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从人类摇篮时期便开始萌芽,在悠久的人类文明中洗练,在一代代能工巧匠熔铸下不断丰满的艺术,早已超出了科学技术的范畴,它像一面巨大的镜子,让我们从中窥视出人类博大精深的文明,品味镜中那个玄奥的世界。经典建筑的只砖片瓦,无不张扬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并深蕴着一个民族的文化。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世界各族人民留给我们数不胜数的经典建筑实例,本文只选择欧洲古希腊时代的著名建筑与中国古代典型建筑宫廷苑囿进行略论,通过对比发现东西文化的特征与异同。 一、古希腊建筑风格 古希腊位于欧洲南部爱琴海和地中海沿岸,暖湿的山地气候,温和的自然环境,明净的海滨之气孕育了一个早慧、醉心思想的民族,使希腊成为欧洲文化的摇篮,其建筑也成为西欧建筑的先驱。古希腊人对科学与哲学的热爱与探讨,一开始就为其城邦的建筑打下了坚实的科学与人文根基。由于希腊多山,盛产大理石,早在2000多年前希腊人就利用石材建造房屋,之后他们发明了一种逻辑严密的建筑方式,产生了对建筑艺术作用最为深远的柱式造型,主要有三种样式:一是代表男性美的陶立克柱式,具有粗壮刚挺而起的雄伟感;二是代表女性美的夏奥尼克柱式,修长俊美,柱头有蜗旋纹饰,下有柱础使人产生婷婷玉立之感;三是极具装饰趣味的科林斯柱式,柱头多用植物叶片花纹装饰,代表了丰收的喜悦。这三种柱式一直沿用至今,成为经典建筑装饰的模式。这种精密的建筑中的推理明显得益于古希腊人发达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建造在这样一种思维之上的建筑,必然坚固而匀称,健全而和谐。 1687年火药库爆炸中被一分为二的巴特农神庙堪称古希腊建筑之最。建于伯利克里黄金时期的巴特农神庙,像古希腊的自然界与人一样,各个部分都有一种持久的平衡。它用多利阿式的简单与庄重,仅用看起来完美垂直的线条,便把一种雄健与潇洒的盛世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当时关于柱子的设计,更是让现代的建筑师不得不折服――他们把每根柱子的三分之二加粗,把一切水平线的中段向上提,把一切垂直线向中央倾斜,在原来正确的数学关系上造成一种适应人眼的错觉而变得更加完美的视觉效果。那些柱子和谐从容地舒展着,西语论文题目,伸张着,挺立着,像一个奥林匹克运动场上的英雄:健美的身躯与文雅沉静调和得恰到好处。从这座祭祀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古老神庙,我们分明可以看出古希腊人追求唯美的人生态度与极高的审美品位。雅典娜的智慧之光,照耀在雅典卫城的每一个角落,而祭祀她的巴特农神庙,便成了古希腊地方特色和民族精神的代表。它那些美得纯粹的立柱及其上的那些已有些斑驳了的浮雕,让人看到刚强的力,脱俗高尚的气概,清明恬静的心境,一种臻于完美的艺术境界。 二、中国秦汉宫殿建筑 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代,中国人就意识到宫殿建筑的规模关于烘托皇权有着重要影响。他们力图以雍容壮丽的气势,宏阔的规模与严整的空间布局,渲染出崇高的气氛,给人以强列的震撼,从而突出君王的权威。中国人自古就有尊崇帝皇、重视王权的情结,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东方第一个大帝国,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制度,更将君主的威严推向高峰。这样一个统一的、高度集权的东方大国,君主对自己的宫殿必然要求有足够的风度来彰显国威,盛世的风水也在潜移默化中熏出一种华丽的气派。其中秦始皇那辉煌绝伦的阿房宫成为世界宫廷建筑中的奇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此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西语专业论文,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唐人杜牧《阿房宫赋》曰:“其覆压三百馀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漫回,檐牙高啄。”由此得见阿房宫的宏大、繁复与和谐兼容的东方式的雍容,与古希腊人讲究的纯粹朴素、自然清明的潇洒大不相同。 正如秦时的宫殿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秦的国势,汉朝大一统时期的苑囿也反映了汉武盛世时的繁荣与上层阶级的审美情趣。汉武帝刘彻热衷于兴建皇家苑囿,其中最奢华的上林苑“东南至蓝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濒渭水而东,周袤数百里”,“其中离宫别馆三十六所”,构石为山,凿地为池,华丽的宫殿与林木花草相间,奇花异草,珍奇怪兽,无所不具,得见汉苑之雄奇。在儒家的“平衡”、“和谐”的思想及汉初在思想界作用很深的道家所推崇的“自然”思想的作用下,帝王将相已不满足于单调的宫廷生活,而寻求更能愉悦身心的娱乐方式,希望在对珍奇的花草虫鱼的赏玩中获得一种别致的快乐,在对大自然之美的欣赏中放松深居宫廷的疲惫身心,从而达到一种身心的平衡与精神的安宁。汉苑成了汉朝大一统时期上层阶级生活方式的缩影。 三、中西宫殿建筑艺术比较 对比中西古典建筑艺术,我们可以发现,中西古典建筑文化均有各自的法式,都在历史上起过不朽的影响。与此同时,中西文化在形成渊源与缘由、发展逻辑和空间、构建理念与目的等方面的异同,必然会融入、体现在建筑文化或建筑风格上。