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纵观中西休闲方式,大致呈现出一种“中静西动”的模式,而这从根本上说是源于中西文化的异同。本文从传统文化哲学背景出发比较和解释中西休闲方式的不同。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中西休闲方式“中静西动”文化背景文化哲学 一、前言 休闲,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价值。不同时期的思想家都曾热情地歌颂过它,如亚里士多德赞颂休闲是一切事物的中心,是哲学、艺术和科学的基础;爱因斯坦指出人与人的区别在于休闲方式的不同。而在中文中,“休闲”这个词从字面上看,是一个人倚在一棵树上,从家中向外看风景。这是个十分轻松惬意的场景。如今,休闲已是一个国家生产力的象征,也是衡量社会文化的重要尺度。那么,什么是休闲?休闲文化又指什么? 尽管休闲从一开始就是与人类历史相伴随,但它真正作为一项学科来探讨还是近百年来的事。从托斯丹・凡勃伦到托马斯・葛代尔和杰弗里・戈德比,大批的专家学者投入到这一领域展开了全面的探讨,休闲哲学、休闲社会学、休闲经济、休闲心理学、休闲美学、休闲政治学等一系列学科应运而生。在中国,关于这一学科的探讨始于二十多年前,在马惠娣和于光远的带领下,探讨界取得了不少成果。随着现代休闲学探讨的兴起,中外专家对休闲有不同的定义,但总的来说有三点是共同的:第一,时间是休闲的必要支持。这里的时间是指人们在获取必要的生活所需后的空余时间。第二,休闲的确切内涵为它是反映生活方式的思维上的一种状态或过程。第三,休闲的价值在于满足人的三种需求:对生命的理解及自我欣赏,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实现自由。简而言之,休闲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状态,它帮助人们消除身体上的疲惫,收获精神上的慰藉。 休闲文化,作为物质文化的产物,饱含了人类精神的轨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断地把休闲时间从工作时间中分出来。休闲时间不同于空余时间,它暗藏了文化精神的特殊意义,关系到人们在完成必要的劳动之后的自我发展。休闲文化代表一种生活状态和文化形成过程中的行为方式,它创造了文化氛围,传达着文化信息,构建了文化艺术概念,以此来推动个人的身心发展,满足人们各方面的精神需求。 二、中西休闲方式的特点 中西休闲方式从总体来看大致呈现“中静西动”的特点,这是由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的。 中国的休闲文化源远流长,许多中国的典籍,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记载了大量当时人们的休闲活动。受孔孟老庄的传统作用,中国人的休闲方式更趋向于宁静平和。孤云、野山、静坐、独行或僧谈都是中国人所喜欢的和喜欢做的。可以看出,此种方式通常从容、温和而有修养。再如打太极、做吐纳、种花、打麻将等,中式的静在于静中求动,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西方人崇尚伏尔泰的至理名言:生命在于运动。于是他们的休闲方式就透着一股激情与动感。灿烂的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孕育了整个西方文明,作用着西方世界的各个角落。西方人不似中国人,或静坐或清风闲谈,他们勇于去爱、恨,并采取行动。他们渴望面对暴风骤雨的海洋、巍峨高耸的峭壁,这种外向型的性格使他们的休闲方式呈现出与中国人截然不同的另一面。西方人喜欢旅游、冒险、远足、骑马、打猎、拳击、足球、斗牛等。他们的身上闪耀着阿波罗精神的耀眼光芒:活跃、勇猛、热情、炽热,它点燃了人的激情,激励人们向往更高、更远。 三、动静的文化哲学 儒家与道家是两种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自然对中国人的休闲方式有着深远的作用,而哺育西方文明的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同样作用着西方人的休闲方式。下面从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哲学角度来比较和解释中西休闲方式的异同。 1.自我修养与自我满足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内圣”先于“外王”,体现出古代中国人关于自身内在修养的重视。宋代的儒家学者进一步将其发展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方略。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自己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和道德标准。传统上,中国文人喜欢用道德标准来衡量每件事,那些符合道德标准的便是好的,反之则不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认为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个体现道德感的崇高理想。在这样一种以道德为基础的氛围中,中国人的休闲方式自然也要首先遵从这一些规范,而后才能付诸实践,于是人们的休闲方式也就围绕着内心修养、遵礼守德,孔子一生崇尚和倡导的“礼、乐、射、御、书、数”便成为经典的六艺。 西方文化有一个显著特点:它是一种享乐的文化。我们从古希腊人身上可以找到它的根源。古希腊人给我们展示的是这样一副场景:盛开的鲜花,广阔无垠的湛蓝天空,闪耀宝石光芒的广袤大海。大自然的壮美陶冶着古希腊人的情感,使他们成为最会愉悦自身的人。他们看待人生的视角是眼前的快乐,追求自身的满足。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快乐地生活在奥林匹斯山上,他们的言行、态度,一如现实中的古希腊人。他们不是一群单调乏味的道德偶像,他们英俊有力、强壮优美,并且能永葆青春,而这正是古希腊人所向往的。宙斯厌倦了头上炫目的神晕,可以下凡来寻求快乐;阿芙罗狄忒用诡计骗得阿瑞斯……虽然他们自私、狭隘,而且不断为琐事争吵,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是快乐的。古希腊人认为情感是人生最重要的基础,他们在现实中追寻快乐。对他们来说,所有的一切都应围绕一个结果,那就是自身的满足,无论是追求生命价值、爱、财富,还是要复仇。 2.和谐与冲突 天人关系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中心话题,这也是中西文化基础不同的一点。“和谐”自古受中国人推崇,因为中国是如此庞大,只有和谐才能保持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谐并不排斥异同,事实上它能协调不同因素,促进平衡,正如只有五味合理搭配,食物才能美味;只有六音和谐,才能谱出动人旋律。