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讽喻”作为一个翻译学术语,从字词解释到《诗》学中地应用,一直以来中西汉学家都争论不断,西方汉学家认为在中国《诗》学的探讨传统中没有出现过“讽喻”的概念,只是有这样的批评传统,中国传统文本里的那些所谓刻意应用的道德化、寓意化解释属不属于“讽喻”都存有质疑。对此,本文作出略论研讨。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西论争;讽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02 首先,从讽喻的概念界定来看,“ALLEGORY”定义:“希腊词源意义,‘allos’意为‘other’另一种,‘agoreuein’意为‘to speak’,它是一种批评措施,一般含义是指在表层意义之外,还指向著作的另一层寓意。特性包括持续性的隐喻和暗示,以叙事为主的一种‘虚构文体’,简单意义为道德层面的引导,复杂层面的内涵包括政治、历史方面两种类型。”[1]中文多译为“讽喻”“讽寓”。�P于“讽喻”的概念,葛兰言“在汉代,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诗集的教化价值”“《诗经》中的情歌本身,只要不去掉对它们的讽喻性注释,照样有助于小子立德。因为它一直服从于道德灌输的目的”[2],余宝琳“第一,讽喻基本上是以‘系统叙事’为主的一种‘虚构文体’,缺少情节连续性;第二,讽喻的标志在于其‘登场人物’是抽象观念,西方占有优势的讽喻所投射的,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人或事;第三,凡讽喻应有其透明性。”[3]余宝琳认为中国诗歌史与之不符。宇文所安也认为“中国诗歌陈述是真实的,隐喻一类的叙述对中国文学并不重要,因为在隐喻的叙述中,文本的词语指向言外之物而非文本字面的意义。”[4]张隆溪关于西方学家缠绕住历史意义这个层面来剥离中西方讽喻的联系很反感:“在跨文化探讨中,具有充分的普通性和共同性在于文本与意义的双重结构”[5]且将西方人解《圣经》与《诗经》进行了对比。 其次,中国汉学家也界定了中国式“讽喻”概念。苏源熙就余宝琳在《讽》里说“中国评论家论证的《诗经》是歌谣的直接的真实价值──不是一种形而上的真实”[6]提出:“既然只有在我们接受了‘西方的’世界观之后,形而上的‘彼岸世界’才能变成我们的思维对象,那么这种对于中国诗学独特性的描述对这种诗学言说对象──‘中国人’而言是没有效力的。”[7]显然,对“讽喻”若西方学者仍旧是以自己的文化、文学概念以及时间观为基础来看在他们眼中“特立独行”的中国文化从而来否定中国诗学的“讽喻”价值是不恰当的。为补充证明,他提到修辞学家昆体良“讽喻即说一个事物而意味着另一个事物,而不管这个事物说了什么以及意味着什么。”[8]不同于张隆溪的是,苏源熙认为解读汉儒的“讽喻”应当看出它不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方式,同时应有中国式诗学的讽喻模式。另外对中国式“讽喻”他沿袭叔本华对于讽喻的说法“讽喻是它所意味着的与它所描绘的是不同的某种东西的艺术;壁画、雕塑等艺术著作提供了直观的形象,讽喻应当是抽象的、非直观的、外在的东西”[9]但王国维[10]在介绍叔本华以上所述的观点将叔本华的“讽喻”翻译成“比兴”,他摆脱历史文献,体现在他解释“美人”意象上,西语论文范文,新的“比兴”让他试图将美人意向统一化,像西方文学所说由具体到普遍,即诗歌当中引用“美人”便能体现郁郁不得志的情感特点。 从以上论争来看,中西方学者关于“讽喻”的论证点在于是否某一具体意向背后有普遍的观念和共识,其次在于《诗经》是不是形而上的真实,以此来判定有没有《诗》有无“讽喻”。对此,笔者认为,从葛兰言到余宝琳,他们认为汉儒“讽喻”说不合理之处在诗的本义,然而关于本义的理解他们似乎稍有偏差,在《诗经》诗的形成史上,“民歌是《诗经》中最晚形成的部分,并且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可能受到宗庙与朝廷音乐的作用,”[11]所以余宝琳对《关雎》前《毛诗序》的大肆批评似乎有了不合理之处,民歌不是所谓的“原意”,即所谓的“真实”,中国学者关于《诗序》的质疑是讽喻解释的可信的问题,并没有否定“讽喻”本身。再者说到“史”的方面,西方一直批判我们关于以《诗》为史的解读措施,的确,古代诗歌一直将诗歌与历史人物、事件对应并且流传至今,但学者们关心的不是历史本身,而是隐藏于当中的政治、道德方面的教化意义;且诗学里的历史和语境地结合体现的是整个时代和社会的共识,不能被指认为只是学者们强加的情感和意志,故符合西方的“讽喻”之说。最后,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式的“讽喻”在《诗》中的解释,应当借鉴刘若愚总结的解《诗》措施,即:“‘历史──传记──道德隐喻’三者合一。”[12] 注释: [1]Alex Preminger,Frank J. Warnke and O. B. Hardison, JR. associate editors,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 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5, p.12. [2]葛兰言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赵丙祥张宏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页3�4. [3]莫砺锋编《神女之探析:美英学者论中国古典诗歌�讽喻与诗经,余宝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页8�12. [4]Stephen Owen,Tradit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Omen the World,Wis: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85,p.34 . [5]Zhang Longxi,Allegoresis:Reading Canonical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17,p.63. [6]同3,页25. [7]苏源熙《中国美学问题》(卞东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页41 [8]同7,页33. [9]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页31. [10]王国维《王国维全集.第1卷》(谢维扬、房鑫亮主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年)页50. [11]同7,�71. [12]�⑷粲蕖侗容^��W》(北京:中央��g出版社,1998年),�160. �⒖嘉南祝� [1]Alex Preminger,Frank J. Warnke and O. B. Hardison, JR. associate editors,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 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5, p.12. [2]葛兰言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赵丙祥张宏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页3�4. [3]莫砺锋编《神女之探析:美英学者论中国古典诗歌�讽喻与诗经,余宝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页8�12,页25. [4]Stephen Owen,Tradit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Omen the World,Wis: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85,p.34. [5]Zhang Longxi, Allegoresis:Reading Canonical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17,p.63. [6]苏源熙《中国美学问题》(卞东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页41,页33. [7]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页31. [8]王国维《王国维全集.第1卷》(谢维扬、房鑫亮主编,西语论文网站,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年)页50. [9]钱锺书《管锥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页108�109. [10]刘若愚《比较诗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页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