因此,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异同。从建筑材料来看,中国古建筑如秦汉时期的宫廷苑囿以木架构著称,并将其作为承重体系,因此墙体不起承重影响,只有围护功能,这样门窗可以开得很大,甚至可以在正面和背面全部做成门窗,以取得轻快华美的效果。而西方较为普遍的采用石材。其古典建筑大多采用砖石结构体系,以致门窗面积相对较少,承重结构以墙体为主,形成了较为沉重雄伟的印象。中西方的建筑关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必然反映。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以及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显然有将自然统揽于内的倾向,秦汉时期的宫廷苑囿就是典型的例证。可以说,这是中国人对内平和自守、对外防范求安的某种单纯防守性、自我封闭性、内向抑制性的文化心态在建筑上的反映和体现,也可以认为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较为强调群体而抑制甚至扼制个性发展的反映。中国建筑的美是一种“集体”的美。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表现个性的张扬和“人格”的独立;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又例如法国 巴黎的万神庙、高达320米的埃菲尔铁塔,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比萨斜塔,美国波士顿的约翰・汉考克大厦等,都是这一哲学思想或文化理念的典型表现。这些卓然独立、各具风采的建筑,能给人以突出、激越、向上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通过对比古希腊建筑与秦汉宫殿,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建筑具有绘画的特点,其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不很注重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等,而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是动态美、空间美、传神美、诗艺美的统一。而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力处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等,西方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准则,例如古希腊建筑中的不同柱式建筑就是模仿不同性别的人体美而产生。此外,西方建筑文化比较注重逻辑与论证,讲求逼真,依仗论证,其特征可归结为理性与抗争精神、个体与主体意识、天国与宗教理念、建筑艺术处理的合理性与逻辑性,注重体现几何略论特征,以及强调艺术、技术、环境的协调与布局,重视比例的适当与艺术的精巧等。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建筑的理念性主要体现在“空”上,而欧洲建筑的理念性主要集中体现在“实”上。 此外,中国的宫殿建筑显示出某种内向、封闭甚至“一劳永逸”的苟安思想倾向,乃至有人认为:“封闭的宫殿象征着我们封闭的社会”、“中国是一个‘秦砖汉瓦’的围墙的世界”。而西方则强调应以外部空间为主,柱式的建筑风格也体现了其对外的信息透明度,同时其几何式建筑体现了天人对立、人定胜天、天人相分的思维习惯与精神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反映了西方人征服自然的外向、进取、外求的行为模式与价值取向。 总之,建筑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它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印迹和浓厚的人文精神要素。通过比较中西建筑文化的若干异同,可以看到中西建筑风格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表现韵味。一般认为: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文化重不同时代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派的个性特质等。中西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蕴涵的建筑特色、艺术形式、发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异同或不同,都能从历代建筑物以及流传下来的建筑学作品中得到印证和反映。重视文化传统,探求民族特色,激活本国特殊的文化价值等,已成为国际性建筑思潮之一,建筑风格进入了“各显神通”的时代,人文追求成为建筑新的价值衡量尺度。由此,要产生具有中国气派与文化底蕴、历史精神与民族风貌的城市、园林和建筑,就必须在借鉴其他民族优秀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把民族的、时代的、文化的、发展的要素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