿发展近况和探讨技术路线19-49 2.1 二次开发学科前沿及发展近况19-33 2.1.1 二次开发的的涵义19-21 2.1.2 二次开发的背景及目的21-23 2.1.3 二次开发技术及要求23-25 2.1.4 国内、外油田二次开发近况25-33 2.2 油藏精细描述技术33-44 2.2.1 油藏描述技术发展动态和方向33-36 2.2.2 油藏地质建模技术36-37 2.2.3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37-39 2.2.4 剩余油探讨措施39-41 2.2.5 储层评价措施41-44 2.3 工区近况及探讨技术路线44-49 2.3.1 油田开发史及生产近况44-45 2.3.2 存在的问题45-46 2.3.3 关键技术及技术路线46-49 第3章 区域地质特征49-55 3.1 区域构造背景49-50 3.2 地层特征50-52 3.2.1 地层层序50-52 3.2.2 目的层岩电特征52 3.3 油藏特征52-55 第4章 小层及结构单元划分、对比55-73 4.1 小层精细划分、对比55-58 4.1.1 小层划分对比措施及准则55-56 4.1.2 小层划分对比标志56-58 4.1.3 小层对比结果58 4.2 沉积微相探讨58-62 4.2.1 沉积微相探讨措施58-59 4.2.2 典型沉积相标志59-60 4.2.3 沉积微相特征60-62 4.3 结构单元细分及其沉积特征62-72 4.3.1 结构单元探讨措施及划分准则64-65 4.3.2 砂体剖面沉积结构模式65-67 4.3.3 结构单元基本类型及空间组合关系67-69 4.3.4 结构单元划分结果69-70 4.3.5 结构单元微相分布特征70-72 4.4 小结72-73 第5章 储层非均质性探讨73-96 5.1 储层“四性”关系73-77 5.1.1 储集层岩石类型73-74 5.1.2 储集层物性特征74 5.1.3 岩性和物性的关系74-75 5.1.4 岩性、物性与电性关系75-77 5.2 储层非均质性探讨77-88 5.2.1 层内非均质性77-81 5.2.2 层间非均质性81-83 5.2.3 平面非均质性83-88 5.3 隔夹层划分及其有效性略论88-95 5.3.1 隔、夹层探讨措施88-89 5.3.2 二中西克上组S_5油藏夹层划分89-93 5.3.3 夹层有效性及作用因素略论93-95 5.4 小结95-96 第6章 测井解释及储量计算96-112 6.1 测井资料状况及参数评价措施96-97 6.1.1 探讨区测井资料状况96-97 6.1.2 单井测井参数评价措施97 6.2 测井解释模型建立及多井参数评价97-107 6.2.1 孔隙度模型的建立98-100 6.2.2 渗透率模型的建立100-103 6.2.3 含水饱和度计算模型103-105 6.2.4 油层有效厚度划分标准105-107 6.3 原油储量计算及剩余可采储量略论107-110 6.3.1 原始地质储量计算107-109 6.3.2 原油采出量及剩余可采储量略论109-110 6.4 小结110-112 第7章 油藏三维地质建模112-128 7.1 储层随机建模的概念与实用性略论112-114 7.1.1 储层随机建模涵义112-113 7.1.2 随机模型的实用性113-114 7.2 油藏三维地质建模数据准备及网格设计114-115 7.2.1 数据准备114-115 7.2.2 网格设计115 7.3 油藏三维构造模型115-117 7.4 储层三维岩相建模117-120 7.4.1 相建模准则117-118 7.4.2 沉积相模拟算法118 7.4.3 克上组S_5油藏结构单元砂体模型118-119 7.4.4 克上组S_5精细岩相建模119-120 7.5 储层属性参数三维建模120-125 7.5.1 储层属性参数三维建模的准则120-121 7.5.2 相控储层属性参数建模121-122 7.5.3 孔隙度、渗透率与含油饱和度参数统计略论122-123 7.5.4 孔隙度、渗透率与含油饱和度参数三维分布模型123-125 7.6 运用储量拟合进行三维地质模型验证125-127 7.7 小结127-128 第8章 油藏数值模拟探讨128-140 8.1 模型及参数选择概况128-134 8.1.1 模拟器选用128 8.1.2 模拟网格及模拟层划分128-129 8.1.3 地质参数/网格数据场129 8.1.4 相对渗透率曲线129-131 8.1.5 流体性质131-133 8.1.6 油藏模型参数133 8.1.7 产量模型133-134 8.1.8 产吸模型134 8.2 生产历史拟合134-139 8.2.1 拟合措施135 8.2.2 储量拟合135 8.2.3 压力、注采量及含水率拟合135-138 8.2.4 气油比拟合138 8.2.5 井指数拟合138-139 8.3 小结139-140 第9章 油藏剩余油分布140-152 9.1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作用因素140-141 9.2 相控剩余油探讨措施及预测141-149 9.2.1 相控剩余油及其探讨思路141-142 9.2.2 相控剩余油探讨措施及预测142-148 9.2.3 不同沉积相带与油井生产能力的关系148-149 9.3 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149-151 9.4 小结151-152 第10章 油藏工程及开发动态探讨152-184 10.1 油藏开发特征152-162 10.1.1 油藏开发阶段152-153 10.1.2 油藏开发近况153-162 10.2 注水开发效果评价162-168 10.2.1 油层动用状况162-163 10.2.2 注水受效略论163-165 10.2.3 含水上升规律165-166 10.2.4 注水利用率略论166-167 10.2.5 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167-168 10.2.6 水驱采收率计算168 10.2.7 注水效果综合评价168 10.3 开发技术政策探讨168-182 10.3.1 分层系开发略论169 10.3.2 井网形式优选169-174 10.3.3 合理井网密度优选174-178 10.3.4 单井初产设计178-181 10.3.5 合理注采比优选181-182 10.4 小结182-184 第11章 油藏二次开发方案设计184-196 11.1 二次开发的必要性184-186 11.2 二次开发方案设计186-192 11.2.1 井网调整186-187 11.2.2 单井补孔187 11.2.3 老井复查及新井设计187-188 11.2.4 试验井组设计188-189 11.2.5 水平井设计189-192 11.3 二次开发方案经济评价192-194 11.3.1 经济指标192-194 11.3.2 方案的经济效益评价194 11.4 小结194-196 主要结论及认识196-198 参考文献198-210 致谢210-211 个人简历211 攻读期间的论文211 攻读期间主持的科研项目211 ,西语论文网站,西语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