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文化探讨(1815-1907年)[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基于充实的史料略论,本课题从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角度考察传教中文报刊译述活动对汉语演变的历史影响。 传教士创办的最早中文报刊是1815年在马六甲刊行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其内容主要是阐扬基督教义理。郭实腊1833年在广州出版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世俗与宗教内容并存的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随后《遐迩贯珍》、《中西闻见录》分别成为第一份在香港、北京出版的传播西学知识的中文刊物,《六合丛谈》、《万国公报》等综合性报刊以及《格致汇编》、《小孩月报》等专门报刊的创办使得传教士中文报刊在中国社会的影响与作用越加突出。来华传教士的中文报刊活动持续了一百多年,和他们在华汉语学习与探讨、西学汉译与出版等其它“文字传教”活动相比,作用面更为广泛。尽管与西学翻译一样,传教士中文报刊出版的主观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广大中国人民接受基督福音,但客观上却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中文报刊译述文本语言突破了传统文言的束缚,在词汇、语体和文体等语言表现形式上孕育着变革,是清末民初国人主导的汉语现代变革之前最有活力的语言成分。 随着一大批传教士中文报刊史料的发掘、整理和出版,国内外学者从历史、宗教、文化交流和语言文学等角度对来华传教士所办中文报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对《万国公报》、《格致汇编》等报刊个案的探讨成果较为丰富。但整体而言,当前学界对传教士中文报刊的探讨相对集中在历史、宗教、新闻传播等领域,翻译学、语言学和文学领域的探讨相对薄弱。现有成果中对传教士中文报刊的个案探讨相对活跃,而整体探讨相对不足,对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历史成果也就难窥全貌并加以客观评价。另外,语言文学视角下的传教士中文报刊解读略论较为零散,侧重于语言学习、新词创制、翻译史实和传教士宗教文学等方面,探讨对象较为单一,缺少综合性,还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略论。因此,就语言探讨方面而言,传教士在华所创办中文报刊作为他们汉语言活动实践的最重要载体,当前探讨对百年间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特征及其变化在汉语史、翻译史上的重要地位认识不够充分。 本探讨主要以19世纪来华传教士所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格致汇编》、《六合丛谈》、《遐迩贯珍》、《中西闻见录》、《中西教会报》、《小孩月报》和《万国公报》等八大中文报刊文本为探讨对象,佐以Chinese Repository(《中国丛报》),China Review(《中国评论》)和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教务杂志》)等三种英文报刊中传教士的有关汉语语言探讨和对翻译认识的观点。基于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境的略论,本探讨将传教士中文报刊看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翻译场域,以英国语言学界费尔克拉夫所构建的话语略论理论为框架,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对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文本语言做较为全面系统的探讨。并在综合略论三个维度的基础上,探析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在促进汉语现代转型中的影响及表现因素。 全文除绪言、结语外,共分六章,围绕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文本特征、报刊译述语言实践与报刊译述语言作用三个维度展开。首先,基于报刊译述文本的具体略论,从报刊新名词、文白杂糅语体风格、多样化文体形式三个方面着重略论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的客观化形式,即“传教汉语”的话语形式特征与作用,进而阐述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文本在汉语“言文一致”与通俗化进程中所进行的语言实践及其积淀影响。其次,通过“西译中述”翻译模式、归化翻译策略、功利主义翻译观对汉译文本中语言使用的作用与制约的略论,从文本翻译实践维度研讨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文本语言的具体实现路径,论证了报刊作为“传教汉语”言说和“宗教书写”空间存在的合理性。第三,文本的社会实践略论强调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文本语言对汉语变迁产生的作用,从报刊译述所呈现的传教士汉语观和翻译观、报刊中语言-文学互动和晚清士人回应三方面论证晚清文化-语言-文学互动关系及其对汉语语言演变的作用。具体而言: 绪言主要概述了选题价值、探讨思路和内容。简要综述了目前探讨近况,提出本探讨不仅可以重新认识传教士报刊语言活动对汉语近代变革的作用与影响,还能拓展中国翻译史探讨范围,充实晚清翻译史写作。探讨思路和内容上,以社会学、翻译学、文体学等理论为参照,综合利用历史考证、理论阐释与个案略论等探讨措施,借鉴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略论三个向度框架,着重从报刊译述文本、报刊译述实践和报刊译述文本的社会作用三个方面,通过具体文本略论,探讨传教士中文报刊中“传教汉语”的语言符号特征、形成过程及对汉语言变化的影响、表现途径,揭示汉语言发展中的外来作用及局限。 第一章主要从晚清社会与传教士两个角度来看中文报刊译述发生及其语言呈现的合理性与现实性。首先,从传教士对中文报刊在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认识出发,论述报刊译述和汉语学习与探讨、西学翻译与出版等文字活动之间不可割裂的联系。