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西讣闻报道的几点比较[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讣闻报道是西方报纸上常见的题材,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读者的喜爱。在我国,受传统文化作用,长期以来,报纸上的讣闻报道对报道对象有严格的限制,而且讣闻写作严重格式化,缺乏可读性。本文对中西讣闻报道作了四个方面的略论比较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讣闻报道;题材;价值
  
  讣闻报道是新闻类型之一,西语毕业论文,大致有两种常见形制:一、精简型,只公布某人于何时何地去世的信息;二、非精简型,还要添加死者的生平、哀荣以及追思、评价等内容。本文主要谈后一种讣闻报道。西方的讣闻报道比较成熟,很多报纸都聘有专写讣闻的记者,开辟有固定的版面,讣闻成为继地方新闻后,读者最为喜爱的版面。相较于西方,国内的讣闻报道还处于幼稚期--版面不足、记者缺乏、读者稀少、重视不够,这些都是国内讣闻报道处于成长期的表现。鉴于此,本文将从题材选择、报道风格、写作模式、价值理念四个方面,对中西讣闻报道进行比较,以期推动我国讣闻报道的进一步发展。
  题材选择
  中国文化传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忽略个体,讲究等级秩序。即便在今天,它依然会渗透到我们的新闻活动中,构成写作新闻报道的某种“心理定式”。这种定式在讣闻报道上显得更为强烈,已形成了一些潜在惯例。讣闻报道在国内,报道的题材大多定位在名人身上,而与普通百姓无缘。一个典型的个案是20世纪80年代,《光明日报》曾作出规定:副高级以上人员逝世方可刊登讣闻。不仅如此,讣闻历来还有为尊者讳的传统,写什么不写什么似乎都有一定之规。报道的篇幅也与官阶成正比,文字数量往往意味着享受的“待遇”。如此种种,使讣闻报道很大程度上背离其本意,演变为一种冰冷的官样文书。这相当程度上阻碍了讣闻报道的发展。
  相对而言,西方的文化精神重个人,推崇平等价值观。在此覆盖下的讣闻报道,上自政界要人、社会名流,下至普通百姓、引车卖浆者,任何人离世都可对之进行讣闻报道,而且在报道规模、文字用语上几乎没什么限制。这与西方媒体秉持的理念有关,他们更注重新闻与读者间的亲和性,推崇生命的意义与平等价值。所以,他们的讣闻报道并不根据职位高低选择对像,而往往对准生活中的某些小人物,挖掘其个体生命的特有意义,展示一个平凡却独特的精神世界。这样的报道更容易引起共鸣,激发社会的向心力和同情心,从而增加媒体的吸引力与作用力。
  中西方讣闻报道的不同,凸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别。其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借鉴西方讣闻报道,改革和发展我们的讣闻报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的媒体或从业人员应怀着对所有生命个体的敬畏,将各阶层人物纳入讣闻报道的范畴,而不论其贵贱高低。特别要注意发现平凡中的不平凡,对社会有启示教育意义的内容,书写死者以之为生者模范。
  报道风格
  我国的讣闻报道定位于严肃沉重的风格基调,形式单一,侧重于评价死者成就,极少关注其内心世界。即便有深层次的挖掘,也偏向于向读者昭示逝去人物的意义,以达到群体精神的代表高度。[1]在主流的党报讣闻中,我们不难发现,讣闻的写作完全是一种程式化的写作,逝者的政治地位成为讣闻写作编排和报道的核心标准。文本往往用一种呆板、威严,缺乏灵活性、变动性的行文笔调来塑造伟大人物的高大全形象,脱离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境遇,单纯为报道而报道,和读者的距离很远,显得生硬冰冷,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
  相较于我国,西方讣闻报道的题材、格式灵活多样,手法的使用接近文学,如细节、对话、幽默等,都可用于讣闻。以《“老报童”罗伊去世了》为例,记者选择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报童为报道对象,用简洁生动的文笔,讲故事式的叙事文本,勾勒出一个生前生活艰辛、倔强又认真的老报童形象,追思逝者的同时,也为读者照亮了心路历程。西方传媒用幽默诙谐富于故事性的报道手法,来展现现实生活中普通生命个体存在的意义和历程是值得赞赏和推行的。因为小人物的人生意义不一定“小”,幽默诙谐的笔调也不等于不尊重,而故事性更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所以像西方传媒一样,找到一个小而巧的报道角度,寻找灵活的切入点,会使讣闻中的人物丰满鲜活起来,讣闻报道也能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
  写作模式
