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西方绘画成长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因此也形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造成二者的如此巨大的异同的原因是东西方审美的异同,而这种审美异同又是根植于中西方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中西方人在对待主体和客体的态度上是不同的,即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异同很大。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西方绘画;审美;文化;异同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01 中西方绘画成长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因此也形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从表面上来看,二者的异同有以下几点: 1、西方绘画以人物画居多,东方则以山水画地位居首,花鸟、人物次之。 2、西方绘画追求逼真,中国追求神韵,不求真。 3、西方绘画讲究明暗、色彩,中国绘画只讲究线条、墨色。 4、西方绘画使用扁笔、油料、画布、调色板等,中国绘画使用圆笔、墨、宣纸、砚台等。 造成二者的如此巨大的异同的原因是东西方审美的异同,而这种审美异同又是根植于中西方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 绘画是使用笔、刀等工具,墨、颜料等物质材料,通过线条、色彩、明暗及透视、构图等手段,在纸、纺织品、木板、墙壁等平面上,创造出可以直接看到的、并具有—定形状、体积、质感和空间感觉的艺术形象。其功能目的是探究我们所生存的物质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的真谛。这里的物质世界指的是客体即自然、精神世界指的是主体即人,由于文化的异同,中西方在对待绘画的这两个任务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西方侧重物质,中国侧重精神,因此在形式上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事物,而中国绘画注重表现情感。 绘画的这种异同产生于文化的差别,中西方人在对待主体和客体的态度上是不一样的,即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异同很大。西方人认为人与自然是处在对立地位,强大的自然想要奴役人类,因此人必须去认识自然,把握自然,从而改造自然,因此他们把绘画也看成是对自然的认识,是认识自然把握自然的过程,例如想要认识和把握一棵树,就要去探讨这棵树,最终把树画像了。画人就要了探讨人体,进行解剖,画景就要略论透视、比例等等。久而久之,西方的绘画就走上了写实主义的道路。所以西方绘画从一开始就是以再现为体,以写实为宗,用尽可能准确的措施去描摹客体。 相比之下,中国绘画从来不会去探讨人体结构,也不会去探讨透视。这是因为中国人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看法比西方人要来得温和得多,中国人认为人与自然是互相契合的,这种契合最终会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好像庄周梦蝶,真实与虚幻,生死物化,难以区分,总体上来说人与自然是融合而无法区分的。中国人不想去征服自然,我们的文化中承认人是大自然这个沧海中的一粟,大海里的一滴水,一滴水融入大海的时候就根本不能分清海和水了,海就是水,水就是海,人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人,人与自然不存在谁要奴役谁,谁要征服谁的关系,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平等的,不卑不亢的。 正是这样的文化底蕴,深刻地作用了中国的绘画艺术。中国绘画讲究“外师造化”,向自然学习如何绘画,同时还要“中得心源”,在绘画中融入心得与情感。这前半句指向自然,后半句指向人心,两句话相连在一起正是主体和客体的融合统一的哲学思想的体现。而古人所谓“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谓之中庸,中国人永远追求站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中间不偏不倚的位置。因此中国绘画不太关注形似,像不像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神似,是气韵。谢赫六法论第一句就是“气韵生动”,这气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它承载在山水自然之中,又流灌到人的心灵世界,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概念。 中国绘画不重人物而重山水,因为画人物很难表达作者的情感,比如昭君出塞,最多只能表现王昭君出使西域时悲凉的情绪,却很难表现作者对此的态度。然而画山水没有人,画花鸟也没有人,但所画之物都能够表现人的情感,即作者的体会和感受。因此中国人觉得不画人更有人。 中国画在原始时期同西方画非常接近,25000年以前西方有是洞穴壁画(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中国则有岩画(贺兰山岩画),画都是动物,手法造型雷同。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到原始时代晚期的时候,中西绘画开始走上两条不同的道路。西方人一味朝着写实之路走去,用明暗、色彩、光影来表达物体的真实。中国绘画其实也关注形似,但中国人的形似仅仅停留在轮廓线上,中国画里线十分重要,是中国绘画最重要的审美要素,中西绘画的分水岭。线条的第一个功能描物,第二个功能就是抒情,线条本身就能抒情。 中国绘画的线条是如何抒情的呢?这要从中国绘画的笔谈起,毛笔笔毫由动物毛发制作而成,动物毛发根粗而头部尖细,组合在一起的毛笔的形状也就成了根粗头尖的形状。西方绘画用扁笔,扁笔的缺点就是笔有多宽画出来笔触就有多宽,更细的线条没法画,因此西方人绘制不同的笔触线条要使用不同粗细的笔,线条的变换依靠换笔来完成。而中国人的那一支笔笔豪可分为三段,笔尖、笔肚和笔根,画细线就把笔提起来用笔尖画,粗线条把笔按下去用笔肚画,更粗的线条则用笔根画,一支笔所绘的线条粗细变换自如,绘画时可轻可重,可快可慢,可浓可淡,可干可湿,于是笔下的线条就产生了无穷变化,这种变化恰巧与人的心灵的起伏是一致的,因此线条可以抒情。 谢赫六法论第二条“骨法用笔”,讲的就是线的用笔措施。“曹衣出水,吴带当风”,西语毕业论文,中国画家在线条中倾注了满腔情感,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在形式上最为显著的异同就在于此,西语论文,中国绘画是如此的注重情感,注重表现,而西方的传统绘画只是一味地强调再现。 参考文献: [1] 孙乃树;秦继东;葛灵丹.《情感意趣,领略中国绘画的笔墨灵魂》.新华日报.2017-12-15 [2] 黄彦.《比较中西绘画美学及异同》.大众文艺.2017-15期 [3] 谢筱珣.《论中西绘画融合的可能》. 大众文艺.2017-1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