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的宁馨儿[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徐志摩、闻一多、胡适、朱湘等一批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活跃在中国文坛,其作用深远,闻名遐迩,被称之为“新月派”。“新月派”群体以其深厚的传统国学功底,兼蓄西方文艺元素,因而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的创作,都因其中西合璧、古今通融的诗美特色,在中国文坛上大放异彩。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新月派 传统 西方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082-02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阑珊寥寂的夜空淡出一轮新月――这就是以徐志摩、闻一多、胡适、朱湘等为代表的新月派。早在19世纪20年代,这批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在北京组织了一个松散的文学沙龙,在茶余饭后、意气相投的基础上一起办报、出书、开书店,逐渐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文学主张。这批既受很深的传统文化熏陶,积攒下深厚国学功底,又接受西方思想作用的才子们,以其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诗文创作形成了新月派。新月派的诗文风格融合了中西文化,成为了中西艺术“结合”后产生的“宁馨儿”,在中国文坛上大放异彩。直至今日,这轮新月仍然让人赞叹不已,而他们的诗歌也因其成功的实践散发历久弥新的魅力。
  一、新月派的人生态度――西方绅士风度和传统儒士风范的统一
  徐志摩、闻一多、胡适、梁实秋、朱湘等都是充满浪漫气质的西方化诗人。留学经历让他们吸取了英美文化中许多优秀的成分和特质,欧美文化的熏陶不可避免地作用着他们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这些植入的思维和态度,集中体现在他们对绅士风情的追求。梁实秋在《绅士》一文中指出,应该具有“自由与坦然”“宽容大度”“稳健沉着”的绅士规范的精神和态度,并且“绅士永远是我们待人接物的最高榜样”;徐志摩在与陆小曼的通信中也表示“要做西式的绅士”;胡适更是一个“标准的绅士”的推崇者。正是这些受着西方文化熏陶的新月诗派,组成了一个绅士风情相聚合的文人团体。与此同时,与西方绅士风度神似的人生修为也在华夏文化中悄然兴起。
  西方绅士追求“自由”“修身”,这与中国传统中儒道互补的文化是相通的。文化是人的文化,人性的普遍性决定了不同民族间文化的相通。儒道互补的文化与西方的绅士文化在修身处世方面有一块很大的交集,而这批深受传统民族文化作用的新月文人对传统有一种“难以遏制的归趋欲”,他们敏锐地发掘了儒道文化中的“绅士”内涵,并将之融入自己的人生态度。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相对个人主义的文化有着根本的不同,受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作用的新月文人,从来没有疏离中国的社会现实。闻一多、胡适,甚至一向被人认为是闲云野鹤、不问琐事的徐志摩,都曾在中国的动荡时代里同情和关注着广大民众的悲惨遭遇,体现出传统儒生的现实关照。他们生在一个旧思想与新思潮相互碰撞的时代,以诗人的敏感和悲悯发掘出中国的时代苦难。闻一多留美归国,目睹祖国的惨状,痛苦地喊出“这不是我的中华”,在他的诗中总是带着挚爱与纠痛交织的矛盾呼唤“咱们的中国”。徐志摩在“五卅惨案”当天的日记中,怒斥政府官员的昏庸和懦弱,在给朋友的信件中一次次提到国家和人民正在经历的深重灾难,并试图到那“苦难的人生中间去尝一份甘苦”。
  新月文人并不是一群只沉溺于自我的诗文创作,低吟着花前月下的甜蜜爱情与多愁善感、娇柔做作的小我诗人。他们是在传统文化土壤中成长的文人,在他们的人生追求中不可避免地带着深深传统儒士的心理烙印。虽然西方文化的个性主义和浪漫情调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但那种与生俱来的传统文化意识难以改变。他们既是一批注重个人修养、追求自由的西方绅士,又是一群忧国忧民、不甘沉沦的传统文人。正是这两者的完美结合才形成了一弯挂在中国文学星空里撒着清辉的美丽新月。
  二、诗文主张与创作实践――浪漫情调与古典美感的融合
  与他们中西兼容的人生态度一样,新月派文人的诗文创作也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然而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难免偏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能用它山之石以攻玉,变革“五四”以来不成熟的略显病态的文坛之风。
  新月文人在诗歌创作上明显受到西方文学的作用,从表现手法上最明显的就是弥漫在新月诗歌中的西方化的浪漫情调。叶嘉莹先生认为中国的诗歌从古至今写实者多浪漫者少,尽管有屈原、李白这样的浪漫主义诗人,儒教“诗言志”的思想仍然使几千年来中国文坛以写实为主导;而新月文人则用西方的浪漫主义艺术的创作来为中国文坛添加一脉异音。他们的语言中充满着诗性的想象、飘远的深思以及跳跃的情怀,而徐志摩又堪称这一风格的代表,正如卞之琳所言,他“一落到英国,英国的十九世纪浪漫派诗境,让他的思想感情发而为诗,就从此没有能超出那个笼子”;在闻一多先生的《李白之死》等诗中也强烈而洒脱地表现出浪漫主义的气质。在新月派诗文这一汪不舍昼夜的生命之水的折射中,我们总可以看到英国浪漫诗人雪莱和拜伦的影子。新月派的吟哦主题之一就是爱情,他们将爱情放在至高的位置上,这显然是受到了西方诗人情调的作用。朱光潜先生在他的《中西诗情趣上的比较》中提到:西方诗多讲恋爱主题,而中国诗则多讲友情、乡情等题材,这与中西方人文化氛围的熏陶不同是相关的,而接受过西方个性张扬心灵开放陶冶的新月诗人自然接受了恋爱这一主题。徐志摩在相当大的一部分诗中吟咏爱情,他的情诗为爱情而咏爱情,不一定是实际生活的写照和映射,只是想象着自己为某一个情人,一如西方诗家。这种爱情诗充满了个性化情调,大有西方文化特色。闻一多这个“正宗派”新月诗人,也有不少如《爱之神》《忘掉她》之类的情诗,对“眉黛”“清波”的吟咏毫不羞涩,朱湘亦如是。在形式上,他们吸纳了西方式的跨行、韵格、商籁体等形式,完善了新诗的结构,而且有意无意地会在诗中引用一些西方诗歌的内容。闻一多的《西岸》以济慈的英文原诗《夜莺》中的两句为引子,《剑匣》以英国桂冠诗人丁尼生的《艺术的宫殿》为引子,徐志摩的《诗》以一句英文诗开头:“lonely is the soul that see the vision”,初读之时,一种西方的气息扑面而来。总之,新月派诗人“吹着一阵奇异的风,照着奇异的月色”,西语论文,开始沁透、传达出西方诗从情调到形式的韵味和特征,并“潜化进了诗的气质”。
