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核心意识”,恐怕不少人第一反应会是:这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词汇。不可否认,以“代”为单位的“领导核心”的说法,已经广植深扎于中国老百姓的政治意识中。中国政府和执政党也明确并多次强调一个团结强大的“核心”的重要性。一些政治学者进一步指出,“核心”的说法,是中国一元化政体的自然延伸,从根本上为西方多元化政体所不容。从此观点出发,不难导出结论:核心意识为中国(或以中国为代表的一元化政体)独有。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形象地讲,这是学界一场对于政治秩序的“核与非核”的辩论。中国确实是“有核”国家,那么西方国家果真是多声音、多角色、多元平等参与的“非核”国家吗?事实恐怕比这种非黑即白的两分法要细腻复杂。本文试以美日两国为例,小析“核心意识”在这两个国家的表现。本文意图阐述的观点是:“核心意识”其实是大国治理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核心意识”的产生,确实与中国历史和政体密不可分,但“核心意识”的内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词汇完全可以成为中国构筑新型大国的一块基石,西语论文网站,并成为中国和其他大国有效沟通的重要渠道。 核心的概念,如此深植美国人心 首先谈谈美国-- 一个将“尊重多元”标为根本价值的国家。作为一名常年在美国大学工作的探讨者,笔者对这一点有着切身体会。美国的教育系统,从小到大反复向学生灌输diversity(多元)和sharing(分享)这两个概念。故事也好,游戏也罢,不少都是围绕着这两个主题展开。但就象一枚硬币的两面,美国的根本价值还有另一面,就是强调leadership(领导力)和unity(团结)。就连接送小孩子上学的校车,也写着“Learn Today,Lead Tomorrow”(今天学习、明天引领)这样的口号,可见美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推动社会前进的领军人物。各级学校的活动设置,如辩论、公众演讲、模拟审判、学生联合国等等,也着眼于对学生领导力的培养。美国还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口号: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 (团结则存、分裂则亡)。不少美国人会把这句口号贴在车后窗,提醒同胞们这个道理。 再举一个例子:美国的总统制。看到美国多元化的人,往往强调其分权制衡的特点。这不假。但是,也要看到美国总统制是一种强调核心的制度。美国的总统,尤其是美国历史上公认的强力总统,都是利用政治智慧和个人魅力,冲破阻拦,成就事业。美国建国已二百多年,产生了四十四位总统,但在时间捶打下,真正能代代相传的总统名字,个位数而已。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核心领袖。正所谓汉语所说的“疾风知劲草”。唯唯诺诺的“好好先生”即使当选,也很快会被历史遗忘 。 还要看到,从法学层面,美国的制度也给予了总统很多特权:和议会制民主不同,美国总统有更大的权力决定自己的内阁人选,对某些国会通不过的提案,可以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推出,还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决议(20世纪90年代初,老布什和克林顿分别多次使用该权力,维护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可以说,美国的总统制是一种明确的核心制。总统一经选出,是美国政府、国家利益、国家价值的最权威的体现者。美国民众对总统制给予充分信任,对选出的总统寄予厚望--正因为这个人是美国的核心。2017年春,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庄园会谈,之所以成为两国舆论的焦点,不就是因为这是两个世界大国的核心对话吗?而他们的谈话,会对当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以至于全球走向产生深远作用。人们当然有理由给予充分关注。核心意识,客观存在。 回到美国的国内政治:美国人对总统核心的这种厚望,有时候甚至会产生可笑的后果。总统选举期间,两大党的竞选人,俨然把自己说成“救世主”--“核心”都不够了。从外交到内政,从国际油价到儿童节目,自己什么都能管,对手什么都不行。其实以国际油价为例,这绝不是某个人能够决定的,哪怕他是美国总统。 候选人为什么会忙着开出不切实际的空头支票?这反而验证了“总统就是核心、总统的团队可以引领变革”这个深入人心的观念。选举后的第二天,面对奥巴马的获胜,美国拥有百万听众的保守派脱口秀主持人们,往往会说上一句:“美国人民做了选择。奥巴马是我们的总统。”尽管后面的四年,他们会继续狂批奥巴马,但起码在这一天,他们的开场白选择承认这个核心,以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核心的概念,就是如此深植美国人心。 没有核心的国家没有主心骨,必定无法自立于世界强国之列 再来看看日本。从2017年到2017年,日本5年间换了数位首相,最终换回到了原点安倍晋三。巴西总统卢拉曾开了个玩笑,说自己好不容易某个上午记住了现任日本首相的名字,下午就得知日本首相又换人了。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也曾经说错过日本首相野田佳彦的名字。日本媒体自嘲曰:不要怪美国人。首相换得这么勤,连日本人自己也早晕了。在这个背景下,安倍2017年的二次当选,与其说是安倍个人魅力和政纲的胜利,不如说是日本选民到了已无可选的境地,毕竟安倍的第一任期乏善可陈。 搜索一下日文政经评论,认为首相“指导力不足”是经常出现的一条意见。而这个抱怨恰恰反应了日本人对强力核心的渴望。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经济的起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首相池田勇人的“收入倍增计划”和政府的一个核心部门通商产业省的市场导向政策。美国学者查尔默斯·约翰逊(Chalmers Johnson)1982年的作品《通产省和日本经济奇迹》(MITI and the Japanese Economic Miracle),至今仍是日本探讨界必读之作。核心领导和核心部门的决定性影响,不可低估。而近二十年日本经济和政治的“迷走”状态,也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国家领导和精英官僚的迷惘。核心没了主意,国家也就没了方向。 一番比较之后回到中国。美日两例,都说明“核心意识”其实是一种大国治理普遍存在的需求。没有核心的国家没有主心骨,必定无法自立于世界强国之列。以往我们强调“核心意识”往往是对内。对外宣传中,“核心”往往成了被动式,即“核心意识”成了中国政体被批评的标靶之一。将“核与非核”作为“一元多元”政体的区别,其实是一种误导,并不公平地让“核心意识”成了负面词汇。如本文所述,美国和日本公众对核心的渴求,西班牙语论文,一点不比中国的民众弱。“核心意识”完全可以在国际场合大大方方地谈,让攻击的国家自己照照镜子。 国际关系理论有一个著名的Cobweb Model(蜘蛛网模型),讲述国家自身架构以及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如蜘蛛网般错综复杂。但是别忘了,再复杂的蜘蛛网,也有一个网核。缺了这个网核,粘力再强的蛛线,一阵风雨飘摇后,也会七零八落无以成网。泱泱大国其实可以从小小蜘蛛那里学到生存智慧。当然,更别忘了百年前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告诫:一盘散沙,才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敌人。 (作者为丹佛大学政治学系终身教授) 责编/杜凤娇 美编/李祥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