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民族的美术不可能在完全封闭状态中发展,往往要受到外国美术的作用。通过中西美术比较探讨,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与了解中国,让西方也吸收东方的东西,把中国画展现出来,同时在艺术上,通过这种交流也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整个艺术的发展,西语毕业论文,通过文化的交流,可以进一步促进各民族自己艺术的发展。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西美术;审美理想;绘画创作 中西绘画的异同根植于两个文明系统中不同的价值追求,中国绘画总体上倾向于写意,西方绘画总体上倾向于写实。要说清楚本国美术的发展,不可能不涉及外国美术。同时,为了说明本国美术的特点,也需要同外国美术相对比,这种对比不一定是明比,而是意识到本国美术与外国美术的不同之处。通过不同民族间美术的比较探讨来研讨一些普遍的美术理论问题。 1中西古代审美理想的差异 从先秦哲学家和美学家的作品中,我们了解到儒家思想是汉文化不同与世界其它民族的基本特质。中国古代审美理想的认识首先要从对儒道思想的认识作为开宗。儒家理想人格的形成是把宗法体制的共同性要求内化于自我人格的形成,“克己复礼”而“成教化,助人伦,”“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为艺术、教育的目标。使得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从外在的约束转化为自在自觉的遵守,实际就是要求艺术的情感须自觉的由道德伦理来节制以达到情与理的和谐统一。那么道家的审美理想是什么呢?“夫虚静恬谈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一”。明确了在心与物浑然一体的体验中,人的精神将从实用、利害、因果的束缚中超脱出来,达到一种“虚”、“静”、“明”的自由审美境界。人作为生命的存在本应与自然一体。“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里真正的美是一种大美至美是天地之美,宇宙本体所显现出来的质朴、自然、恬淡之美。这些思想不但内涵丰厚,同时还具有深厚的美学意味,对中国书画美学产生极大作用,为中国古代审美理想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表现在艺术上就是以类取之,以虚带实,以实带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情理统一,物我和一。 对照西方,从古希腊时代开始,西方造型艺术就是以模仿自然为目的,古希腊哲学家们认为“数”是万物之源。自然界事物存在就是“数理”的存在。艺术家在模仿事物外在形象的时候,西语论文题目,通过比例、对称、完美、表现存在的本质和规律,从一个物体美的认识到集体的、全部的美的认识,从美的形体到美的制度美的知识,一直到彻悟美的本体。由此,在对和谐美的追求过程中有了“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构成长方形比例协调感的“黄金比”。人体美同样取决于不同数之间的比例和谐”。[1]从希腊神话到希腊雕刻,大量雕像也佐证了艺术对真实物象立体性的模仿和美化。比较中西美术,如果说中国古代哲人对美的认识,主要侧重于审美的“心理”方面,那么西方则重于对象的外在形式,关注“美”与“真”的联系,把艺术的审美创作和欣赏看作是追求知识和真理,乃至追求上帝的过程。 2中西绘画创作的观念和思维特征的区别 山水一直作为纯粹而且重要的精神象征存在于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生活中。古人认为,自然山水在空间形态上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在时间状态上也是无比生动千姿百态的。从山石、树木、水泽、云草中寻找人生存在的道理,寄托心灵、情感,正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创作山水画本源的真实意图。关于山水画创作来说,中国山水画的空间特征,更接近于一种时空的转换,画家不仅考虑的是看见了什么,更关心人自身内心的变化过程,想到什么。用生命的状态表达对象。由于没有象西方绘画中光影、质感、透视的约束,中国山水画更多地依靠虚实、遮挡以及不规范的大小比例关系来暗示行云、流水、山石、树木的空间,而使得对自然的表现更加肆意、主观、淋漓尽致。所谓“低仰自得,心游太空,心融融于玄境,意飘飘于白云,忘情勿我之表,纵志于有无之间。”[2]一幅画可以从山前到山后,从山顶到山脚,一幅长卷可容下一年四季、阴晴、雨雪。它不是特定的山,特定的水。它有明暗、有表情、有灵性、更有生命,可以使欣赏者与之一起喜怒哀乐。 为了栩栩如生的描绘再现自然,西方绘画努力发明着种种技巧和手法来实现这一目的,尤其在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中表现突出。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及兴趣自古希腊起由来已久。古希腊人钟情于人体的表现,他们关于人体结构的精通、体积空间的塑造,完全在于解剖学、光学、色彩学等各门科学意识的渗透。在健康美丽的人体艺术表现中,饱含着人类的生命力,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而这种题材在古代中国画中绝对少有。此中反映着中西文化深层次的异同。人体与着衣人物画从文艺复兴之时起迅猛发展,除因人文主义精神对人自身价值肯定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很重要,就是模特。若无模特,西方人物绘画单凭记忆想象,也不会有如此高的成就。模特儿为画家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创作灵感和依据。但光有模特还不够。画家必须深入学习人体解剖,甚至自己动手去探讨,随着西方科学的进步发展,人体透视学与人体运动解剖学进一步帮助画家创作更具生动性和挑战性的人物绘画。对比中国古代人物绘画在既无人文科学环境的支持,又无内在观念思想的帮助下,大致我们就可以理解中国传统人物绘画中造型不准、解剖不对、不画人体的原因了。中国人物画的主要目标和追求是“美”与“恶”的分辨,“气韵生动”是绘画所要达到的最终标准,并且形成传统,彰示后世,中国人物画的这种追求使得它和西画表现真实准确的美在造型要求上突显区别。这里绝无对中西绘画褒贬评论之意。而只有认识到中西绘画的各自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背景之后,我们会发现,西方绘画的物质性、再现性,相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性、表现性之间的巨大异同了。 3中西绘画比较的意义 中西绘画比较欣赏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其价值在于,其一,使受教育者得到美术文化意识的培养。美术的发展历程体现着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其外在形式具有物质性,而创造方式和水平又体现着审美的精神性,美术文化所包含的这些东西需要挖掘和揭示。其二,人文精神的陶冶。虽然绘画欣赏不同于德育课,但以德育和文化成长为中心的人文精神的教育,也是绘画艺术教育的使命之一。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欣赏态度,掌握正确的措施成为一个心理结构健全的具有审美判断能力的欣赏者。其三,绘画欣赏的再创造性。欣赏,表面现象上看是一个直观掌握的过程,实际上一件美术著作之所以流传,除了著作本身所具备的品质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欣赏者的主观态度。而这个过程必然渗透着欣赏者个体的人格特征、心理内涵和精神理解,这种特殊的心理活动,独特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意志,甚至欣赏者所处的时代特性,都会使得美术著作本身有新的开拓补充,甚至是重构,从而使艺术形象成为活的有生命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M].山东画报出版社. [2] 范瑞华.中国画向何处去[M].国际文化出版社. 作者简介:陈雷(1976―),男,山东潍坊人,,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主要探讨方向:美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