  但是,正如比较文学探讨的著名学者叶维廉先生在《东西方文学中模子的运用》中所说:“许多时候,作者们在表面上是接受了外来的形式、题材、思想,但下意识中传统的美感范畴仍然在左右着他们关于外来模子的取舍。”如果说,在“五四”那个新文学的探究阶段,传统美感意识还处在“潜意识”状态,那么,当中国的新文学找到了一个立足点和支撑点以后,它就会进入到“意识”和自觉的层面,经由模糊到清晰,由不自觉到自觉这样一个阶段和过程。我们的白话新诗亦然,它经历了“五四”时期的孕育,下意识连通了我国传统诗的遗脉,成为了经历体裁的沿革、变化和传承下来的艺术遗产。新月派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登上文坛的,在大胆吸纳西方文化的同时,在否定、扬弃中虔诚地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中国传统诗论中汲取营养,自觉地去做“中西艺术结合后的宁馨儿”,带着对传统文化的虔诚复归,纠正了“五四”以来“欧化的狂癖”和新诗日益西化的偏向,纠正了针对传统文化过于激烈的贬低,维护了新诗的民族性。
  这种对传统的回归首先体现在对格律的提倡,闻一多认为“格律诗能代表中国艺术的特质,探讨了格律诗,中国诗的真精神便探见着了”,后来又根据格律诗的“紧凑”“整齐”“精严”的特点提出了诗歌创作的“三美”理论。这种对新诗的有意“创格”弥补了“五四”以来因为反抗旧诗而导致“形式美”的严重缺失,使新诗的形式由幼稚走向成熟,实现了中西诗美的完美结合。新月诗人在写诗时的严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韧性,成为人们谈论新月诗的共同话题,如同徐志摩那样,“不知曾经捻断了多少根想象的长须”,方写出那些美丽的自然流动、充满古典东方美的文字,带着镣铐跳出绝美的舞蹈。

  其次对传统的回归还在于新月诗歌“发乎情止乎礼”的特征,许渊冲在译《追忆似水年华》时提到:“两千年来,中国一直主张以理化情,把动物提高到人;而西方却是主张放纵情欲,把人降低到动物的水平,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一大差别。”而新月派这批留学欧美的学子,信仰爱与自由的才子们从不放纵自己的感情,他们认为“感情不经理智的清滤是一注恶浊的乱泉”,反对郭沫若式的激情迸发,崇尚的是“性灵里跳跃出来,生命里震荡出来的真纯思想”。新月派才女林徽因的诗不失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她的爱情诗“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幽婉雅致。诗中的忧伤是淡淡的,梦是淡淡的,连美也是淡淡的,体现出真纯性灵的跳动,而不是毫无节制的滥情。在这种思无邪的雅作中,人们分明读出了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朱湘的诗中也没有沸腾的情感泼洒,一如轻飘的小船,凝视安睡摇篮的宝宝,徜徉她那雅致的情思。
  典雅高贵的古诗风,西语毕业论文,关于具有回归传统的虔诚心理的新月诗人有着不可抵挡的诱惑。“五四”以来被陈独秀等人信誓旦旦要加以打倒的贵族化古典文学又被新月诗人重新拾起,梁实秋便是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主流的潮头上大事提倡古典主义”。他们在诗风上追求一种典雅、高贵的境界。就连闻一多这样有平民倾向的诗人也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贵族化的典雅气质,力推古人戴叔伦的观点,认为“诗人之词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向往诗歌的“雍容中雅”的境界,并通过对传统意象和文化内涵的吟唱使自己的诗歌具有浓厚的古典之美,《李白之死》《太阳吟》中便是如此的境界。他又通过《忆菊》中那些“金”色的语言来歌颂菊的高洁华贵,使自己的诗歌沁透着“良玉生烟”的古典美。新月诗人普遍对“莲”这一意象的喜爱,也表现出他们在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同时,走向传统文化的复归。
  如此,这批融合了绅士风情与儒士风范的新月才子们借它山之石以攻玉,实现了西方诗美与中国传统诗境之美的完美融会,使中国新诗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进而成为中西艺术结合后产生的美丽健康的“宁馨儿”。
  【参考文献】
  [1]梁实秋.雅舍情剪.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2]梁实秋.梁实秋散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
  [3]何祖健.反义处生情趣,轻松中见幽默.梁实秋──“雅舍小品”反语修辞论.湖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12卷,第3期.
  [4]王一心,李伶伶.徐志摩新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3月,第一版.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