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道德异同的体现[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中国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引发了人们关于当代中国道德与传统道德的反思;另一方面,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深入交流需要了解西方的文化与道德,进而更好地趋利避害,迎接挑战。因此,了解中西方传统道德的异同具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传统道德 地理环境 价值取向 文化异同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经济在不断发展,国人的视野在不断拓宽,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文化与道德观念异同的碰撞不断反影响于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流,外交活动。了解中西方在传统道德上的异同,一方面,我们可以更好进行外交活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为我们的传统道德注入新鲜的血液,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融入时代的精神,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1中西文化道德的异同原因与表现
  中国传统道德的特点是注重整体、注重“义”、注重协调、注重内省而西方传统道德的特点是注重个体、注重“利”、注重进取、注重外律。笔者将通过下面三个方面来试析中西传统道德上的异同。
  首先,以各自文化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基础的异同为依据,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双方分别归结为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将潜移默化地作用着一个民族文化与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是内陆型文化的典型代表,尽管毗邻广袤的大海,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但受制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发展与科技水平限制等因素,中原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始终没有跟随它的脚步迈入大海。起源于大河,根植于大陆,依托于农业来进行发展的中原文明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与延续性。而中原文明的正统――儒家文化因此具有“中庸的”特点。儒家文化倡导血亲与人伦、修身与养性、道德与理性、安土重迁,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论语》中的“不迁怒,不贰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和与忍让;“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注重修身养性;“人皆可以为尧舜。”及业内对道德的期望。中国的道德虽然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但是比较保守,进取意识不强,创新性不足。久而久之,中国人的人格趋于谦虚、谨慎、忍让。
  而西方的文明多起源于大海。支离破碎的海岸线,不计其数的半岛、岛屿、海湾和有限的平原,使得古希腊,古罗马人注重海洋文化的发扬与贸易的发展,依托海洋进行工商业活动,海上交通发达,贸易活动频繁。早在古希腊城邦时期,执政官的改革就逐步打破了血缘关系的限制。他们渴求自由与民主,乐于冒险与开拓。动荡的社会、人员的频繁来往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形成其开放的文化品格,造就了其积极进取、开放、勇敢的民族精神,倡导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推陈出新,富有冒险意识和挑战精神。
  地域环境关于传统道德以及人格品行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固然无法夸大到决定性的,但始终是无法忽视的。
  其次,按照中西双方的价值取向的异同,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分别概括为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体现出儒家的义利观:义者,“事之所宜也”,是某种特定的伦理规范,道德准则,是儒者们心中至高无上的道义。中国古代社会的明显特征是家国一体化的,国是扩大的家,儒家遵循的等级秩序说明家族、国家的利益成了至高无上的义,个体意识要符合国家利益。这种观念固然利于封建等级秩序的维护但是人民过于关注“义”而忽视“利”,这实际上让人丧失关于新兴事物的渴求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求知欲。人专注于自身的内心世界,丧失对理性和自然的兴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传统和对科学的探究热情。这使得道德与理性互相分离,使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反理性的倾向。因此,西语毕业论文,中国古代可以注重经验和总结,许多成就是偶然得之并且无法使其理论化。
  而西方道德重个人之“利”,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强调一切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体现人文主义,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道德沦丧。而在古罗马时期,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已成法学,进一步保护个人利益。漫长的中世纪,人文主义复苏,西语论文,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再一次将人摆在了第一位。近代资本主义时期血腥的原始积累,通过欺诈、奴役、买卖的方式损人益己,唯利是图。在西方历史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始终是主流的思潮。不过这种观念却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西方近代科学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以实验为基础,注重理性,自由,注重思辨是近代科学的特点。这都表现出求新奇、好创新、重功利的人格精神。这也导致西方社会重理性而轻情感,善于说理而疏于谈情,长于逻辑思维而短于直观感受。
  最后,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具体形态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两者分别归结为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例如,孟子有云:“斧斤以时入山林,而材木不可胜用也”。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和现象的屈从和对大自然的崇拜,人们把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更迭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活动周期相统一起来,一切都处于不断的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季羡林前辈认为:天,就是大自然;而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利用高端、先进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取自然资源,把自然当做自己的奴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所以,中国古代文化更多的是重人事而轻天道,重道德而轻知识,重整体而轻个体,忽视个人的价值。
