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尽管财政探讨开放度不断增强,呈现一片纷呈景象,而繁荣之后静思国内财政探讨,财政本质依然不明。该文从现有的文献和探讨出发,提出对于财政本质的探讨反思。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财政本质 公共财政 国家分配论 公共财政论 学科定位 1 国内财政学探讨演进及近况 多年来,国内财政学探讨主要的焦点围绕“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以及从“国家分配论”到“公共财政论”的演变进行①。上世纪80年代后,经济体制改革,财政作为分配工具的作用力受到市场的削弱。适应市场经济的、在西方财政理论界占有主流地位的“公共财政论”传入我国,地位不断提高。目前,国内公共财政探讨依然以国家分配论为主线,一些学者如厦门大学张馨教授坚持在国家分配论基础上发展公共财政,中国人民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学者坚持国家分配论、反对公共财政论,也有些学者如中国社科院的杨志勇放弃国家分配论、坚持国家财政论。 一切财政理论都离不开实际国情,经济体制转轨是我国财政探讨的背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中,目前只能属于转轨的部分质变阶段,是转轨途中的一种过渡状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管是市场论、公共论、预算论还是福利论,国内财政探讨研讨依然局限于财政性质的争论--即当今中国是否应该实行公共财政,是否应该定位公共财政的性质,更多停留在意识形态层次,这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的公共财政研讨有着本质的不同。退一步说,我们所把握的,只是财政朝着公共化方向大步迈进,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围绕财政规范内涵、现实制度演变建构的财政学基础理论框架,也没有综合出科学实际的探讨措施--甚至同西方相比,我国财政探讨措施和财政实际需要的差距相当之大。 2 财政的学科定位 在1950年以前,财政学科通常被命名为“财政学(Public Finance)”;之后,学者们更喜欢用“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 Sector Economics)”的名称;也有学者采用“政府经济学(Government Economics)”或“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 mics)”的名称。就专业性而言,财政学专业属于运用经济学科,它主要探讨政府部门在资金筹集和使用方面的理论、制度和管理措施,同时也探讨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税收问题。 许多人把传统财政学看作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经济学视角下的财政学,其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措施,应该和经济学是一样的,因为它们都以市场经济理论基础,以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为探讨对象。然而财政学就只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已?财政学探讨的措施论能完全按照经济学措施论开展吗?邓子基(2000)作为国家分配论代表,主张坚持、继承“国家分配论”的合理部分,要借鉴西方公共财政理论中的有益成份,发展“国家分配论”,如以“市场失灵原则”来界定财政的活动范围。蒋洪张认为,“财政学课程的基本任务在于阐述财政学的基本原理,它应能反映一般的客观经济规律。在基本理论这一层面上,没有什么东方财政学与西方财政学之分,它应该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西方财政学只表明它起源于西方,但并不是说它只适用于西方而不适用于东方。”陈共在其主编的《财政学》导论中说:“原有财政学的理论体系和论点,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当前的现实,不能说明和解释新体制下出现的新的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财政理论必须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继承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否定过去的一切,不问中国的现实,简单照搬西方财政学,不是科学的治学措施,也决不是中国财政学的出路。基本思想应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西方财政学,从中国实际出发,继承和发展,通过百家争鸣,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学。”吴俊培、杨灿明出版了《公共部门经济学》一书,西语论文,并将其财政系改为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表明财政学科的发展方向。而另外有的学者主张政府支出经济学,代表是丛树海,他在近年来多次强调“传统财政学必须向支出经济学转轨”,并于1999年出版了其专著《公共支出略论》,系统阐述了财政支出理论,初步建立了财政支出理论体系。以上理论观点的分歧,关键在于如何借鉴西方财政学理论更新中国传统财政学体系,说到底是如何处理好中国财政学与西方财政学的兼容性问题。 从以上观点中,西语毕业论文,我们可以看到,把现代财政学定性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不够全面的,现代财政学也包括了大量的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的内容。 3 财政本质的探讨反思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国内财政探讨日趋繁荣,诸多学者在不同的理论学派间各有倾向。财政认识本身的目的是接近真实情况,是一种思考,是先验的,而非可操控的。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作为一个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大国,财政体制的演变和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其自身演进,而必须要有切实的理论进行指导。尽管国内财政理论不断发展,然而依然存在认识上的不足:未从实际出发,混合中西理论后财政本质依然不明,这是财政认识论需要反思的问题。 国家分配论、价值分配论、再生产决定论、剩余产品分配论、社会共同需要论以及近些年出现的公共财政论、 双元财政论等观点和学派,都对财政本质进行了归纳。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剩余产品分配论认为财政的“本质特征是对剩余产品的分配”;公共分配论认为财政的本质是社会为满足公共需要而进行分配所发生的分配关系;国家资金运动论认为财政的本质是“国家资金运动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价值分配论认为财政的本质是“国家以价值形式进行社会产品分配而形成的分配关系”,财政是“国家对价值的分配”。 细看这些理论,我们发现财政学的体系几乎都是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探讨基础上进行的。关于西方存在理论,国内通常是在批判中吸收和借鉴。这种做法的不当之处在于学习中混淆自我,套用时脱离实际。杨志勇(2017)表示,因为只有我们(国内财政情况)已经有类似对应物才能借鉴西方理论,而原先没有的,要填补空白。相关于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国财政理论还缺少对效率、公平、稳定问题的略论,相关于西方财政理论还缺少计划性财政向市场性财政转变和公共选择问题的略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