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经济和政治的全球化使海洋在新世纪的地位日益凸显出来,成为比陆地更为重要的战略思考对象。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与海洋有关的资源和地理要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相关的国际问题也显得复杂化了。文章通过对中西海洋文化地理环境、观念意识、政策制度、生产方式的异同比较,引发我们去思考,认识海洋的文化探讨之重要性,加强海洋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促进我国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西海洋文化异同;地理环境;观念意识;政策制度;生产方式 世界上海洋总面积为3.6亿多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蓝色的巨大宝库”和人类的“第二自下而上空间”。当今时代,陆地空间及其资源已严重制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广阔无垠的海洋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强烈吸引着人们的眼光。 纵观海洋发展历史,我们发现中国历史上一直重陆、轻海,把海洋发展作为陆地的附属。甚至今天在多数国人的脑海中依然停留着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这一思维认知,而忽略了我们还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笔者在文中通过比较中西海洋文化的异同,目的在于唤醒国人的海洋意识,重新审视我国海洋发展历史,加强国人对海洋文化的重视,从中引发思索,有所启示。 一、中西海洋文化异同比较 1.大陆与海洋文化比较。古往今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一直赖于生存之宝地。但那时的北方是蒙古高原,是难以跨越的千里戈壁,戈壁滩以北,则是茂密的西伯利亚原始森林,再往北则是北极冰原。因此北路的交通充满了重重的阻碍。西北方,以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为起点,其西是极其广袤而荒凉的茫茫沙漠,在大漠南北,更有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等雪峰横亘,可见,中国通往西方陆路交通是何等艰险。至于西南,则耸立着地球上最高、最险峻的青藏高原。这片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就陆路来说,北、西北、西南三面都是难以通过的。最后,再看中国的东面,虽然面临海洋,而这则是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关于古人来说,太平洋浩瀚无际,波涛汹涌,凶险异常,同样是难以征服的障壁。中国所处的这样的地理环境,明显缺乏海洋文明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条件,这对中华民族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大的环境缺憾。 正是由于这种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华文化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从而也造就了中华文明具有内向、稳定型的特征。而中华民族的大陆地域广阔,气候适宜,物产资源富足,非常适合农业生产,这就为中华民族的农业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中华民族在这样一个广阔的空间里,依靠广大的陆地和无数的河流生存和发展,形成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 再看欧洲人所聚集居住的地中海地区。在人类历史上发展最成功的海洋民族就是欧罗巴民族,甚至“海洋文化”的概念也是德国哲人黑格尔提出来的,欧洲人的海洋文化最早发源于地中海。地中海是处于欧、亚、非大陆之间的陆间海,被称为“上帝遗忘在人间的脚盆”。但其地陆海交错、港湾纵横,海面大多是波平浪静,西语论文范文,为地中海人航行海上从事商贸活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由于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隔着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汹涌的波涛无法使它掀起大的波澜,因此它不仅潮差不大,而且比较平静温和。在这种地理条件下,地中海人的航海业和海上贸易十分发达,而且形成了一种向外展拓的文化类型。于是,地中海成了人类海洋文明的摇篮。 2.封闭与开放的观念比较。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提道:尽管中国靠海,尽管中国古代有着发达的远航,但是中国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作用他们的文化。伟大的哲学家眼光尖锐,严格点说,中国确实没有海洋文明,不太严格的话,可以换种说法,中国曾经有过海洋文明,但是有意无意被淹没了。 