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园林美学概念的差异研讨[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从中西方美学探讨和对园林的发展历程出发,略论了中西方园林形式不同的原因,指出了由于认识世界的措施上不同,最终导致对美本身的认识上走了截然相反的道路。研讨了中西方对美学概念差异认识。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根本原因;园林;中西方
  中图分类号:TU9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6-0072-02
  1 西方美学探讨和园林发展
  1.1 西方美学探讨
  西方对美学的探讨,大体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并且在各个阶段分别出现过占主导地位的美学形态,这就是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和文化论美学。其中本质论美学是古希腊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本质(essence)是古希腊思想家提出的一种主体设定,认为事物总存在着它之所以如此的核心原因,就是本质。哲学家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年)将美的现象与“美本身”区分开来,认为在美的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个终极的美的本质--“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1]。正因为这种哲学美学思想,造就了西方的规则式园林的童话。在西方人看来没有经过人工修饰的大自然是杂乱无章的,根本谈不上美。克罗齐认为自然的美是发现出来的;如果没有想象的帮助,就没有哪一部分自然是美的。这种审美意识贯穿始终,和中国人的截然不同。
  1.2 西方园林发展形式
  在园林发展上,从历史来看,从古希腊庭院式园林、古罗马的台地式园林到法国的规则式园林都是几何式的,有着非常严谨的几何秩序,均衡和谐。17、18世纪,绘画与文学两种艺术热衷自然的倾向作用英国的造园,加之中国园林文化的作用,英国出现了自然风景园。19世纪上半叶,不少设计师重新提出在建筑与自然之间最好有几何式的花园作为过渡,后来园林受新思潮的作用,走向了净化的道路,逐步转向注重功能,以人为本的设计[2]。
  在20世纪20、30年代,很少有人从理论上研讨在现代环境下设计园林的措施。英国的唐纳德于1938年完成的《现代景观中的园林》(Garden in the Modern Landscape)一书,填补了这一空白。他在书中提出了现代景观设计的3方面,即功能的、移情的和艺术的。唐纳德认为,功能是现代主义景观最基本的考虑,是3方面中最首要的。后来,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这个行业,景观规划设计师们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2]。
  2 中国美学探讨和园林发展
  2.1 中国美学探讨
  中国美学思想源于先秦。西周末期,周太史伯提出和谐为美的观点,作为美学智慧的灵光闪现,早于西方300多年[3]。而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提出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的论点[4]。儒家重善轻美的哲学伦理逐渐被强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未重蹈中世纪欧洲美学思想受神学束缚而作用发展的覆辙。此时美不再被看作善的附庸,而是转变为重美轻善,美学思想疏远了政治伦理,与玄学、佛学的研讨相联系。至隋唐中叶,形成一种新的美学思想,西班牙语论文,即与佛学特别是禅宗结合起来,追求超脱人世烦恼,达到绝对自由,但不否定个体生命的价值,不完全脱离世俗生活,幻想通过个体心灵、直觉、顿悟去达到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使近代中国美学具有独立形态的是辛亥革命后的蔡元培,他关于美学的重视和美育的提倡,使得中国美学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之路。因而,人们探讨中国美学发展历程时形容中国的探讨有“起了100年的早,赶晚了100年的集[5~12]。”
  2.2 中国园林发展形式
  中国的园林历史悠久,从黄帝时期、尧舜禹时期苑囿,殷商时期、秦汉时期的御苑,到两宋期间,文人雅士庭园都为自然山水园,园林也成为表现人格、志向,抒发胸怀的场所,体现了个人独特的逸趣。明朝继承了唐宋的余风,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园林分布,园林规模不大,且具有风格上的模式化。到了清朝,造园已相当普遍。江南造园手法也因清朝皇帝的几次南巡而带到京城,用于宫廷园林的建造[13]。
  3 结语
  中西方在园林、美学两方面存在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在认识世界的措施上不同,最终导致对美本质的认识上走了截然相反的道路。西方关照事物的本质属性。如同对马的理解,他们喜欢探讨什么是马的本质,从而区别马和非马,他们更喜欢下定义,即符合这种定义的就被称为马,而中国人关照具体的事物,很少下定义,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在个体上。太注重个体使他们在个体事物上徘徊无法形而上学。这种不同的哲学思维反映在园林上形成了不同的造园形式,即西方的规则式园林和东方的自然式园林,关于西方的哲学体系,他们认为抽象出来的东西是美的,即规则的三角形、圆形等等。这就像苏格拉底问他的学生:“你相信绝对的美吗?”他的学生回答:“我相信”[14]。这说明美是可以抽象出来的。对新事物的认识有细微、精致的观察开始是必要的,但不能永远沉迷于其中。所以在很多领域,中国总是要早些的真正原因。
  对美的认识,儒家重善轻美的哲学理论虽然在魏晋是有所消弱但还存在,譬如对梅、兰、竹、菊的园林植物的欣赏是将其人格化,而不是从植物的本身形态考虑。隋唐时,美与佛学特别是禅宗结合起来,幻想通过个体心灵、直觉、顿悟去达到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如禅宗大师惠能提出“不立文字”,因为他认为文字不能完全表达他的思想[15]。表现在园林上,中国造景时提出的“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石令人古,水令人远”,讲究意境,西语论文题目,这种意境是学不来的,只能通过顿悟和体会。而西方恰好相反,美是可以被表现的,克罗齐提出“成功的表现就是美”[16]。西方园林将形式美与功能相结合,甚至提出了学习表现形式美的途径,即3大构成。
  参考文献:
  [1] 王一用.美学教程[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向荣,林 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王玉德.神秘的风水[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4] 赵春林.园林美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 朱光潜.谈美书简[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6] 宗白华.美学散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0.
  [7] 李泽厚.美学四讲[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
  [8] 李泽厚.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2.
  [9] 宗白华.中国园林艺术概观[M].苏州: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10] 伍蠡甫.山水与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11] 刘泽民.运用美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12] 李泽厚.华夏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13] 吴建刚.环境艺术设计[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5.
  [14]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5] 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16] 克罗齐.美学原理[M].朱光潜,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