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林风眠艺术的中西融合[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上世纪的艺术家融中国文化的精神,不能简单地都认为一出国门学画就是中西融合。因为各自融文化的背景不同,融文化的层次不同,融文化的进程不同,创作的走向更是不同,所以说一“融”字有宽泛的内涵。今天笔者对林风眠融中国文化的状况进行梳理,西语论文范文,认为林风眠在融合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开拓绘画的新走向,引领着中国艺术的提升、创新和发展。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林风眠;融合;文化走向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134-01
  在艺术的沃土里,母体文化如阳光雨露,普照滋养着每一位艺术家的心灵情感、丰富想象和审美形式。艺术家更是如此,不管他们是否在国外,都孕育着本体文化的种子,在艺术的百花园里萌动,开花结果。林风眠就是这样从吸收、接纳到重新认识,再到转型、发展。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林风眠1920年留学法国。当时法国绘画艺术呈现“开放”多元的局面,1907年毕加索的立体派出现;1906年马蒂斯的野兽派形成;康定斯基的抽象主义是1910年;1916年是达达主义的弥漫时刻;1920年又出现了超现实主义,可见当时在法国,欧洲的前卫主义艺术都已经涌现了。加之他的童年启蒙、成长经历、学问素养以及价值判断;又由于他人生的痛苦、忧伤、不幸和暗淡,加上社会的动荡和生活的磨难,凸显出他融中国文化的兴趣爱好,艺术追求与创作理念。这都源自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给他提供了广阔空间。再着,中国文化有两大血脉:一脉是以从孔子、孟子到朱熹等多家为代表的重伦理、重秩序、重教化的一大血脉;一脉是以从老子、庄子到禅宗等多家为代表的重自然、重自由、重个体的一大血脉,无不作用着林风眠艺术风格的变化。
  林风眠1920年到法国,起初潜心研习学院派写实风格,转机在和他的老师第戎学院的院长杨希斯的谈话:“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可知道你们中国的艺术有多么宝贵、优秀的传统啊!你怎么不去好好学习呢?去吧!走出学院的大门,到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去,到那富饶的宝藏中去挖掘吧!……不能停留在学院派的画风上,应多了解新旧各派所创造的风格。”显然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谈话,对林风眠以后的绘画思想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使他在西方文化的情境中重新融合了中国文化的美感因素,认识到东西方艺术、传统与现代绘画是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从而使他的思想没有停留在学院主义单一的模式中,将选择的视野放在更加广大的文化背景上。他是中国艺术家融合中国文化创作起步最早的第一人,也就决定了他一生融合中国文化的现代主义走向。
  林风眠的艺术创作基点,是融合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中庸之道”,但创作思想上又偏重于庄禅文化的“重自然、重自由、重个体”的这一文化血脉。他著作对后世的作用,主要贡献有三个方面:一是将中西、古新艺术融合一炉,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情怀。主要体现1925年在法国举办的42幅画展著作,25岁的他震撼法国艺坛,教育家蔡元培亲看画展并高度赏识,也为后来出任北平艺专和杭州艺专校长埋下了伏笔。这一时期的画作如《摸索》,将西方大哲学家、大乘佛教始祖和中国思想圣人创作在一幅巨制中,是融合走向的发端。但用他的话说:“这是艺术创作上的彷徨,矛盾和摸索时期。”