中国与海洋的关系历史悠久,在历史上与海洋也有不解之缘。15世纪之前中国航海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15世纪后,西方航海业迅速发展,而我国海洋业却开始走向下坡。尤其是我国明朝的第一个皇帝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做了一件对中国海洋文化及海洋文明发展很不利的事,这就是海禁政策:片板不许下海。他的理由是从海上可以里通外国,所以必须禁止海内外交往。朱元璋片面地认为:海外的诸多地方和民族,都离我大中国很远,隔山又隔海,得到了他们的土地,还不足以供给他们的给养,得到他们的民从,也无法使法令控制他们,因此认为海外贸易是多余的。 到明成祖朱棣称帝的时候,明王朝虽然派了郑和下西洋,目的依然是对外宣扬天朝大国威名。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宣布纶音”,“耀兵异域”以示中国富强,换言之是一次政治远航,而不是军事征服和商品推销。朱棣以后的明朝历代帝王一直到清朝的皇帝顺治、康熙等,前后300多年,虽然也有人主张开海禁,也曾有过几次短暂的开禁,但从中央政府的明令而言,仍是以海禁为主。这使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发展被限制在一个十分狭小的范围内,因此无法形成规模。而真正对中国的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发展以致命性打击的则是清代的“迁海”,清朝的3次迁海,范围遍及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五省沿海,离海岸线近百里的居民几乎全部内迁,整个沿海的航海贸易、交通运输出现了衰落,荒废了沿海大片田地,使工、商、贸面临停顿,其后果是将中国人民几千年以来与海洋的共生关系隔断了,严重破坏了我国海洋产业和海洋文明的发展。 而这时西方却开始了伟大的地理发现,继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后,达.伽马到达印度,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在西方,对海外殖民地的占领,是探险家们实现的,但殖民地的主权是由王室掌控的,西方的航海家的愿望与国家的意志是一致的。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得到的一切财富和商品的1/10得以免税。正是西方统治者对航海的大力支持,促使西方海洋文化的加速发展。同时西方统治者历史上就支持民间航海和民间海外贸易,大力支持并保护本国侨民的海外利益,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海洋商业文化的发展。 3.海洋农业文化与海洋商业文化的比较。作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中国的海洋文化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制约,以至于中国的海洋文化具有明显的农业特征。中国古代的航海者虽然把生产活动从固定的陆上田地变换到流动的海上,但往往局限于一定的海域,而且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海上活动,这等于在海上再现了封闭式的小农经济生活。 为了保护内陆农业经济,修筑滨海长城“海塘”,发展海洋和垦殖,建立盐田、潮田、沙田、蛏田、蚶田等,究其本质是也是将海洋资源作为农业资源的一种补充。同时,海洋捕捞和采集使得渔业成为了海洋农业的食物来源。由此可见,中国的海洋观念向来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之中,中国的海洋农业文化是一种封闭型的、内向的海洋文化。即使是统治者提倡“渔盐之利”,着眼的也是补充农业之不足。这与西方的海洋民族的海洋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吸收不可同日而语。 西方海洋文明则重在海洋商业文化。商业文化在西方海洋文化中地位的确定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首先西方海洋文化的发源地希腊为半岛国家,贫瘠的土地、落后的农业、岛屿分散等原因决定了希腊的许多必需品要依赖于从别国进口。曲折的海岸线以及风平浪静的港口成为了希腊海上运输业发展的先天优势,由海洋文明发展而来的工商文明可以说是必然趋势。岛国众多,海岸线长而曲折,这样的地理因素决定了海上联系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其次,西方统治者历来支持民间航海和民间海外贸易,大力支持并保护本国侨民的海外利益,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海洋商业文化的发展。再次,西语毕业论文,古希腊文明的高度发达,造船业胜于同时期的所有国家,使得希腊成为了欧洲的第一代海上霸主,享受海洋所带来的无限资源。随后古罗马的崛起取代了希腊的霸主地位,而到了16世纪中后期,西班牙和葡萄牙双雄并起,分享了海洋资源。17世纪末,“海上马车夫”荷兰及日不落帝国英国又形成了主宰欧洲海洋的双极。千百年来,各国争夺海上霸权的真正原因乃是被海洋中蕴含的无限利益所驱使。从海洋霸权的争夺来看,西方海洋文明无疑是海洋商业文化。美国著名的军事问题专家费正清以其特有的宏大视野,从地理活动和海上活动的不同,解释中西方数千年发展历程的不同,认为海上经商对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作用,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作用》更是专门探讨了西方几个世纪以来“海权对欧洲和美洲历史的作用”,并成为海权论的经典论述。西方的海洋商业文化正是这样一种开放型的、扩张的商业文化。
