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曲同工 中西合璧[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及时行乐”主题在东西方诗歌中极为普遍,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与欧洲及世界各个世界的思想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东西方诗歌在表现这一主题时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本文试图通过解析文艺复兴时期及17世纪玄学派英诗中“及时行乐”的主题,兼与中国古代诗歌中这一主题的比较,挖掘人类在不同地理方位上达到的默契与共鸣。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及时行乐”;文艺复兴时期诗歌;17世纪玄学派诗歌;中国古代诗歌
  
  “及时行乐”主题概论
  
  作为世界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主题,“及时行乐” 历来受到中西方文学界的关注。古往今来,反映这一主题的文学著作比比皆是。该词语源自拉丁语“carpe diem”, 字面意思为 “seize the day”,“只争朝夕”,为古罗马人贺拉斯首创。在它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与欧洲以及世界各个时期的思想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以及17世纪的玄学派诗歌产生了重大作用。同时东方诗歌中也同样闪耀着具有强烈人性色彩的“及时行乐”的思想光辉。“及时行乐 ”这一主题的内涵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极的处世态度,而是积极的哲理人生的具体反映,它甚至超出了文学的范围,在人类思想史上的人学与神学、现世主义与来世主义以及封建意识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冲突中发挥了应有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贺拉斯在他的《颂歌》中最早使用了“及时行乐”这一术语,实际上在作为古罗马文学直接先驱的希腊文学中,这一主题就已经出现。这一主题对后世作用深远。作用最深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以及17世纪的玄学派诗歌。
  
  一、文艺复兴时期诗歌中“及时行乐”主题体现
  在西方的古老传统中,“时间”一方面与“时机”相联系,主要指人类旅程中的某个转折点。后来“时机”又与“命运”的现象相融合。另一方面,“时间”又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永恒创造的准则。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时间一般被描绘为生有双翼,几乎赤身裸体。除了镰刀之外,有时还加上一个沙漏,或一条咬着自己尾巴的蛇或龙,或一圈黄道带,有时还杵着一根象征老年的拐杖。时间的这一新的拟人形象赋予了时间新的内涵与象征意义。沙漏的意象表明任何人都在时间中出生和死亡,人仿佛生活在时间之内。人生极为短暂,它有始有终,有生有死,受到时间的无情制约。
  时间意象在文艺复兴时期诗歌中极为普遍。莎士比亚在其十四行诗中多次表达“时间无情,年华易逝”的思想。“时间的镰刀”反复出现,强调时间对人的制约力和摧毁力:时间既创造一切又"摧毁自己送的礼物”。不同的诗人对“时间的无情”的反映也有所不同。莎士比亚在其诗中一再规劝其爱友尽快结婚,以便将他的美传给他的子孙后代;斯宾塞在《迎婚曲》中坚信埃塞克斯伯爵二世通过他赫赫的战功而征服了时间;新柏拉图主义者追求完美的品德,追求至善;另外,诗歌与信仰也可以战胜时间,使自己所追求赞颂的物或人得到永恒。
  文艺复兴时期及17世纪玄学派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之一“及时行乐 ”( Carpe Deim)也是对生命短暂的一种普遍反映。这一时期强调现世生活意义的及时行乐主题有了人文主义内涵,从而此主题在思想上更为深沉,具有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反禁欲主义的进步意义,表现手法也新颖奇特。英国玄学派诗人赫里克(Robert Herrick)的《给少女的忠告》(To the Virgins, Make Much of Time), 《考里纳前去参加五朔节》(Corinna'sGoing a Maying),马韦尔的《致他的娇羞的女友》( To His Coy Mistress), 爱德蒙的《去,可爱的玫瑰》,都是表现这一主题的杰作。如《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一诗以极强调演绎推理的结构方式,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把握时机、享受生活的重要性。该诗在第一诗节中声称,如果“天地和时间”能够允许,那么我们就可以花上成千上万个春冬来进行赞美、膜拜,让恋爱慢慢地展开;到了第二诗节,笔锋突然一转,说年华易逝,岁月不饶人,“时间的战车插翅飞奔”,无论是荣誉还是情欲,都将“化为尘埃”;于是,诗人在第三诗节中得出应当“及时行乐 ”的结论:
  因此啊,趁那青春的光彩还留驻
  在你的玉肤,像那清晨的露珠,
  趁你的灵魂从你全身的毛孔
  还肯于喷吐热情,像烈火的汹涌,
  让我们趁此可能的时机戏耍吧,
  像一对食肉的猛禽一样嬉狭,
  与其受时间慢吞吞地咀嚼而枯凋,
  不如把我们的时间立刻吞掉,
  让我们把我们全身的气力,把所有
  我们的甜蜜的爱情糅成一球,
  通过粗暴的厮打把我们的欢乐
  从生活的两扇门中间扯过,
  这样,我们虽不能使我们的太阳
  停止不动,却能让它奔跑。
   (杨周翰译)
  
  
  
