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神话作为人类较早的文学样式,其中包含着许多集体潜意识的东西,而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表现在神话中就是原型,中西方神话的原型意象在形式上虽有诸多相同之处,都真实地代表各自不同民族的集体记忆,却由此反映出了不同的文化特征,本文就原型问题从英雄和女神原型两个方面来研讨中西方神话由此而反映出的异同。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神话 原型 比较 英雄 女性 神话是世界文学的最初源头,也是人类文化共同的源头,是人们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形式对大自然和实际生活认识的艺术加工。神话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原始人类初期的许多意识形态,而这些意识形态一旦被记录流传下来,就势必会对后世人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作用。 神话是原始人心理状况和实际生活的真实写照。按照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原型就是集体潜意识的主要体现,它记录了一个民族的集体历史经验和生存记忆,最后以神话、宗教等形式表现出来,其中,神话便是一个非常重要且相对系统的载体。 中西方神话的原型意象虽在形式上有诸多相同之处,都真实地记录了各自不同民族的集体记忆,却由此反映出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如西方的人性观,倡导个人欲望优先;中国的神性观,崇尚集体荣誉优先。本文就原型问题从英雄和女神原型两个方面来研讨中西方神话由此而反映出的文化异同。 一、中西方神话英雄原型比较 英雄神话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英雄观,即对英雄的判断和认同标准。不同文化的英雄认同标准也存在着异同,这些异同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个性精神和价值取向。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英雄,英雄情结存在于每个历史发展时期人们的内心深处,因此英雄便出现在了我们的文化长河中的每个阶段,这种英雄情结也正反映了远古时期人类在面对种种困难时关于领导者的无限渴望和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神话中的英雄也有自己的原型,且中西方神话中的英雄在原型表现是也是差异共存的。 希腊的英雄神话,著名的有阿尔戈英雄的故事、俄狄浦斯王的故事等;中国耳熟能详的英雄故事包括炎黄联合战蚩尤、大禹治水等,逐鹿大战确立了黄帝中华民族始祖的地位。到现在,我们仍然说自己是炎黄的子孙,炎帝和黄帝也就成了中国最早的英雄原型。 中西方神话中英雄原型形象的巨大异同就体现在“神本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不同观念。西方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塑造出的是人性化的神和英雄。而相比之下,中国神话里的英雄则是超凡脱俗的纯粹的神。 首先,在希腊神话中,英雄大多是神■与人的后代,他们的人性首先表现在他们具有人的外形、性格及其人的情感。他们有爱有恨,有七情六欲,有着种种属于人的生活需要。他们有的正直勇敢,有的残忍享乐。所以,在希腊神话中,英雄便不能简单地用“善”或“恶”的标准来判断。如伊阿宋成功盗取金羊毛,可以算他英雄伟业的一方面,但我们不能忽视的还有他对婚姻和妻子的不忠,西语论文网站,这在我国的神话英雄中是不可能会发生的事。 其次,希腊神话英雄人性的另一个表现是,他们的率直、真实。他们敢爱敢恨,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内心,从不压抑和掩饰自己的情感。如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在神庙里初次见到海伦的时候,对海伦的爱慕不能自已,觉得自己带兵远征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海伦,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抢走了海伦,引发了特洛伊战争。他们大多做事随心所欲,但因此也缺乏责任感和道德约束。 第三,在西方神话中,英雄的个人利益和名誉是不容冒犯的,否则就会造成武力冲突。旷日持久的特洛伊战争的起因是海伦被劫,海伦的丈夫召集各路英雄对特洛伊实施报复。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中,他们的天平通常会倾向前者。 而中国传统的英雄在很大程度上被神化了。首先,他们是美德和全知全能的化身,至善至美,无常人的缺陷,他们做事的出发点全是为了天下苍生,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换取黎民的安定生活,是典型的“高大全”的完美形象。 其次,除了美德和贤能,中国神话中的英雄更具有忧患意识和普救众生的壮举。中国神话中英雄做事一定是为全人类的,无论是神农还是后稷,他们的事业无不关系到天下苍生的生死存亡。因此,他们的壮举反映出的是一种务实精神和造福黎民的意识。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后裔射日,为的就是解除人民的苦难,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神话中英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思想观念中的“民本”倾向。 再次,中国神话英雄被神化的另一体现是他们的“性”缺位。这些英雄大多有美德而无性,他们既无父子亲情,亦无男女性爱。即便有了家庭,他们也可以因社会重任而置之不顾。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致使妻子化为石人。这种“性”缺位在中国神话中的补充就是,英雄多是“感应受孕”而出,或由图腾感应或由神气等自然物感应而产生。性的缺位直接导致的就是英雄父亲的缺失,因此也造成了我国的神话并没有系统的神系家谱。 中国神话英雄虽完美无瑕,却神性有余、人性不足,西方神话虽有诸多缺陷,却体现出了人的性情与风味。这个区别也是中西方神话英雄形象的一个最大区别,因而也导致了中西方神话两种不同的风格和意蕴:中国神话英雄是一种内向型的形象,追求完美,为民忧患,以道德为准绳。他们都是一些谦谦君子,西语论文,富于奉献精神。而西方神话英雄则是一种外向型的形象,追求自由,随心所欲,富于冒险精神,没有道德的牵绊。在希腊神话中到处可以看见弑父娶母、父女通婚、兄妹通婚的例子,这在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是不被允许,甚至是大逆不道的。