  结构安排。按道理,像所有的文章结构一样,讣闻报道对此也不应该有什么定规。但目前国内的讣闻报道却是一副八股面孔,通常采用三段式:首先是逝者姓名、职务、年龄以及死亡原因等;接下来叙述逝者生平和重要经历;最后盖棺论定,对其一生作出评价。这样的套路沿袭成风,时间一久,其效果是:只见讣闻,不见其人。讣闻最重要的在于复现一个曾经的生命,而现有的结构模式将其掩盖了。不同的是,西方的讣闻报道结构灵活,形式上不拘一格。在讣闻报道中,常通过对逝者身前有代表性的几件小事的发掘,或是几个有意义的片段的描写,西语论文范文,为读者展现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并不过多地加以评说,只是让读者在油墨的清香和文字的叙述中,去感受逝者生命音符的跳动,体会人生五味,借以观照自我的人生。
  言语风格。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为尊者讳”的传统,在此作用下,国内讣闻报道的语言始终体现着严肃、庄重的措辞风格。诸如“沉痛悼念”、“无比悲痛”、“化悲痛为力量”等套话,在所有讣闻中都可以找到。这一方面体现了用词的规范、气氛的肃穆,另一方面也缺乏人情味和趣味性,难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在西方,讣闻之美在于它能捕捉每位死者独特真实的面貌,使其一生的故事扣人心弦。不少西方讣闻作者具有颠覆精神,将讣闻这个原本沉闷严肃的文体加以改头换面,呈现为一种戏谑幽默的另类文体。如美国编剧家艾尔·博斯伯格逝世,其讣闻导语为:“要么就是你死了,要么就是我的表停了--这个笑话是对于艾尔·博斯伯格的--他死了。”原来,艾尔·博斯伯格曾经为著名的家庭喜剧班子马克斯兄弟的电影编过不少笑料,其中著名的一个场面表现医生为其病人把脉,医生的话就是:“要么就是你死了,要么就是我的表停了。”[2]
  价值理念
  《纽约时报》副主编阿瑟·高宝说:“我们把讣闻看做简明的个人传记、对此人和他一生的解释……我们努力把他放在历史的环境中,放在他自己的领域里,看他关于那个领域里的人们意味着什么。”[3]很显然在上述论述中,西方的传媒人将人本主义纳入了讣闻报道的序列之中,并将其作为讣闻报道的精髓。人本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高扬的旗帜,从此成为西方最重要的价值理念。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讣闻报道以人为中心,事件为人服务。关于他们而言,讣闻报道的意义并非仅仅公告某人离世,更重要的在于肯定每一个生命的存在意义,充分彰显人生的独特价值。
  国内的讣闻报道却重在宣布死亡信息,然后以盖棺论定的思维追述死者生平,其目的不是为死者做传,复活一个独特的生命,而在于评功摆好,类似古代的墓志铭。所以我们的讣闻重心是事件,而不是人。一个人不等于干巴巴的几件事,而是情感、思想的综合体。将最重要的忽略掉,却把附属的东西当做重头,这不能不说陷入了某种误区。好在近年来这种近况有所改观,像《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都开辟了讣闻专栏,不仅面向所有人,而且在内容形式上都有所更新,这是极好的开端与探究。
  价值理念固然因国别而有不同,但在某些方面又有相通之处。作为追悼逝者激励后人的讣闻报道,遵循人本主义价值理念,应该说是合理而富有时代意义的。在讣闻报道的写作中,融入人本主义的思维,以富有感情基调的笔触关注普通个体的存在价值,是讣闻发展的新路径。群众爱看、爱读,这样的讣闻才是成功的,才能起到沟通民情、引导社会的价值功用,讣闻报道的社会价值也才能真正显现。
  在我国,讣闻报道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文体写作,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丧葬观念的改变,相信讣闻报道会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所接受。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当下的传媒人理应借鉴西方成熟的讣闻报道形式和新闻理念,为我所用;从人本主义的报道理念出发,发掘生活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以充满感情基调的笔触,以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再现逝者的音容笑貌。这样,我们的讣闻报道才能为民众所津津乐道,实现讣闻报道的价值导向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图景贡献属于新闻人的一份光荣。
  参考文献:
  [1]郑亚楠.中西新闻写作的文化比较[J].学术交流,1998(2).
  [2]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M].展江,主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447-448.
  [3]朱利安·哈瑞斯,等.全能记者必备[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227.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编校:董方晓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