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维异同与英汉翻译[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语言、思维翻译三者是紧密联系的。中西思维方式的异同翻译带来了不少难题,该文从语言、翻译和思维的关系入手,略论中西思维及翻译理论的不同,提出了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语言 思维 翻译 思维方式 翻译理论 异同
  
  1 引言
  
  语言与思维是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思维,不会有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没有语言,也就失去了思维的内涵。思维借助语言进行表述,语言所表述的内容就是思维的内容。连淑能(2002)认为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翻译在这种沟通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翻译将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相互转换。王宗炎(1983)指出翻译的内在规律仍在于人脑的思维,西语论文范文,深人探讨翻译中的思维活动将是译学探讨的突破口。中西思维方式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民族、宗教、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不同而有着显著的异同,从而给英汉翻译带来了不少难题。耍想解决这些难题就得明确语言、思维和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思维有哪些类型、特征;中西思维方式及各自的翻译理论存在哪些异同;如何注意这些异同给翻译带来的作用等等。
  
  2 语言、翻译和思维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际的主要工具;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是应用语言反映客观现实的认识活动。思维活动的过程就是略论、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刘祖培(1989)指出“现代的语言学理论难以驾驭翻译的全过程,翻译是人脑对语言、文字内涵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语言与思维密切联系,只探讨语言而不研讨思维不能诠释翻译的本质;……认识翻译的主体的理论结构能够领悟翻译的客观规律。”巴尔胡达罗夫(1985)将翻译定义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留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肖辉(2001)提到“人们进行翻译的思维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从接收信息到略论、解释、语言符号转换、组织、调整,以至最后信息以另一种语言的形式输出,要经过一系列繁复的程序。”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语言、翻译和思维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又密不可分的,人们应用语言表达出他们的所思所想,语言的表达也要依赖思维才能进行,丰富的思维活动创造出多姿多彩的语言,而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和形态的不同,由此不可避免地会在翻译过程中留下痕迹,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中式英语”的产生。语言的使用就是人类的思维进行再造与创造的过程;翻译的过程,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归根结底是思维方式的变换过程。
  
  3 思维的分类及其特性
  
  心理学理论将思维分为不同的种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式逻辑思维、非形式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集中思维和分散思维;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哲学理论将思维分为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连淑能(2017)将悟性思维解释为借助形象,应用直觉、灵感、联想、想象等思维形式,把感性材料组织起来,使之构成有条有理的如识,具有直觉性、形象性、主观性、整体性、模糊性等特征;理性思维借助逻辑,应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探究、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具有逻辑性、抽象性、客观性、略论性、确定性等特征。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从思维的规律角度把思维分成三种: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达到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的思维。具有深刻性和敏捷性等特征。形象思维指应用表象来进行略论、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具有灵活性和独创性等特征。灵感思维是介乎这三种思维之间的一种思维方式,“即把握问题情境中诸事物的关系,并且是以突然的方式实现的,表现为‘顿悟’”。(毛荣贵,范武邱,2004)
  无论怎样划分,思维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思维形式,如逻辑思维主要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非逻辑思维则主要借助直觉、灵感、想象等形式。“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就是译者对翻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两种语言的使用习惯,以及使用该语言来考虑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认知习惯,这种习惯控制着他对句式、词语的挑选和搭配,英汉语言存在着系统性异同湃者在翻译过程中很难避免受所用语言的思维模式的作用。”(王心洁,2017)因此充分了解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异同以及由于这些异同所导致的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异同,将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力求达到“传达原作的思想、复制原作的风格、显现原作的流畅”这样一种效果。
  
  4 中西方思维方式及中西译论的异同性
  
  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观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措施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荣开明等,1989)。思维方式主要由知识、观念、措施、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陈新夏等,1988)。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完善的思维体系。中西方毕竟在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相当的异同以及思维方式各要素的特征及其内在结构导致了思维方式的异同。
  中国人的思维受汉字特点、表达方式和传统文化的作用非常明显,比较偏重形象思维,非概念思维、非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具有较为明显的悟性思维的倾向。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特点经常是以感性直觉取代了理性思辨,感性强,理性弱。
  汉语文约义丰,充满了随意性、不确定性、模糊性、暗示性,同时也引人遐想,耐人寻味。比如中国的语言文字具有象形、会意和形声的特征。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汉字,它不仅表音,而且还能表形、表意。汉字“清、请、晴、倩、睛、情、蜻、精、靖、靛"是型似字,极易产生混淆,人们就编出口诀:“有水方说清,用言去邀请;日出天气晴,丽人留倩影;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意浓;有虫是靖蜒,有米人精神;有立就安靖,西语论文,有定色就靛。”这样的表述既形象生动又便于记亿。这种音、形、意互相联系的文字,为形象思维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
  中国人擅长应用比喻暗示的表达措施,中国的俗话成语中到处充斥着这类比喻、简单的类推,如“一箭双雕”、“浑水摸鱼”、“山河易改,本性难移”、“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等等,其实,鱼、雕、山、马等等物质与人之间本来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中国人却喜好用这些东西作为一种暗示,让人们产生联想,以达到某种教育意义。
  
  5 翻译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翻译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应用思维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形态造成了不同的作用:英语重形合,谴词造句注重形式的变换,要求结构完整,“句子的形式严格受到语法的制约”;汉语重意合,句子注重意义连贯,不要求结构整齐,“句子比较不受形式的约束,可以因表意的需要而加以变通,词语的分合伸缩比较灵活”。(连淑能,1993)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两种语言的内部机制,努力减少由于思维异同给翻译工作带来的千扰。
   5.1准确理解词义。英汉民族的思维异同给我们造成了对词语意义上的理解偏差。西方人注重抽象思维体现在大量使用了抽象名词,翻译时难以找到与之对等的词语;中国人偏重形象思维,在许多事情的表达上使用的是具体名词。英语里的抽象名词 在中国字典里“没有一个词和它们相当”(王力,1984),因此,在汉译时往往要改变词性并使之具体化。例如,
  原文:I marveled at the relentless determination of the rain.(引自连淑能《英汉对比探讨》)