中国人认为天是根基,是本质,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秩序。道家的“圣人”创造并发展了他们最至高无上的价值“道”。道家把整个宇宙看作一个整体,任何事物都是共生的,人要根据事物的本来规律来行事和看待外物,摆脱一切主观自私的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动机,道法自然。老子提倡直接用心来感受事物,以此理解道,回归道,遵循自然。他试图寻找一种主客观统一、天人合一、道人合一的状态。“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在中国人形成独特的民族性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影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诗歌生动地反映了这种完美的人与自然的相契。这种思想也渗透在中国传统的休闲方式武术的灵魂里。如练武者在练武前是很讲究练武的场所的,他会细心地选择时间、气候、地点和方位,以此来更好地呼应自然,强健身体。 西方哲学强调的是存在。古希腊人凡事喜欢问“为什么”,他们总是在寻求真理,从而形成了人与自然分离的思想模式。“人定胜天”一直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主题。他们的神祗一如常人,世界与其说是众神统治,不如说是现实的人在统治。古希腊神话充满了冒险精神,表现着宇宙力量的内在动力和行为,这种力量意识贯穿在古希腊人的整个人生,就是用自己最原始的方式来回答自然,认识自然,征服自然,释放自身。征服自然的思维方式可在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中找到印证:上帝创造了万物,并按照自身创造了人类,让人类替自己来管理世界。最初人类与自然是和谐相处的,但由于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人类因此便受到了上帝的永久惩罚。上帝让蛇与人类为敌,让地里长出荆棘,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困难。由此不难看出西方人对于人和自然的关系:首先,人有力量控制自然;其次,人是站在自然的对立面的;最后,人需要与自然斗争并征服它来获得生活。
正是这种传统深深作用了西方人的休闲方式,他们认为正是冒险才使休闲变得吸引人,他们在征服自然中品尝快乐:攀岩、滑翔、跳伞、冲浪等。尽管有报道说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平均每年有400名欧洲人因攀岩而丧生,但仍然有一个美国登山者把这项运动称为“危险的自尊”来为他它正名。事实上,攀岩者在垂直线上攀登时领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 3.思维的静与动 老子也许是最早提出“宁静无为”的人,他的继承者庄子由此发展了一系列对于“静”的理论。庄子认为人无欲无求,不追名逐利,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摒弃一切智慧和技巧,即可达到内心的宁静。老庄都鼓励一种清净无为的生活,斋戒、静坐、相忘。在道家看来,静坐冥想是一种大成就,然而普通人整日埋首于俗务中,无法达到这种高深的境界,更无法体会到其中的艺术氛围。因此,道家的学说仍然具有启发性:简单开放,心境平静,思想延展;抛开杂念及自私的顾虑,让心无所累,投身于广大的自然。儒家与道家有着类似的观念基础。儒家构建的系统的内省文化概念,要求人们保持思想上的宁静,维持自身稳定,避免冲突及矛盾对立的因素,如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中国人不需要从外界寻找心灵归宿,以求安宁,更无需寄托于宗教,通过内心的自省便可得到内心所想要的。在儒家看来,这是保持心灵平静的最好方式,而内心躁动、有向外的冲动,则会给生命造成伤害。 西方文化传承了一种外向性的特点。古希腊人有很强的悲剧意识,他们相信命运,认为那是一种神秘的不可改变的必然,在人的能力所及范围外。命运主宰着人的生死祸福,悲剧人物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总逃不脱它的摆布。尽管如此,索福克勒斯仍试图通过俄狄浦斯王的挑战来证明生命的真理:明知前面是深渊,但还是要为自己的理想而战斗,要留下自己高贵的尊严。于是西方人在一次次命运的洗礼中体味这种力量的强大,并感受到心灵的净化。古希腊的悲剧暗示着人的内心永远不可能停留在静止状态,矛盾和冲突是永恒不变的。相似的,在基督教教义中,“原罪”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这是现实的人同上帝原本创造的人的异化。为了消除这种异化,人们不得不用忏悔来纯净自己的灵魂。虔诚的基督教徒把自己的人生放置在这样一个框架中:罪―苦行―赎罪。忏悔意识根植在他们脑中,他们在不断拷问内心的同时,让灵魂受到一次次的撞击。这种内心的激荡造就了西方人不安分的性格,无时不刻不搅动着他们的思想。 四、结语 正是这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催生出中西方鲜明迥异的休闲方式。在全球化越来越深入的今天,不同文化的融合是这个时代的特征。西方的休闲方式越来越被中国大众所接受,而中国传统的休闲方式也受到许多西方人的追捧。源远流长的中国休闲方式应适时合理地接纳西方健康的休闲方式,进一步丰富中国的休闲文化,更好地挖掘中国传统的休闲文化精髓。现如今,要打造我们自己的独特的休闲文化,构建系统的、不失中国特色的休闲方式,让中国的古老休闲文化重新焕发光彩,就必须继承发扬过去的传统休闲文化,吸收西方高度发展的休闲文化,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服务,让我们的现代生活变得更人性化,更加快乐、自由,更富于创造性,更好地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1]Godbey,Geoffrey.Leisure in Your Life:An exploration[M].State College,Pennsylvania:Venture Publishing.Inc.,1994. [2]冯天.中国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刘耳.中国古代休闲文化传统[J].北京:自然辩证法探讨,2001,(5). [4]马惠娣.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闲――历史・文化・哲学的视角[J].北京:自然辩证法探讨,2003,(1). [5]徐新.西方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西语论文题目,西语论文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