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世纪中西“理欲观”的比较略论[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 作为传统哲学和伦理学的重要范畴,“理欲观”是人性论中不可逾越的核心问题。如何正确处理理性与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始终困扰着中西学者,而他们的观点也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地变化。直至16、17世纪,在这一世界范围的思想大动荡时期,中西方社会都产生并发展起来了新的经济形态、政治结构和文化观念,并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转变。尤其是在对人性的肯定、对理欲观念的转变上,中西方学者具有惊人的相似性。然而在相似性的掩盖下,这一转变不管是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本质上仍然拥有极大的异同,正是这些异同的特性决定了中西方“理欲观”以及“人性论”在各自发展道路上的不同方向和结局,而这一点正是本文所力求深入探讨和研讨的。 本文内容包含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介绍了论文选题的意义及探讨近况。重在说明“理欲观”作为中国传统哲学和伦理学的重要范畴,值得我们认真探讨与研讨。 第二部分:“理欲观”的释义及发展源流。中西历代学者关于“理”与“欲”的认识不尽相同,笔者在对文献资料整理总结的基础上,对“理”、“欲”概念做出了条理化的诠释,并对中西方“理欲观”的发展源流做出了系统化略论。 第三部分:16、17世纪中西“理欲观”转变的历史背景。通过对16、17世纪中西方社会背景的探讨略论,我们可以看到,经济生产近世化,政治环境动荡不安,社会新型阶级与意识形态产生以及传统“理欲观”的自身演化都给当时的理欲观的变化带来深远的作用。 第四部分:16、17世纪中西“理欲观”的转变。阐述了宋明理学中不同派别的“理欲观”,尤其重点略论颜钧的生平、世俗化的“制欲非体仁”的理欲观以及其后泰州学派的主要代表何心隐和罗汝芳的理欲思想。同时也阐述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中所包含的“理欲观”。 第五部分:16、17世纪中西“理欲观”的比较略论。通过以上的论述,即包括对“理欲观”的释义及发展源流的系统化论述,对中西“理欲观”转变的历史背景的详细略论,对在这一时期中西“理欲观”转变思想的阐释,我们基本上可以对当时中西方转变过程中的“理欲观”有一个基本性的认识和理解。本章着重略论在这两个不同社会环境中的“理欲观”的差异之处,分别从发展源流、背景、内容、表现和作用等诸方面来加以论述。

【关键词】:16、17世纪 理欲观 颜钧 人文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82
【目录】:

摘要3-4

Abstract4-8

引言8-13

一、选题意义8

二、探讨近况8-12

三、探讨措施和创新12-13

第一章 "理欲观"释义及发展源流13-21

一、"理""欲"释义13-16

(一) "理"之义13-14

(二) "欲"之义14-15

(三) 理欲观与天人观、义利观15-16

二、中国传统"理欲观"的发展源流16-18

三、西方"理欲观"的发展源流18-21

第二章 16、17世纪中西"理欲观"转变的历史背景21-29

一、明朝中期理欲观转变的历史背景21-27

(一) 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21-22

(二) 政治的僵化和文化的专制22-24

(三) 社会秩序的变迁24-25

(四) 市民阶层的壮大25-27

二、西方"理欲观"转变的历史背景27-29

第三章 16、17世纪中西"理欲观"的转变29-37

一、明朝中期"理欲观"的转变29-34

(一) 颜钧生平的简介30-31

(二) 颜钧世俗化的"制欲非体仁"的理欲观31-33

(三) 颜钧与泰州学派33-34

二、西方近代"人文主义"中的"理欲观"及其表现34-37

第四章 16、17世纪中西"理欲观"的比较略论37-42

一、中西"理欲观"的相似性略论37-38

(一) 发展源流37

(二) 历史背景和条件37-38

(三) 内容与表现形式38

二、中西"理欲观"异同性略论38-42

(一) 发展源流39

(二) 历史背景和条件39-40

(三) 内容与表现形式40

(四) 结果及其作用40-42

结语42-43

致谢43-44

参考文献44-48

攻读学位期间探讨成果48

西班牙语论文西语专业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