  译文:雨无情地下个不停,我感到惊异。
  原文:He discussed greatness and excellence.(同上)
  译文:他研讨了伟大和杰出的涵义。
  汉语讲究具体化,话语中常常使用形象性词语,如,谚语、成语等,具体指向人或事。
  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无水吃
  Two is company,but three is none
  一箭双雕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5.2比较英汉句子结构。“英语句子往往以形统神,以丰满的形态变化制约句子的格局,规定句界,组合程式严谨规范,是一种以限定动词为核心,控制各种关系的空间性树型构造”“汉语造句注重的不是空间构架的严谨,而是线性的流动,转折,追求流动的韵律、节奏,不滞于形,而是以意统形,削尽冗繁,辞约义丰”(申小龙,1988转引自司显柱,1992)。因此,翻译时要注意对句子整体格局的调整以及句子结构的转换。例如,
  原文:On April 2,1942 HORNET put to sea escorted by cruisers,destroyers and a fleet oiler.(简单句)
  译文:“大黄蜂”号于一九四二年四月二日出航,由若干巡洋舰、驱逐机和一艘舰队油船护航。(并列句)(引自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
  原文:我们不如不觉地朝公园走去。公园就在人行桥那边,桥下很深的地方,汹涌的河水滚滚流过。(流水句)
  译文:Somehow our path took us toward the park,across the footbridge high above the rolling waters of the river.(长句)(《英汉对比探讨》)
  5.3 把握篇章语义。对篇章的理解不同于单独的词或句子, 篇章中包含了上下文关系,受具体语境的制约。西方人擅长应用主题句,首先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再依次进行略论说明。以下是 《时代周刊》中的一篇文章的节选,
  Sep.11 delivered both a shock and a surprise � the attack,and our respose to it � and we can argue forever over which mattered more. There has been so much talk of the goodness that erupted that day that we forget how unprepared we were for it.We did not expect much from a generation that had spent its middle age examining all the ways it failed to measure up to the one that had come before � all fat,no muscle,less a beacon to the world than a bully,drunk on blessings taken for granted.(Nacy Gibbs Person of the Year)
  作者首先点明主题:“9•11”事件令人震惊和意外,接着略论感到意外的原因是什么并且表明作者对事件的观点和对人物的看法。下面我们来看看叶子南先生是如何翻译这篇文章的:“9•11”事件既令人感到震惊,也令人感到意外。震惊的是攻击事件本身,意外的是我们对事件的反映。至于说两者哪个更为重要,人们也许永远会争论下去。关于当天一下子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我们已经谈得不少了。在一片谈论声中,我们居然忘了,面对这些令人敬佩的行为我们当时是多么感到意外。因为我们本来就没有对这代美国人抱多大期望。他们的中年是在自叹不如的心境中度过的,他们和上一代美国人比来比去,总感到自己望尘莫及。他们虚浮有余,坚实不足,根本谈不上是世界的灯塔,到却是横行的恶霸,沉醉于福荫之中,总觉得受之无愧。叶子南先生很好地把握了上下文的语境关系,译得自然流畅,符合汉语的表达。关于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翻译也恰倒好处。第一句的翻译,作者没有按照英文的表达方式和思维特征,顺译为:“9•11事件同时让人震慑也让人讶异一攻击本身让人震慑,我们对此的反映让人讶异一至于哪一个比较重要,也许会永远争论下去。”而是采用了汉语读者所能接受的“震惊的是……意外的是……”这样一种话语模式。另外作者将“goodness”译为“可歌可泣的事迹”,虽然和这个词的本义有些距离,但是并没有背离原文的语境意义。
  
  6 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存在思维方式上的异同是显而易见的,由此产生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及各具特色的翻译理论。一方面我们要深入学习探讨这些翻译理论,力求给翻译实践以必要的指导,做到译品“忠实、通顺”;另一方面要注重两种语言各方面的对比略论,防止错误,避免误译带来的尴尬。任何民族都生活在同一个客观世界上,因此人类的思维基础是相似的,具有共性、客观性。而且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也表现出一定的相融性和共同点。尽管中西思维方式和翻译理论存在这样那样的异同,我们同样可以在异同中找到契合点,努力做到避开由于这些异同给我们的翻译实践带来的作用,同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解决翻译中的种种难题。
  
  参考文献
  [1] 连淑能.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7.
  [2]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3] 连淑能.英汉对比探讨[J].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 毛荣贵,范武邱.灵感思维在翻译活动中的表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
  [5] 谭载喜.中西译论的相异性[J].中国翻译.2002,(1).
  [6] 谭载喜.翻译学必须重视中西译论比例探讨[J].中国翻译.1998,(2).
  [7] 谭载喜.中国翻译传统的社会文化烙印[J].中国翻译.2002,(2).
  [8] 肖辉.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的思维活动[J].语言与翻译(汉文).2001,(3).
  [9] 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3).
  [10] 刘祖培.综合思维论[J].中国科技翻译.1989,(2).
  [11] 荣开明等.现代思维方式探略[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12] 陈新夏等.思维学引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3] 司显柱.论英汉民族思维模式、语言结构及其翻译[J].外语学刊.1992,(2).
  [14] 王心洁.模糊语翻译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6).
  [15] 冯凭.理性与悟性[J].社会科学探讨.1996.
  [16] 王宗炎.纽马克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C].外国翻译理论评价文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企业.1983,(4).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