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新闻言论是指政府官员在公开场合站在政府立场向公众发布的能够代表政府意志和观点的新闻讯息,包括政要演说、典礼致辞以及在新闻发布会上的答记者问等等。由于媒体关注度不断升级,政府新闻言论逐步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话语方式。本文从政府新闻言论的基本类型出发,结合中西方政府新闻言论的经典范例进行比较,意在研讨中西方政府新闻言论中话语方式的不同之处。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政要演说 政要演说是为了处理国家内外重大事务和关系而向公众的、代表一定阶级或一定社会团体利益的讲话。各级领导的施政演说、新当选领导人的就职演说、政治家的竞选演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型。西方政府新闻言论的经典范例有《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丘吉尔在美国圣诞节的即兴演讲》、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以及《奥巴马就职演说》等;中国政府新闻言论的范本有《周恩来欢迎美国总统的致辞》、《邓小平的施政演说》,《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发言》等。 政要演说,尤其是施政演说所涉及的内容往往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事关国家、政党、民族以及改革、和平与进步等方面。中西方政要演说都要表明自己的政治倾向,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力求正确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例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的题为《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公司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近三十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已为世人瞩目。在这里我还要告诉各位,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充分展现了中国对世界气候变化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从形式上看,政要演说是演说者通过语言的口头表达,让听众了解自己的施政纲领或政治观点,从而获得理解和支持,因此这类演说都要具备强烈的鼓动性、感召力和说服力。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将自己的理想、面对的挑战及公众的希望融为一体,并通过语言生动、抑扬顿挫、慷慨激昂等语言艺术技巧来提高演说的效果,最终帮助他在政界崭露头角,取得成功。 政要演说通常以严谨的逻辑思维显示其较强的思辩力量,从而不仅在理智上,而且在感情上征服广大的听众。内容的政治性、语言的鼓动性和逻辑的严谨性也是其重要特点。例如,身为二战期间的英国首相,邱吉尔通过广播了许多振奋人心的演讲。他会花费几周的时间把内容加以修饰,这些修饰的准确度在今天可以说已经绝迹。他最乐此不疲反复使用的手法,就是联系历史。他会把演讲中最重要的观点和思想直接或间接地联系到过去和未来,从而使得这些信息持续地令人兴奋、让人鼓舞。 中西方国家首脑的政要演说具有上述语境的异同,二者在演说时又各有侧重,其主要不同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上: 第一个层面表现在演说内容上,中国的政要演说常以“意义为重”,西方政要演说则习惯“案例先行”。 例如,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题为《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合作共赢*的主题演讲,开头为:“……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以来,为增进亚洲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推进亚洲各国和公司界的沟通和合作,发挥了积极影响。”胡锦涛主席首先从博鳌亚洲论坛的存在意义人手来开始他的演说,具有典型的中国政要演说风格。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就职演说的第二句话就从点滴场景着手演说:“是那些今天在学校和教堂排着长队,数不胜数的选民做出了回答;是那些为了投票等待了三四个小时的人们做出了回答。他们中的很多人,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投票,因为他们相信,这次真的不同――他们的声音会让这次不同。”这番就职演说具有典型的西方政要演说风格。这两种风格迥异的演说特点是由国家历史、政府言论传统等多因素形成的。“意义为重”能够体现大国尊严,“场景(案例)先行”可以展现演说魅力,各有所长。 另一个层面体现在演说者个人风格上,中国政要演说长于“寓教于说”,西方政要演说善于“绘声绘色”。比如,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姚景源在中国公司家论坛第四届年会上,用大量的数字展现中国经济运行态势,说:“我们的成就比预想的要好,这是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的。