  虽然这时献给女友的诗,但它却是对生命意义的沉思,是诗人对他处于时间支配下的生命的感受。
  再看赫里克《给少女的忠告》一诗,
  含苞的玫瑰,采摘要趁年少,
  时间老人一直在飞驰,
  今天,这朵花儿还满含微笑,
  明天它就会枯萎而死。
  
  太阳,天庭的一盏灿烂的华灯,
  它越是朝着高处攀登,
  距离路程的终点也就越近,
  不久呀,便要沉落西山。
  
  人生最美便是那青春年华,
  意气风发,热血沸腾,
  一旦虚度,往后便是每况愈下,
  逝去的韶光啊,永难重温。
  
  那么,别害羞,抓住每一个时机,
  趁着年轻就嫁人,
  因为,如果你把美妙的时光丢失,
  你一定会抱憾终生。
  (汪剑钊译)
  在这首诗中,玫瑰、时光、太阳等意象都作为喻体,烘托“青春易逝,抓住时光”的道理。尤其是“含苞的玫瑰”作为美和爱的象征,极为妥帖、形象。整首诗中,不仅强烈地感受着时光的飞逝,而且还联想着死亡的逼近,从而突出了“及时行乐”的哲理性。“及时行乐”主题的盛衰和发展与各个时期的思想思潮密切相关,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状态。它虽然过分强调和渲染可能使人沉溺于感官享乐,甚至玩世不恭,并导致对生活的悲观态度,但是,这个主题在当时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表现了人们对中世纪教会禁欲主义的抵制和反抗。对时间的摧毁力量的反应导致了战胜时间的反应导致了战胜时间的渴望,这种渴望激励着人们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力争获得光辉的成就,不断地追求在短暂的时间里获得永恒。
  
  三、“及时行乐”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体现
  对时间意象的理解具有世界普遍性。因此“及时行乐”主题非西方诗歌的特产。在东方诗歌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就表现这一主题而言,不少诗歌可谓达到了“异曲同工”的境界。中国古代诗歌表现主题丰富多彩,这个主题一直贯穿其中。从最早的诗经到三国、五代、南北朝诗歌,再到鼎盛的唐宋诗词,表现这一主题的诗歌不胜枚举。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及“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再有“春宵一刻值千金”,“今朝有酒今朝醉”等诗句。可见“及时行乐”这一主题是人类普遍的共同的主题,只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度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试比较唐代《金缕衣》与赫里克的《给少女的忠告》译诗,

  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劝少女惜取少年时
  蔷薇堪折直须折,
  时光飞逝如穿梭,
  今日鲜花微微笑,
  明朝谢去寻不得。
  
  天堂巨灯明又亮,
  步步攀升直向上,
  不久行程即尽竭,
  转瞬旭日便斜阳。
  
  青春时节最为妙,
  血气方刚凭年少,西班牙语论文
  假若全部被荒废,
  时间更替如浪潮。
  
  惜取光阴莫娇羞,
  觅得夫婿莫停留,
  一旦错过好光景,
  少女之心空悠悠。
  (拙译)
  由此可见两首诗“异曲同工”之妙境。两位诗人同时告诫人们不必犹豫,大胆享受生活,否则只会遭遇“空折枝”的处境。
  
  三、区别
  中国古代诗歌表现“及时行乐”主题与英诗有所不同。上面两首诗同样是表现“生命短暂,及时行乐”主题,但从措词上看,中诗显得更为含蓄、婉转,而西方诗歌则更为热烈、奔放、直率。从哲理上看,东方诗歌在这一主题的表现方面更具哲理的深度。题材范围也更具有开拓性,不再局限于男女情爱,而是重视个性生命的存在价值,并且从人类社会、战争、存在之谜等各个方面来思考和研讨这一命题。如王翰的《凉州词》,在尽情尽致狂欢作乐之时,仍表现出戎马生涯的悲凉以及厌恶战争的情绪: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争战几人回。
  而李白在《将进酒》中的诗句更使“及时行乐”的主题充满了昂扬的生命意识: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撙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斤散金还复来。
  与“及时行乐”主题相对立的是劝学诗。这一主题在不同国度的诗歌中也有体现。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比英诗中更普遍,这与中国人的“内敛向学”的传统思维方式及生活态度有关。
  
  结论
  
  共同的心理状态对人类、生命意义的共同思索与探析,有着深远的作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度盛开着相似的奇葩,在各自的园圃中遥相成趣,中西不同民族的文化融为一体。正如有些学者所说,“及时行乐”主题流传于所有的时代,确实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反映了人类世界的一个重要哲学的焦点问题。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光,同样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讨将对中西比较文学及中西文化交际等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家峦:《历史的星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罗益民:《致他羞涩的情人的艺术魅力》,《外国文学评论》,
  2000.4
  [3]中国古代文学鉴赏丛刊: 《唐诗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西语毕业论文,1981年。
  [4]王佐良李赋宁等:《英国文学名篇鉴赏》,商务印书馆,2003年。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