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禁忌就像一种无形的戒律束缚着人们的语言和行为,使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禁忌成为人们交际活动,尤其是跨文化交际的一大障碍。在日常交往中,触犯禁忌常常导致友谊的破裂、交易的失败、种族的冲突等等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有必要中西文化禁忌的比较,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促进人类的和谐发展。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禁忌 文化 比较 近年来,随着国际间的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 跨文化交际的机会越来越多,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被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词汇。领导人进行政治谈判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与外国商人谈生意也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去国外旅游、留学或接待来旅游、来留学的外国人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在互联网上与外国人聊天也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学是探讨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冲突,以及如何决绝这些问题和冲突的一门学问。跨文化交际学在英语中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也被称作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Hall 的《无声的世界》一书出版后,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跨文化交际学在欧洲发展得比较晚。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已经有两百多所大学开设跨文化交际学的课程。目前,位于美国的跨文化教育训练与探讨学会SIETAR与它在欧洲、亚洲等地建立的十几个组织正在跨文化交际领域发挥着重要影响。 在跨文化交往中,禁忌是最敏感的话题。文化禁忌的探讨也因此成为了跨文化交际探讨者的重要内容。所谓禁忌就是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禁止或忌讳人们做的事情或说的话。禁忌的英语对应词是taboo,严格的说来,禁忌仅仅包括属于人或物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有这种性质所引起的禁制影响;经由禁止影响的破坏而产生的神圣性(或不洁性)。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不同罢了。禁忌几乎是无处不在,从日常生活,到政治经济的各个方面,我们这里只涉及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最重要的方面。 一、社交礼俗禁忌 在西方,拜访某人需要事先预约,切忌突然造访。因为突然造访打乱了被访者的工作安排,给他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而中国人近年来虽然也在商界、政界甚至日常生活中开始预约,但没有那么严格,突然造访的事情不被看作是那么严重的侵犯。还有人用突然造访给人惊喜,完全不觉得这是对对方的极大的不尊重。另外,在到访时间上中西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果约定为十点,中国人认为十点是最终期限,最晚十点到达,最好提前几分钟,因为不能让主人久等;而西方人认为十点是可以到达的最早时间,最好推迟几分钟,因为要给主人充分的准备时间。 在谈话的内容方面,西方国家严禁涉及个人隐私,不能问年龄、收入、婚姻、恋爱、财产、胖瘦等等。个人隐私被放置在极高的位置,甚至可能涉及个人隐私的所购物品的价格、个人时间的安排都可能会被看作是侵犯隐私,由此看见西方的个人主义、自我中心是多么的严重。在中国,谈论收入、年龄、婚姻、身材等是非常正常的事。电话中最常问的话就是“在哪呢?”,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在一些农村地区更是把他人家的事当作是自己的事来办,首先考虑的是怎样帮助对方,不考虑对方的意愿,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事。在中国的谈话内容中禁忌的是所别人的短处,所谓“打人不打脸,说话别揭短”,中国人好面子,批评的话不能直说,要委婉地表达。 另外,在公共场所进行交谈时,西方绝对禁止大声喧哗,人们安静的交谈,避免自己的交谈作用他人。中国的很多公共场所人声嘈杂,如果不大声嚷嚷,就互相听不见,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嗓门大的习惯,有时在安静的西餐厅,也会不自觉地大声说笑。 西方文化中有严格的1米线的禁忌。 在银行或海关等,人们会严格遵守秩序,并与前一位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对别人的交谈和事务有意回避,不干涉不参与意见。中国则没有这方面的禁忌,排队时人与人的距离很近,有时还会提供意想不到的热心帮助。 二、饮食习惯禁忌 饮食禁忌既包括饮食的内容,也包括饮食的方式。伊斯兰教徒忌吃猪肉,印度教的教徒忌吃牛肉,佛教徒忌吃各种肉类,西方人吃饭时刀叉忌出声,中国人吃饭时忌用筷子敲打盘碗。 具体的讲,西方人忌吃肥肉、鸡鸭的皮,动物的内脏,忌吃狗肉、蛇肉等他们常用来做宠物的动物的肉,忌吃大蒜等味道过于浓烈的调味品;在饮食方式上,西方人喝汤时忌出声;进餐时,忌狼吞虎咽,尤其禁忌用刀叉弄响水杯,那会招来厄运;吃自助餐时,禁忌自己盘中剩下食物。中国人吃饭时,忌座位没有尊卑长幼、不分主次;忌把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晚中,因为那是给过世的人的祭品;忌把空碗反扣在桌上,因为那是诅咒她人生病;忌用筷子敲打空碗,因为那是乞讨者的行为;在海边居住的人们,吃鱼时忌把鱼翻过来,因为这样表示翻船,会给渔民带来厄运。饮酒方面,西方的酒类繁多,忌滥用。饭前吆喝开胃酒,饭中要喝佐餐酒,饭后要喝鸡尾酒或威士忌,庆祝胜利要喝香槟酒。中国人一般不会在一次宴会中饮用多种酒。 三、节日庆祝禁忌 圣诞节是西方的重大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做布丁,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搅动布丁并许下一个心愿。