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西方在英雄崇拜上表现出如此大的异同呢?特殊的地理环境、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开放的文化,加之民主制度的社会风气,都为希腊神话提供了宽松的生存空间。因此,这些希腊神话英雄自由洒脱、敢作敢为。华夏民族的祖先生活在内陆,封闭的地理空间使他们外求无望,只能依靠自己。这种“内求”形成了民族封闭、内敛、含蓄的性格。反映在中国神话英雄身上就是忍辱负重、坚韧顽强的精神。因此中国神话英雄则多表现出理性、庄严的格调。 二、中西方神话女性原型比较 女性形象是各民族文学中熠熠发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神话这一较早的文学样式中,女性形象描写更是独当一面地占据了神话故事相当重要的部分。早期神话中便有很多生动传神的女性形象,而这些形象对以后的女性文学的发展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指向。 首先,在我国社会,向来就有“红颜祸水”的古训,所以在中国神话中的女性都是崇尚完美的典范。而在希腊神话中,关于女性而言,“红颜祸水”绝对是一个很好的诠释。她们往往与灾难、罪恶结缘,呈现出的是丑恶的一面,如嫉妒天后赫拉、红颜祸水海伦、灾难之源潘多拉等,著名的特洛伊之战不正是因海伦而引起的一场长达十年的战争吗?她们虽是生命的创造者,但同时又是厄运的携带者和生命的毁灭者。 在西方文学传统中,备受推崇的女性往往是那些聪明美丽、自由奔放的形象;而中国女性向来所崇尚的则是温柔善良的贤妻良母,谨遵三从四德。从某种程度来说,不同于中国神话中推崇女性的“善”,希腊神话则更加侧重于对女性“美”的塑造,偏向于追求个性的率真,相应地淡化了伦理道德方面的表现。如中国神话中的女神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女娲,当提及女娲,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印象必定不是美丽。事实上,女娲的地位可与赫拉相提并论,却从不恃强凌弱,具有完美的品性和道德。她不仅是人类的创造者,而且炼石补天是世界的守护者。赫拉天性嫉妒,仅仅由于帕里斯认为阿芙罗狄蒂比她更美,就毫不犹豫地毁掉了这座城市。再有雅典娜,她是智慧女神兼和平女神,一方面她勇敢、善良、英勇善战,另一方面又狭隘、残忍,仅因美杜莎曾扬言要与之比美,她就将其变为面貌丑陋的女妖。 其次,在对于女性地位方面,中西方神话中的女性形象似乎都处于大体相同的处境,即不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社会关系中,女性都会受到男性的约束和控制。尤其是在社会事务方面,男性发挥的影响愈来愈大,而女性只能退隐到家庭后方。男性会让自己的地位不断升级,在社会关系中,男性有充分的主动权,可以直接掌控女性的命运,而女性只是被动的受体。 其中略有的不同是,西方神话中的女性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因此希腊神话中的女性形象就会与男性抗争,以此来争取和巩固自己的地位。赫拉作为一个女人,面对丈夫的不忠不惜大动干戈,陷丈夫情人于不义。但我们往往认为希腊神话中的女性形象具有很强的悲剧性,体现在女性的抗争方面往往是徒劳的,赫拉自知无法与宙斯匹敌,所以只好泄愤于和她具有一样社会地位的女性――宙斯情人的身上,而这样常常惹怒宙斯,受到来自宙斯君权和夫权的双重压迫。但站在女权的角度来看,就女性而言,赫拉的所为实际上是争取男女平等的先声,包含着现代爱情的萌芽,这就是西方女性进步的地方。 而中国神话塑造的女性形象,正如中国上下几千年所推崇的那样,以做贤妻良母为美德,寻求的是一种和谐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以夫为纲、夫唱妇随。如造物始祖女娲在中国神话体系中是作为伟大的造物始祖出现的。她做事都不会计较个人得失,专注于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环境,从不显耀自己,处处表现出谦逊的美德。女娲同时专注于对付强大的自然灾难。在自然环境恶劣险恶的时代里,女娲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具有正面意义,她的那种大无畏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受到普遍的尊重和颂扬。 三、结语 道德观念的异同,使中西方神话中的神性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文化意蕴。从中国的神话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中国神话整体来说并不系统,甚至人物都没有系统的神系家谱,但他们却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尚德思想,这种独具东方特色的尚德精神在与希腊神话比较时显得更加突出。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神话中的英雄、女神形象虽然在表面看来有诸多相同之处,但细一略论,便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文化心理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文化的核心内涵。通过二者的原型比较,我们便可以理解中西方的性别文化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大的差别,相信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并在这差异中寻求沟通双方文化结合的桥梁,彼此借鉴,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竹风主编.宗教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 [瑞士]荣格.人及其象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3] 白庚胜,叶舒宪主编.神话中原[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 [4] [德]奥托・泽曼.心理罗马神话[M].周蕙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7. [5] 袁珂.中国神话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 作 者:宋 茹,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在读探讨生,主要探讨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