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从有了酒,酒文化就出现了,它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文化,与浪漫主义诗歌的结合形成的狭义文化是本文关注的焦点,而结合的产物--酒诗有着丰富的含义。酒能使人忘记忧愁,有时却适得其反,透过中西方酒诗中“愁”的不同意义来研讨中西方酒文化的不同。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酒文化;浪漫主义;酒诗;愁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97-02 一、酒文化与浪漫主义的契合 “酒文化”一词,是由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教授在1987年提出来的,萧家成撰文提出酒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酒文化就是围绕着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现象总和。纵观我国酒文化的历史,酒不仅以物质形态出现,它还渗透到宗教、风俗、礼仪、军事、政治、文学等各个方面,西语毕业论文,以精神文化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特别是当它与文学结合时,几乎成了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 中国的浪漫主义诗歌起源于有文献记载的春秋时代的《诗经》,作为一部民歌总集,它的艺术成就在于广泛使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正是这种创作手法使浪漫主义的诗风直接产生,可以说中国的浪漫主义诗歌起源于民歌。西方的浪漫主义最开始它的涵义是“虚幻的”、“虚构的”、“幻想的”。18世纪末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浪漫主义这个词才有了其褒义,浪漫主义的特点就是强调“个人”,“自我意识”,主观性强,文学理论中所说的浪漫主义主要指的是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其中浪漫主义诗歌最具代表性。 酒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醉”,酒文化也就被冠之于“醉”的特色,在“醉”的环境下,人的思想处于自由的状态,可以尽量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人的感情处于最饱满的状态,无论是高兴还是悲伤,精神处于解放和自由的状态,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于一体,这点与浪漫主义是相通的,都追求自己的想法,提倡个性,重视自我的感受,冲出礼教的约束,最终达到与自然的统一。 二、酒诗中的“愁” 诗是用来言志的,酒文化与浪漫主义诗歌的共同点使之结合成了酒诗,酒诗就是借用酒这个载体来言志的。而本文中所说的酒诗就包括两个种类:在浪漫主义诗歌中,一是诗歌中直接咏及酒或出现酒的字眼的,二是间接与酒有关系的,如在喝酒后所作的诗,在诗中出现“酒”或“酒神”的,借以来抒发某种感情,或因“酒”的精神而出现的“醉”的状态,爱情之醉等。 高兴时喝酒,忧愁时也喝酒,为的是忘记忧愁,有时却适得其反。在中国的酒诗中,大部分是抒发人生无奈,而用酒来排解。很多酒诗是通过写快乐,写热闹的场面来反衬自己内心的愁与无奈。而西方的酒诗中大部分的愁是为爱情而愁,没有什么无奈的情绪在里面,愁过会马上因为酒而快乐,虽然有苦难精神,但是抵制苦难的最好方式就是狂欢。 (一)中国酒诗中的愁 通过欢乐的喝酒场面来发泄自己的愁绪,或通过对着月亮独酌,抒发自己的愁,这种方式在李白的诗中很常见。 最出名的是他的《将近酒》,此诗为劝酒诗,如下所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 与尔同销万古愁。 前两句说时间的不可逆转,以河水一去不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影响--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西语专业论文,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接着是要人抓紧时间享乐,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仅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作者还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自己肯定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的,所以先“乐”、“一饮三百杯”、“与尔同销万古愁”,用酒来消除愁。尽管此诗描写的喝酒场面多么豪爽,诗人多么看得开,但其中包含的愁还是很深的。 在《春日独酌》中: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思对一壶酒,澹然万事闲。