忌讳的是:千万不可以逆时针搅动布丁,只能顺时针,并且自己的心愿不能告诉任何人,否则就不灵验了。元旦这天,西方人认为第一个来访的人会决定新的一年的运气,因此不希望一个长着红头发、面目不端正、或女子拜访,因此,他们常常会邀请一个男性朋友第一个来家里做客。中国的春节是最重大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忌讳说“完了”、“没了”等,忌打破物品,如果打破了,一定要接上一句“岁岁平安”,正月初一忌扫地倒垃圾,怕把好运倒掉。 节日期间人们总会有些礼物往来。西方人忌送重礼,因为送重礼可能被认为是一种贿赂行为,会给受礼者带来很多麻烦。在商务交往中,忌讳送有自己企业标志的便宜物品,表示你没有诚意或是在给你的企业做广告;男士忌给女士送化妆品、衣物、香水,那表示他对女士感兴趣。西方人常以鲜花作为他们的礼物,而且送花非常有讲究。首先,送花不能送双数,因为双数会带来厄运。并且,不能送白色的花,在他们看来中国婚礼经常用白百合不可思议,因为白色的花总让人想起医院、葬礼等,是送给病人和去世者的花种。中国人送礼忌过轻,那样会让受礼者感觉你瞧不起他;送礼讲究因人所需,别人需要什么送什么,并没有太多的忌讳。 四、宗教禁忌 宗教禁忌是人们生活中遵守的最为严格的禁忌。 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西方人们主要信奉基督教,其包括天主教、信教和东正教。在中国,人们主要信奉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 西方的基督教徒不可敬拜偶像,不可妄称上帝的名,印度的基督教徒忌晚上举行婚礼,汤加的基督教徒忌星期日的时候离家外出工作。天主教教师不许结婚。纳斯拉夫的天主教徒忌在星期二星期五举行婚礼。在葬礼后的两三个星期内,死者家属忌见客人,一年之内不可举办晚会。新教徒不可以崇拜一切偶像,不可崇拜其他的神,饭前睡前要祷告。 中国的佛教徒忌饮酒、杀生,不可食用肉类。不可结婚,不可接受任何财物,不可贪图人世间的一切享乐与荣华富贵。道教教士的禁忌与佛教相似。伊斯兰教忌食用猪肉、动物血液,忌酒,送礼物忌送带有动物形象的礼物,忌穿鞋进入清真寺,忌用左手进食或触碰食物。 五、语言禁忌比较 语言禁忌是社会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带来了最多的语言禁忌。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上帝的名字耶和华(Jehovah)是最大的禁忌语。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不说、不滥用上帝的名字。另外,类似的宗教词汇,如:上帝God、魔鬼devil、天堂heaven、地狱hell、基督Christ、耶稣Jesus等也只能用于严肃的场合。中国忌讳对自己信奉和崇拜的神的任何不敬。姓名方面,中国古代有五忌:国讳、官讳、家讳、恶人讳,就是说不能取和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字,触犯国讳要引来杀身之祸;不能取和达官贵人一样的名字, 也不能取和圣人,如孔子、老子、孟子等,那样会认为是对圣人的不尊敬,还不能取和家长、老师一样的名字,避讳家讳是敬祖德的表现,最后因为讨厌恶人,因此不能取和恶人一样的名字。西方文化中,种族歧视是禁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用来称呼黑人的negro 带有很强的侮辱性,应该称为black,boy用来称呼美国黑人时,有称他们为奴隶的意思,也要避免。 六、其他细节禁忌 在颜色方面,中国人忌用红颜色的笔写信或自己的名字。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革命,因此在丧礼上禁用红色。黄色在古代中国是帝王的象征,其他人仅用黄色,如果用了黄色,则意味着他要杀君篡位,会被处以极刑。在现代中国,黄色尽管谁都可用了,有了光明的寓意,但还在某些时候用于贬义,如:黄色书刊、黄色电影则指淫秽的书刊、电影。 在数字方面,数字4在中国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原因是它的发音和“死”很相似,车牌号码、电话号码等有4的都不受欢迎。人们尤其要避开14,因为启发音像“要死”。在西方文化里,星期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常说“黑色星期五”,因为星期五是耶稣受难日,并且,亚当和夏娃也是在星期五这一天被逐出了伊甸园。西方文化里,数字13是个令人恐惧不安的数字。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尽量避免13。吃饭时避免13个人坐在一起,门牌、房间号等避免13号。原因是耶稣和其弟子共进晚餐时,第13个人是犹大。犹大为了30块银币出卖了师傅。耶稣在13日星期五被定死在十字架上。人们据此产生了对基督教的恐惧。 中国人忌讳的年龄数字有几个,55和66被认为是可能有难,俗语说:人活五十五,阎王数一数;人活六十六,不死也要掉块肉。还有73和84,中国人认为这是难过的生命关口。另外,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了,也不能说,因为“千年的乌龟万年的精,一百年的老刺猬”,似乎活到100岁就成了动物了。过了一百岁就可以正常地说年龄了。 总之,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人们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达到交际的成功,一定要了解对方的文化禁忌。文化习俗仪式在人们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它以巨大的力量促进人们按照本民族的习惯进行交际。文化习俗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处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西语毕业论文,这就要求人们对其进行探讨,建立良好的习俗异同意识,尽量避免交际中可能产生的误解、冲突或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2003 [2]杨宗聂家恩郭全盛:中国实用禁忌大全[C].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 [3]李振澜:外国风俗事典[C].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4]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C].北京: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1995 [5]弗洛伊德著杨庸一译:图腾与禁忌[C].北京: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西语毕业论文,1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