  二是用西方绘画的色彩融合中国水墨画的抒情韵味。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西融合的艺术形式,为他追求的中西方艺术互补的理想,寻找到了一个超越时代空间和审美的最佳结合点。在2017年10月杭州举办的林风眠师生展上,画作《静物》、《人体》、《构图》,色彩是对比强烈的纯色,似乎是野兽派或表现主义的色彩体系;从造型上看,静物与人体采取了平面的,反透视学的措施,有塞尚的造型、勃拉可绘画中的晶体感,也有鲁奥著作中粗壮的黑线。艺术创作所反映出的现象,与欧洲当时发生的现代主义艺术潮流有着紧密的联系。他的彩墨画,是介乎中西绘画之间的新的艺术形式。创造出变化丰富的视觉形象与心理感受,他将西方现代绘画的表现性与中国绘画的写意境界,以抒情的、形式自由的传达出来,把中西艺术以中国文化的方式进行了融合。
  三是将中国文化的民族技法融合成绘画语言,创造了新时代的艺术。林风眠自38岁后进入人生痛苦期或者个人生活的磨难期,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他的大量画作毁于“文革”,但他的创作思维始终是个体的与中国文化融合的,没受意识形态与政治倾向的干扰。在极度困顿的日子里,还坚持融合中西的创作。如画作《静物》。画面采用水粉厚摸,色中掺黑,黑底上压色或同时在纸背面加托重色,竭力使鲜华丽之彩色渗透入流动性极强的生宣纸,而保持厚重感。其色是吸取印象派之后的色彩的冷暖转折规律,再融合中国民间大红大绿的直观效果,寓丰富多彩与天真烂漫;严格推敲于信手涂抹。又如著作《戏曲人物》中无意流露的笔触,远比能说出和意识到的多,他一再捕捉舞台上的关羽、张飞、项羽和红娘等,融合了中国民间皮影艺术,已经裸露着他的审美选择和情感意向;而最多画的《宇宙峰》,把赵高与女儿对峙,一丑一美与一黑一白的对照,不只出于形式的需要,西语专业论文,也出自爱憎的投射。如再仔细琢磨,在林风眠笔下,一篮菖兰、一盆鸡冠、一瓶玫瑰,那密密排列和闪耀着金色的色彩,令观着像喝了少许陈年醇香一样微薰。也无须像前期印象主义画家那样连草上露珠也微微地画出来,但留给人们的却是感觉到露水的气息,像黎明时分从花圃移过来还带着点点朝露而泻在花叶之上。奔放的笔触把黄色到红色的复杂层次蘸在画面上。这是他长期观察对象再通过自己内心的感情而产生出来的色彩。真实花卉的色彩没有这样沉重、斑驳,对功力薄弱的画家用色彩也没有这样的深厚和鲜明。
  纵观林风眠的创作走向,他善于应用色彩和阳光的效果,他吸收了法国印象派的绘画技法,再融合中国文化在自己的画中,他创作的秋日、枫林、山村、荷塘,阳光把树叶染成各种色素,又给树叶镶上了一道道耀眼的金边,色彩的层次感,空间感耀然画中,一泓清澈的水波,映出迷人的倒影,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宁静、美丽而又丰富的中国山川城廓景物。他长期生活在江南,喜爱江南的景色,并不是以绘画个体说明个别形体,而是状物寄情,借形传神,寓真情深意予平凡之中。不加巧饰而自得真趣,他的绘画语言是丰富有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是融合是中国文化的典范之作。同时,这种既非西方的明暗规律,又非中国传统的黑白方式,表现出常人难以觉察到的自然之美,给人们描绘出的山村傍晚、幽壑群峰、白鹭临江、窗前即景,正是在数点白色,一两条光影中使画面出现转机与起色。这样的积淀,通过长时间地逐步探究中西艺术规律与东西方绘画为理想,以现代艺术语言与传统水墨写意画形式相结合,形成融合中国文化的创作走向。极大地作用了后来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如朱德群、赵无极、吴冠中、席德进和苏天赐等人。
  无论如何,中国文化这个有机体中的这两脉对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熏陶出个体艺术的价值取向,渗透和传达出融中国文化的视野和智慧。
  参考文献:
  [1]、刘绘中,《写实与实意--20世纪上半叶中国油画的文化选择》,北京: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1月,第110-113页
  [2]、刘娅萍,《中国油画文化自觉与变革》,济南: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第8页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