其次,通过传教士在华汉语实践活动和语言比较学习的略论,论述来华传教士获得的汉语言能力在“文字传教”中的适应性及对报刊译述和西学翻译的作用与制约。最后,从传教士文化身份入手,以中文报刊写作文本与翻译文本的互文略论为基础,论述传教士中文报刊文本翻译和创作是合二为一的,难以绝对分开,并略论了报刊译述所存在的不足。 第二、三、四章属于报刊译述文本论部分,分别从词汇、语体和文体三个层面略论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文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第二章主要考察中文报刊所载的西学知识在汉译过程中产生的新词语、新概念的具体语言表现形式以及翻译准则和策略,并通过个案略论来阐述这些新译词在中国本土文化中被认知和接受的过程,以及对中国语言、文化系统所产生的深远作用。第一节主要基于中文报刊发展分别略论了比附、音译、意译等新词创制方式和重新启用旧词来表达新义等方式在不同阶段报刊词汇创制中的具体应用。第二节从翻译过程入手,讨论了制约报刊新名词译介的语言和社会双重机制。音译、语义改造和意译、自创、生造等方式是报刊新名词创制的主要方式,但基于汉语固有词汇和词汇特点的格义比附是译词得以流传的语言规律。通过“国会”、“议院”两词的略论可以看出,文化心理因素是制约新名词创制的社会机制。第三节从译词的社会作用入手,略论了传教士个人或群体在译名统一上的理论探究与实践中的种种努力,讨论了新名词语义涵化、词汇化和语法化等三种主要汉化途径对转型期汉语词汇双音节化、多音节化演变的实际影响。 第三章集中于传教士群体在报刊译述中对文言与官话白话选择的历史考察,描述了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报刊语言实践中的翻译语体变迁及其历史缘由,并试图从中国语言文化背景出发来研讨他们的语体选择与实践对中国语言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一节中略论了传教士中文报刊对古白话、浅文理和官话等语体形式的吸收与变革,突出其文白杂糅与欧化特征。第二节从文本属性、译者主体性等文本内规范和翻译传统、翻译目的等文本外规范以及翻译策略认识等三个层面略论了传教士报刊译述语体选择的制约因素。第三节着重略论了报刊译述语体口语化与欧化在汉语变革中的具体作用,一是官话地位的提升;二是词缀对构词的作用;三是句法结构扩展、语法手段丰富等因翻译引起的汉语欧化现象。 第四章主要略论了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文本在文体形式上渗透与糅合的表现、原因及作用。第一节以第一份传教士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所呈现的各种文体形式为参照,重点略论了新闻体、翻译小说、时论文体等在其后创办的中文报刊中所呈现出的文体特征及发展。第二节侧重于报刊译述中文体选择原因的略论,从内、外两个界面讨论了文体选择与演变的缘由:中国传统文学文体的束缚与突破;译者主体性制约下的读者意识。第三节从报刊译述文体的作用入手,略论了通俗化需求下的报章体、翻译小说、寓言和新体诗对中国语言文学观念所产生的作用。 在前三章论述报刊译述对汉语词汇、语体和文体的微观作用基础上,第五章为报刊译述过程略论,力图从文学与文化两个层面来略论研讨晚清中国社会与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文本的生成与作用。第一节从翻译模式入手,略论了“西译中述”合作翻译模式的特征与成效,它是中西文学-文化互动关系形成的重要一环。第二节基于报刊译述选材的考察,略论了不同阶段报刊选材与中国社会经世致用思潮的关联,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报刊译述文本文体糅合的必要性。第三节从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文本生成、传播与消费过程略论入手,论述了报刊译述语言对中国语言变革所能带来的作用之可及性程度。 第六章是报刊译述作用阐述,从宏观语境角度论述中文报刊这一新媒介所承载的新思想、新观念如何以新文学形式在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士人中产生作用,进而以文学语言的变革来推动汉语的现代转型。前两节侧重于文化层面的略论,第一节略论了报刊作为新媒介的影响,在思想、语言和文学层面的现代意义及其对自办报刊的作用。第二节从文学的角度论述了文学观念在中西之间的碰撞,特别略论了《文学兴国策》对中国社会的教化意义。还略论了报刊译述的西学知识在中国文学著作中的深远作用以及报刊在小说成为中国正统文学中发挥的影响。最后一节论述了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文本对晚清士人新型阅读、作者群体形成及其思想观念转变的巨大作用,尤其是是报刊译述语言作为一种思想工具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启发意义。 通过以上略论,我们认为:(1)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是介于文言与白话之间的“第三语码”,它以报章为媒介呈现出来的文言浅近化,乃至文言欧化、欧化白话在不同报刊层面、不同阶段有着形式各异的发展变化,是近代以来汉语书面语流变的重要组成部分。(2)传教士中文报刊场域中的译述文本语言对汉语现代变迁的推动主要基于报刊译述文本实践中的文化-语言-文学互动,通过来华传教士汉语语言学习与探讨成果、中文报刊译述文本书写两种方式在词汇、语体、文体三个层面得以体现。(3)传教士中文报刊中互文性极强的翻译文本与创作文本里出现的新词语、衍变的杂糅欧化语体和形成的报章文体共同强化了推动汉语现代变迁的语言力量。首先,新名词的创制和传播使汉语的表达更清晰、更准确,逻辑性增强。通过概念的转变从思维层面上奠定文白转型的基础,并最终由古白话质变为现代白话。其次,传教士中文报刊在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西方文学译介与批评等方面促进了晚清文学语言与文体现代化的发生,进而引发文学与语言变革的互动。(4)比较视域下的中西语言探讨,尤其是汉语语法探讨是传教士进行翻译和创作的“规范”之一,并成为汉语现代变迁的理论来源之一。因此,在汉语现代变迁过程中,传教士中文报刊的推动影响显而易见。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与晚清文化、文学的互动,不仅表现在语言形式的外在变化,更从思想层面奠定了变革的社会基础。 论文最后阐述了本探讨在探讨内容和探讨措施上的局限与不足和今后的探讨方向。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