4.和平交往文化与战神文化的比较。中西方的海洋文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在于中国海洋文化的和平性和西方海洋文化的侵略掠夺性。 中国地域的广阔,资源的丰富,加之地理环境的封闭,使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与世界其他高度发达的文明之间明显地相互隔绝,彼此独立着。中国的航海者举目能望见的,都是一些文明程度远不如中国的地区。中国的航海者们从事航海活动的结果只是把自己的高度发达的文明单向地传输给文明程度较低的民族,如日本、朝鲜等,这是一种文明交流的不对等。古代中国海洋文化主要是一种和平交往、自由贸易、平等待人的文化,尽管一样崇商,但中国商人总是和外国人平等自由的交换。 郑和下西洋反映的正是一种典型的中国海洋文明基调。明初郑和的下西洋,以其船队的规模和航海水平,是当时世界各国难以相匹的。但就这几次远航的目的而言,并不是经济动因,而是明朝皇帝(成祖朱棣)借以“宣威海外”和“宣而纶音”而已。就是说它的主要目的不是经贸活动,也不是征讨和海上掠夺,而主要是招示皇帝的旨意,向太平洋诸国炫耀中国的富强和威武,并以恩威并举的措施使这些国家臣服于中华帝国,同时在朝贡的名义下与中国进行经贸往来。 在远航和自由贸易的过程中,中国人历来以平等精神对待海外一切民族,如与当地民族通婚,与当地人民和平共处,吸收外来民族的先进文化,而且面对西方殖民主义对东南亚国家的侵略时,甚至与当地人民一起进行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反对殖民、种族歧视和垄断贸易,主张和平往来,自由贸易和平等待人,便是中国海洋贸易的主要特征。 但西欧的农业条件必竟有限,人与土地的矛盾日益显现。从8世纪起,北欧维京人迫于此压力,以一种吃水浅、速度快、灵活性强的船,在海上从事贸易、掠夺与殖民为一体的海盗活动,成为中世纪欧洲的海上霸王。另外西欧过剩的人口进入手工业和商业,新兴的商业中心和自制的城市开始出现,商品经济开始重新兴起。商人和自制城市成为封建领主、天主教会鼎力的政治势力,为了满足经济与宗教扩张的需求,从公元1000年-1250年,由欧洲各国封建主、意大利商人和天主教会发动了历时200年的十字军东征,从穆斯林手中重新夺回了地中海的控制权,开辟了从地中海到英吉利海峡经常性的大西洋贸易航道,还将势力延伸到波罗地海的地中海东部,欧洲人开始走向海洋。从那时起500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相继崛起于海上,成为海洋和世界的霸主。 西方的海洋文化一直是一种“海上骑马民族”的集贸易、掠夺和殖民为一体的侵略性的战神文化。翻开历史,令人发指的暴行数不胜数,自克里特、腓尼基、古希腊、古罗马、维京人、十字军直到“葡、西、荷、英”,都是一脉相承。这跟欧洲的资源相对贫乏、西方的宗教的排他扩张性及欧洲文化里的纵欲精神和淡漠的善恶观念都是密不可分的。著名的西方哲学家黑格尔就曾明确的指出这一点,他直言“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威廉・豪伊特在《殖民和基督教�欧洲人对待所有的殖民地人民的通俗历史》一书中指出:“所谓基督教人种在世界各地对他们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采取的野蛮的和残酷的暴行,是世界历史上任何时期、任何野蛮愚昧和残暴无耻的人种都无法比拟的。”由此可见,欧洲的海洋文化旨在牺牲其他民族而发展自身,这反映出欧洲海洋文化中以掠夺为残酷本质的战神精神。 二、结语 当今,人们更加重视大视野的、与人类前途命运攸关的问题的探讨,如宇宙起源、生命本质;海洋、空间和地球内部等。经济和政治的全球化使海洋在新世纪的地位凸显了出来,成为比陆地更为重要的战略思考对象。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与海洋有关的资源和地理要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相关的国际问题也显得复杂化了。我们必须按照全球化时代的要求重新审视自己的海洋观。笔者意在通过中西海洋文化异同之比较,引发我们去思考,重新认识海洋的文化的探讨之重要性,加强海洋的开发与利用,促进我国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春.海洋文化的探讨与解析[A].首届建设弘扬海洋文化研究会论文集[C].2017:116-121. [2] 何莹.中西海洋文化的比较探讨[A].首届建设弘扬海洋文化研究会论文集[C].2017:161-168. [3] 吴建华.谈中外海洋文化的共性,个性与局限性[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4-17. [4] 吴继陆.论海洋文化的探讨、定位及视角[J].宁夏社会科学,2017,(7):126-130. [5] 秦铭俐,徐后连.中外海洋文化的比较探讨[A].中国海洋文化论文选编[C].北京:海洋出版社,2017:187-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