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章以线条为主题,纵向从远古至当今,横向从东方到西方,讲述了线条这一古老的造型手段的演化和在艺术著作中的影响,并对比了东西方艺术的差异,揭示了不同的思想轨迹和文化追求关于各自艺术产物的深远作用。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造型 绘画 线条 东西方 艺术 比较 在绘画艺术中,线条与色彩是著作构成的两大要素。相关于线条来说,色彩是较原始、较直白的语言形式,因为色彩的表现更贴近自然界的真实形态,也容易被观者所感知和接受;而线条的表达则需要更多概括、提炼、创造、加工的成分。从这点来看,作为造型手段,线是比色更高一级,是更抽象、更纯粹的语言形式。 线条是中西绘画艺术中的重要媒介和审美因素,而且年代越久远,线条在绘画中的影响越重要。无论是在古老的中国,还是在远古的欧洲大陆,对线的感受与表达在旧石器时代的岩画中就已初露端倪。从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到中国内蒙古阴山岩画、贺兰山岩画,人类都不约而同地以粗犷稚拙的线条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生存面貌与信仰追求。线成为人类书写童年记忆的手段。人类对事物的视觉印象首先是“形”的感受,而描绘“形”最直接、最简练的手段便是以线造型,其符号化的简单、本真和便捷自然而然地成为早期绘画艺术的本体语汇。当然,彼时用线尚不具有审美意义上的自觉性。 在之后的彩陶艺术中,东西方仍沿袭着以线饰物、造型的传统模式。而此时线条已由之前状物的自发状态渐渐融入了审美的自觉性。随社会历史的演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艺术沿“表现浪漫”而行,线愈发凸显;西方艺术则沿“再现真实”而走,线沉默存在。 西方绘画受到“摹仿论”“反映论”“人文主义”的作用,真实地描绘对象、再现自然,力求造型的准确,这得益于光学、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等科学探讨。因此,西方传统绘画更多是一种讲科学的艺术。而从古希腊、古罗马及后来的西方艺术著作中,可感受到作为造型手段的线条明显有别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用线。 古希腊艺术中画于陶器上的“瓶画艺术”线条优美而流畅,装饰风格中融入写实因素,此时的线是绘画的主要手段。而后的画家,更多是把线与光影结合起来塑造物象。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波堤切利,其著作以明晰的线条造成浮雕式的效果,在用线的表达上颇具东方韵味。达·芬奇著作中的线条是依附于形体结构同光影互为补充来描绘人物的。同时期很多画家都善于用线,如德国的丢勒,其版画素描著作中用严密的细线组成调子,表现出明暗与空间层次;荷尔拜因的肖像素描线条纯净,神似于中国的白描。以上画家虽然线条的风格各异,但无一不是用来塑造体积结构的。 17世纪欧洲画家通过个性化的线条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如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安格尔是这一时期用线的大家,其大量著作都以准确、凝练的线条去描绘人物,西语毕业论文,体现其细腻、华丽的用线风格。19世纪席勒抽搐柔韧的线条可直刺入人的骨髓;而梵高的画面律动着亦线亦面的笔触;高更的线条粗拙质朴。此时西方绘画中的线已摆脱了附属地位,具有本体独立性。 到了20世纪,西方现代绘画的线条已不再依附于光影,而成为画面形式美感的组成要件。 中国传统绘画与古老的本土哲学相互影响,是一种哲学化的艺术。中国画家著作中所追求的形象,不具有准确的透视、解剖、比例、明暗层次,西语论文网站,而是寥寥数笔,传神达意。因此,充分应用线条这一艺术语言,易于摆脱客体形象的束缚,从而直接宣示主体的精神诉求。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以“六法”①作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其中“气韵生动”居于统帅地位,其他五法都是实现气韵生动的手段,可见中国绘画形而上的追求已渗化到历代艺术家的血液中。六法中的“骨法用笔”用笔应包括勾勒、皴、擦等,勾勒讲究刚柔相济,而皴、擦也是线条的一种存在形式,可见线条在中国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画的线条在塑造物象轮廓、结构的同时,还传递着画家的情感和精神意识,被赋予了除造型手段之外的更多使命,其承载着画家的情感、气质、学养、美学追求等。 画者不同,所画出的线条也各异,有人把用线归纳为“十八描”,②还有各种皴法,可见千人千态。而成熟著作中线的形态特色可成就画家的风格、品位。如顾恺之“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③陆探微“笔迹劲利,如锥刀矣”;④曹仲达“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⑤吴道子“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⑥尉迟乙僧“用笔劲紧,如屈铁盘丝”。⑦ 总体来看,西方古典绘画中的线条用于塑造形体,是三维空间中剖面的存在形态,从未成为独立的审美本体;到了现代绘画中,线成为换面构成的要素,具有了独立的存在价值。因艺术家的理念、手法不同,线条的呈现形态繁杂而无序,没有形成统一的品评标准。这当然可避免陷入程式化的僵硬,但也注定其不能上升到系统化的理论高度。 中国绘画中线在勾勒形体的同时,也注重本身的徐疾、粗细、浓淡、润涩以及线条间的组织关系与疏密节奏,即线条本体美。这首先源于笔墨工具的特点,运笔时具有中锋、侧锋、卧锋、逆锋等手法,以及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相应的线条会呈现出不同形态。而以书入画,以书法的笔墨标准来衡量绘画中的线条,使其确立了自身完备的品评体系。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有陈陈相因而导致程式化、僵化的可能。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线条这一传统造型手段在视觉传达领域纵横驰骋、历久弥新,参与创造出众多艺术佳作。这些不同地域、不同种族、浩如烟海的艺术品阐发了传统民族艺术性格以及文化精神特质。在继承这笔财富的同时,更需要今人不断思考、挖掘、创造,使线条这一古老的艺术语言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注释: ①谢赫,姚最撰.王伯敏标点,注释.古画品录 续画品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 ②邹德中.绘事指蒙[M].北京:中国书店,1959. ③汤垕.画·晋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 ④潘运告.张怀瓘书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 ⑤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7. ⑥米芾.画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⑦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河北保定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高薪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