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 从题目中的“独”字就可以知道本诗的基调是什么了,孤独的云,空空的山,鸟儿已经归林,每个事物都有所托,而自己却无所依托,只有独自喝酒了,让酒来陪伴自己,拿着酒望去只见空中没有了鸟,日头和云朵都回去了,只剩自己了。从另一方面来说明自己的壮志难酬,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孤独的一个人只能无奈的借助于酒来排解了。 而往往借酒浇愁愁更愁,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他知道借酒浇愁的后果,只是愁绪无处排解,还得借助于酒这个工具。再看他的《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一个人喝酒,他只有邀请月亮,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然而,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内心仍然是孤独寂寞的,也许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他们的追求与探究也常常会被人误解。所以,李白劝月亮饮酒未果、与身影交流不成的时候,转念一想,能够在花间月下,饮酒作诗,而远离世俗的杂念干扰,不正是当初醉卧长安时求之不得的赏心乐事吗,那么就在这美好的春夜里,和天上的明月与地下的身影一道,及时行乐,不醉不休吧。但是一个“暂”,说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这种解脱不过是暂时的,不过,大概也许正是因为其短暂,所以更显得珍贵,不能轻易放过。 从中可以略知李白的心境,虽然无人跟自己对饮,但是自得其乐也是不错的,像现实中的他一样,不愿同流合污而宁愿一人独自孤独,追求“仙”的境界,代表一种孤傲,虽然他沉醉其中,但是是暂时的,他自己很清楚,也从另一方面反应了中国文人即使在愁中用酒来排解,但还是保留一份清醒,不会痴迷于其中。 (二)西方酒诗中的愁 西方酒诗中写愁的诗句不多,有的也是因为爱情而愁。 济慈的《夜莺颂》中有这么几句: 我的心疼痛,困倦和麻木使神经痛楚,仿佛我啜饮了毒汁满杯,……/哦,来一口葡萄酒吧!……/我要痛饮呵,再悄悄离开这世界,同你一起隐入那幽深的林木;……/去吧!去吧!我要向着你飞去,不是伴酒神乘虎豹的车驾驰骋… 因为痛苦想要饮酒,然后离开这个世界,隐入山林,忘掉一切烦恼。 普希金的《冬天的夜晚》中: ……我们来同干一杯吧,我不幸的青春时代的好友,让我们借酒浇愁;酒杯在哪儿?这样欢乐马上就会涌向心头…… 因为都有共同的不幸,所以想借酒浇愁,使快乐马上降临,忧愁马上被赶跑。 他的另一首《哀歌》中: 那狂热年代已逝去的欢乐,像酒后隐隐的头痛将我折磨。但是和酒一样,往日的忧郁在我的心中越久就越强烈。我的道路凄凉,未来的海洋也只会给我带来辛劳和悲伤。……/然而朋友啊!我却不愿死。……为了能思索和痛苦,我要活下去。 忧郁在心头积攒,越积越多,就像酒越来越醇一样,愁苦无法排解,但是却不会消沉下去,会坚强的活下去,因为知道酒不会排解痛苦,也不能沉醉在酒里永远下去,为了“能思索”还有“痛苦”,要继续坚强的面对未来。 在《泪珠》中是抒发自己的爱情之愁: 昨天我和一个骠骑兵, 一起饮酒, 我默默地看着遥远的道路, 忧郁结在心头。 “告诉我,你往路上看什么?” 勇敢的骑兵这样问。 “幸好,你还没有在这条路上 送走你亲爱的人。” 我的头低到胸前, 不久我低声说: “骑兵啊!我已失掉了她!” 我叹口气,便又沉默。 一颗泪珠悬在睫毛上 噗一声掉进酒杯。 “毛孩子!”他喊道,“你不识羞, 竟为了小妞掉眼泪。” “别管我,啊!我的心痛苦, 你大概从不知悲伤, 唉!只要一颗泪珠就足以 使整杯酒苦涩难尝!……” 此诗中的主人公“我”因失掉自己所爱的人而掉眼泪,使酒变得苦涩难尝,是爱情的苦和愁。 (三)中西酒诗中的愁对比 从上文可知中西方酒诗中都有借酒浇愁之意,不同的是中国的是独自一人喝酒来享受着孤独,与周围的事物作伴,愁的是自己的抱负和前途,含蓄而深刻,其中描写的景物如“月”、“山”、“花”等都带有一种非人间的感觉,想超脱成为“仙人”,摆脱人世间的俗事而成为仙人的洒脱。而西方的抒发愁之情,很直白,不像中国那样的含蓄。 中国的酒文化中,喝酒多是个人的行为,因个人的悲喜而饮,而西方则是大众化的行为,是人们表达共同心理情绪的行为。李白等浪漫主义诗人是为了个人抱负或国家前途命运而担忧,因此,内敛的中国文人使酒成为表达诗人个人情感、个人遭遇的载体,诗人或以酒解愁,逃避现实的苦难,从李白的《对月独酌》等可以看出来。而从上文的西方酒诗可以看出来,喝酒则是大众化的行为,大家在一起共同狂欢,忧愁时一起喝酒消愁,形成了对酒神的崇拜。 参考文献: [1]济慈著.济慈诗选[M].屠岸,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刘文飞.普希金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7. [3]宋薇茄.古代的酒、酒器与酒文化一酒文化漫叙之一[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s1). [4]杨乃济.中西酒文化比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