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增译和略译是翻译中常见的翻译技巧。但如何增略,何时何处增略是长期困扰初学者的一大难题。本文试图从语境略论入手,从语言的语用意义揭示语言的言内、言外信息,探求语境与增译与略译的内在互动联系,为增译和略译技巧寻求理论依据,从而达到指导教学实践的目的。 1.引言 翻译教学是高校英语系本科阶段高年级的必修课。当前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主要涉及的是翻译技巧的实践运用。但从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这些技巧的理解比较模糊,因此应用起来难免把握不好用词的取舍的度的问题,特别是在词义的增略问题上随意性比较大。笔者认为,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译者没有全面理解原文的含义,而对原文含义的彻底理解除依据语言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即言内信息)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原文所提供的语境言外信息)。纽马克指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Peter Newmark, 1982:113)因此,可以说,增略译依赖于语境,而语境决定了增译。 2.语境与语义确定 语言的目的在于交际,因此任何言语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这种环境大到可以理解为话题的背景语境、社会文化时空语境、交际双方共享的信息背景语境(叶苗,2017);小到可以理解为韩礼德提出的场景语境、方式语境和交际者语境;再小到可以理解为语言本身所提供的语境,它包括言语的层面意义,言语的结构及言语上下文所提供的构成言语单位的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没有脱离语境的言语活动。为了进一步明了起见,本文对语境的划分采用吕公礼的二元划分法,即将语境分为语部和境部。语部即言内信息语境;境部即言外信息语境。这样在确定言语含义时,不光考虑语言本身即从语言学角度确定的含义,还兼顾其言外的作用词义引申的非语言因素,那么以此而确定的语义应该是准确无误的了。语境决定语义的确定。对于语境确定语义的说法翻译界一直是公认的。乐金声在《欠额翻译与文化偿》中对欠额翻译的略论及如何对欠额翻译进行文化补偿,实际上就是语境确定语义再进行语义补偿的问题。他说欠额翻译是由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异同造成的原语信息的不应有的损失,文化补偿是补偿照字面直译原文造成的原文意义的丢失。这也就是说语义的确定必须依赖特定的文化语境,即境部对语义确定的作用。彭保良的《从文化异同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中提到的文化异同,实际上还是境部决定词义的问题。王玉霓的《从误译看语境在翻译中的影响》、叶苗的《论非语言因素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影响》、于建平的《文化异同对英汉翻译中词义和语义理解的作用》及李淑琴的《语境——正确翻译的标准》都强调了翻译中语境决定语义,语义依赖语境的互动联系。把握了语境信息,确立好语义,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考虑增译和略译的问题,随意性就会大大减少,所增之词就会是“虽无其词而有其意”之词,而所略之词自然为“虽无其词而已有其意或是在译文中不言而喻”之词(张培基, 1983:58,88)。 3.语境与增略取舍的诠释 增略的取舍是建立在语义的确定的基础之上,而语义的确定又取决于语境。所以一旦语义依语境确定之后,增略译就不再盲目。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