中国经济2003年可以用三个字简要地概括:就是快、好,活……”,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寓教于说”;相比而言,在2017年,口齿不清的英国副首相普雷斯科特在一次社会党会议上对于气候变化的演说过于投入,一只假牙突然“脱口而出”,令与会人员不禁发笑,这充分体现了西方政府演说人在政要演说中的“绘声绘色”。这两种不同的演说风格各有长处,“寓教于说”的长处在于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达更加丰富的政府新闻信息,而“绘声绘色”则可以使受众对演说内容印象深刻。 庆典致辞 庆典致辞是在重大庆典或典礼上由具有一定政府身份或政府背景的人讲的话。庆典致辞因其语境特殊,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组织对一个地区、一种现象、一件事务等的宏观性看法,篇幅内容磅礴大气、遣词造句优美铿锵。例如,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所做的讲话、美国独立日奥巴马总统的广播讲话等。中西方庆典致辞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异同: 第一,中国庆典致辞重“务虚”,西方庆典致辞重“务实”。胡锦涛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将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西语论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这些言论往往表达着中国官方的观点、态度、意见、建议或自身的发展趋势等,具有强烈的宏观架构色彩,重视“务虚”;而西方的庆典致辞则比较注重从国家现实生活出发、从公民的个人生活出发、从致辞者个人的感受或个人见解出发,政府言论。例如,英国女王在2017年圣诞节时致辞,女王的讲话主要集中在了家庭方面,强调家庭生活的价值,并对那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家庭表示慰问等,比较“务实”。 第二,中国庆典致辞重“无我”,西方庆典致辞重“有我”。在中国庆典致辞中,通常很少能看到政府官员的个性语言,往往具有深厚的概括总结意味,很难发现“我”的影子,而西方政要在致辞时往往“处处有我、时时有我”。例如,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十年庆典致辞中,除了首段个人感
谢和末段预祝成功之外,通篇汇报了教育部工作成绩和工作方向;2017年1月29日是中国的农历新年,法国总统萨科奇在向居住在法国的华人致辞时充满了感情色彩,并对中国举办奥运会了个人见解。 第三,中国庆典致辞重“整体”,西方庆典致辞重“个体”。受传统思想作用,中国政要在致辞时比较注重整体的成绩和整体的发展方向,很少提及个人;而西方政要在致辞中往往将公民的个体场景、生活、意见、态度等穿插其中,力求使严肃的致辞充满感情或感性色彩。例如,胡锦涛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整体上回顾了新中国60年来的发展历史和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了未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而奥巴马在2017年“独立日”演说时指出:“为了迎接我们这个时代的挑战,我们大家都必须发扬这种为国效力和献身的精神……迎接这些巨大的挑战,要求每一位美国人付出巨大的努力。”这就把领导人的个人思想传递给了民众,以求获得民众的赞同和支持。 答记者问 答记者问,是各级领导人、有关方面负责人或专家、学者直接回答记者提问的一种话语方式。提问、答问内容,都是有关大众及需了解和关心的问题,或有关领导机构需要向广大群众宣传、解释的问题。通常就某项事件由记者请有关方面负责人正式意见,随后以问答记录的形式公布。例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中外记者答问、奥巴马在总统记者招待会上的答记者问等。 答记者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采用提问、答问的形式;有助于读者、听众、观众明白某一问题的实质,明白某项决策的精神;提问在很大程度上包含着记者的主观性;答问包含着各级领导人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就某一决策性问题向读者宣传、解释的内容。 前总理朱锫基的演讲被公认为幽默、机智、有风度,给外国政要和海外华人都曾留下深刻印象。这些答问,有的全面深刻,旁征博引,有的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有的不动声色,却软中带硬,有的直抒胸臆,西语论文,充满深情;有的幽默风趣,让人捧腹;有的似乎是没有回答的回答;而有的无需回答,只是表明一种立场态度。这些不同凡响的答问,显示了一个大国总理的风范。但是,也有许多中国政要在答记者问的方式、态度上略显呆板、程式化,这与政要自身的学识、个性和演讲风格有莫大的关联。 西方政要在答记者问的时候往往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语言轻松诙谐又不失风范。波兰前总统瓦文萨答德国《明星》记者问,因语言极富有个性,而被世界媒体引为经典。 从表面上看,答记者问似乎是一项被动性很强的传播活动,但从具体功能上看,它除了回答记者欲知的信息外,还是劝服记者接受某种观点,改变某种立场,并作用其行为的一项积极主动的传播活动。因此,当今中西方政府都非常重视这一政府言论的话语方式。 综上所述,西方特别是美国政府在新闻言论中常从具体的事例或具象的比喻人手,进而吸引普通受众不断阅读、欣赏,并在潜意识中吸收政府需要传达的意图和遵守政府的政策、法令、理论;而中国政府则往往在新闻言论中从总体上立意、理论先行,并在必要时采用具体事例加以补充说明。中方擅长“意中有实”,西方喜欢“实中有意”。在全球化合作发展的今天,中西方政府可以互相借鉴各自优点,更好地实现政府新闻言论的顺畅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