  在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古典哲学家有很多从一开始就专注于自然领域,探求自然的奥妙和主宰与征服自然。西方的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机械自然观。机械自然观在整体上表现为“人对自然”的特征,即人关于自然的分立性、对立性和超越性。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由于发生了近代物理学的革命,自然科学的探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即现代科学自然发展阶段。弗兰西斯・培根认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而为一”,这意味着鼓动人们发展科学技术,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将人与自然对立,建立人对自然的统治。而17世纪的机械论自然观则认为人类的存在不可以再盲目地屈从自然的摆布,而是可以自为地的存在。所以,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利益,忽视整体利益。   当然,中西方传统道德的异同的原因与表现绝不拘泥于以上三种情况。这种异同是地理,经济,宗教,军事,政治等多种原因的产物,也表现在很多方面。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异同、冲突与分歧。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中西文化的异同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与民族都不可以轻易地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制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了解中西道德解异同的重要性
  而关于了解这种异同意义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一方面,中国传统道德重整体而轻个体,这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但却忽视了个人的价值。国富民穷的近况恰好能说明这一点。从这个角度来说,落实好分配以及税收制度,缓解两极分化,保护合法财产是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不妨借鉴西方传统道德中关于个人利益的重视。给予人民更多的保障性方法,保障和维护个人财产,调节过高收入,打击非法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中国传统道德仍尤其重要。中国有重“义”的传统,但现在利己主义,拜金主义让社会弥漫一种重“利”的风气。关于此,必须要用中国传统道德加以引导。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融入时代精神,使传统文化道德成为引领社会进步新风潮的助推器是改变近况的不二法门。
  另一方面,了解西方道德有助于理解其外交政策。美国政治学家罗弗尔说:“在每个民族国家,统治本身和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在一种文化背景下发生的。”以法国为例,崇尚理念,重视权利而轻视法,是法国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在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上,其高傲的特性体现为法国从不愿随波逐流,敢于挑战权威,力图恢复法兰西的辉煌。
  3在跨文化视野中比较中西方价值观
  在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取向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取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群居式生活方式产生了中国特有的家族本位思想,因此,中国人在思考、处理事情时首先是从家庭、家族观念出发,注重血缘关系和家族的整体利益,强调无大家就无小家,国是一个大家,家国一体,无国亦无家。个体的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因此,个人要服从集体,以集体的利益为重。而西方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衍生出来的个人主义思想重视的是个人的价值、个人的利益。
  在跨文化视野中,各个文化虽然不同,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此,无论是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还是西方的个体主义价值观,都为其不同的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决定性的影响,都在他们各自文化中的交际行为方面充分表现出来。一种文化,只有对外来文化开放,才能在交流中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优良因素,使本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发展到今天之所以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能够不断汲取人类不同文化的养分,并能够在与各种文化的互动中不断丰富自身。事实上,中国文化价值观与西方文化价值观可以充分进行互补。“天人合一”价值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体现了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在身心陶冶的方面体现了个人的道德修养。“天人相分”的价值观使西方人将人与自然对立,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也体现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精神面貌。对中国文化价值观来讲,倡导集体主义并不是否认个人的存在价值,因为任何个体都有对自我价值的追求。而对西方文化价值观而言,倡导个人主义也并不是否认集体力量的价值,因为任何个体都需要集体归属,都需要与他人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中,我们既要吸收外来文化中对中国文化建设有益的成分,又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克服“本文化至上”的观念,克服用本文化的价值观来解释评价其他文化价值观的“种族中心主义”。在全球化的价值取向中,我们必须求同存异,寻求“双赢”,寻求和平共处。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和而不同”的准则,做到兼收并蓄而不失自我,使中西文化价值观在跨文化视野中闪烁出七彩纷呈的智慧之光。
  参考文献
  [1] 谌娟,刘海元.中西道德文化异同管窥[J].黑龙江史志,2017,19:183-184.
  [2] 温小林.严复中西道德比较与整合观[J].龙岩师专学报,2004,02:40-42/54.
  [3] 杨烈红.中西道德起源及价值观念之比较[J].现代公司,2017,11:35/38.
  [4] 徐春艳.中西道德价值观异同及根源略论[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57-60/65.
  [5] 胡一.跨文化视野中的中西方价值观比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09:90-93.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