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大地震。这一重大灾难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救灾、贩灾、人们关于灾难的理性思考和灾后重建的一些问题成为中外各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印度洋海啸初发于2004年12月26日,当地时间7时58分55秒。根据国际时差计算,此时为美国东部时间2004年12月25日19时58分,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纽约时报》和《文汇报》都是在早上发行的,因此,《纽约时报》正好可以在美国东部时间26日早上发行,而《文汇报》只能等到次日早上,即北京时间27日早上才能作出反应。这样看来,《纽约时报》、《文汇报》都是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二天开始报道的。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为方便探讨和比较。本文选取《文汇报》从2004年12月27日到2017年1月16日这3周的报道,以及《纽约时报》从2004年12月26目到2017年1月15日3周的报道为探讨样本。 报道日期与报道数量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图一来看一下《文汇报》、《纽约时报》在样本时段内,对印度洋海啸报道数量的走势。 对报道时效的初步略论。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灾难发生在美国东部时间2004年12月25日晚7点多,所以作为晨报的《纽约时报》正好来得及在2004年12月26日即灾难第二天)进行报道。而关于《文汇报》来说,灾难发生在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早上8点多,作为晨报,该报最早只能在27日进行报道。所以,由于时差的原因,《纽约时报》的读者要比《文汇报》的读者早一些看到相关信息。这也是无法克服的事情。 对报道数量的初步略论。从走势比较来看:两报都明显经历了“前期――中期――后期”三个主要阶段。前期报道数量相对较少,但呈上升趋势;中期是报道的重点,报道数量相对较多;后期报道数量逐渐变少。但是从报道的第3天到第7天这5天时间内,以及从第15天到第20天的6天时间内,《纽约时报》每天的报道数量都在《文汇报》之上。从第8天到第14天,两报每天的报道数量都高低有别。有所交叉;但从总体上衡量,两报这段时间内的报道数量正负抵消。总数也基本持平。经计算得出,这段时间内《纽约时报》日报道量的均值为11,42857,《文汇报》的均值为10,09524。另外,仅仅从报道篇数上比较也是不全面的。因为在印度洋海啸的报道中,《文汇报》大多是几百字到一千字的短消息,而《纽约时报》很少有短消息,绝大多数都是长篇报道。 这说明,《纽约时报》根据事态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自始至终都在“坚守岗位”。努力做好全方位的跟踪式报道。所以,无论是报道均值还是各个时期。尤其是前期和后期的报道量都明显高于《文汇报》。《文汇报》把精力集中在了中期的报道,没有在灾难伊始立即投入报道。也没有坚持到最后。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从灾难发生到抗灾、救灾。再到灾后重建的整个过程,《纽约时报》对这一重大事件的重视程度要远远超过《文汇报》。在报道数量上,《文汇报》要比《纽约时报》逊色不少,其实,这跟媒体的实力是紧密相关的。 报道内容 对《文汇报》、《纽约时报》各主题的报道教量及比例初步略论。(见图二、图三) 通过统计,作者发现两报对于印度洋海啸的报道都围绕以下这三个大的主题进行:一、灾情 、抗灾、救灾:三、灾后反思和重建。各主题的报道情况如下: 1.《文汇报》、《纽约时报》报道数量最多、比例最高的报道主题都是B类。即抗灾、救灾活动,分别占样本总量的68%和57%。这与印度洋海啸事件本身有关系,因为灾难发生后,救灾的规模大,涉及的因素多。持续的时间长。所以两家报纸较多地关注这个主题也是事态发展所致。 2.两报的B类报道:在样本中,《文汇报》对于印度洋海啸的报道总量为212篇,比《纽约时报》少29篇,但是《文汇报》B类(即抗灾、救灾)这一主题的报道数量却比《纽约时报》多7篇。该报通过报道中外各国、各界的世纪大救援行动,特别注重营造一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氛围。 但是,无论与《纽约时报》相比,还是与《文汇报》自身各类报道的比例相比,该报的B类报道都为数不少,甚至可以说得上是比例失调。这袭明,《文汇报》在报道过程中,有意突出了对抗灾、救灾的报道。 3.两报的A类报道:通过上面的分类我们可以知道。两报的A类报道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灾情报道,二是对于灾民的报道。下面分别比较一下《文汇报》和《纽约时报》这两方面的报道。 《文汇报》的此类报道共有15篇,约占样本总量的7%。而具体来讲,西班牙语论文,《文汇报》此类报道中只有在转载的国外媒体的少数文章中。读者才能看到一些再现灾难的字眼。除此之外,《文汇报》提供的更多是对于伤亡、失踪人数确认的短讯。《纽约时报》的此类报道数量为14篇,约占样本总量的6%;另外,由于分类的原因,虽然《纽约时报》的一些文章总体上归属于其他类别,但是文中也常见一些对于灾难本身的描述。 根据《文汇报》、《纽约时报》各角度的报道数量来初步略论。 1.两报报道数量最多的角度。《文汇报》的各类报道角度中。对于中国社会各界的反应的报道最多。此类报道多达41篇,约占样本总量的19%。《纽约时报》的各类报道角度中,数量最多、重点关注的是对美国救援行动的思考和讨论。此类报道总数为29篇。约占样本总量的11%。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文章标题来看一下《文汇报》、《纽约时报》各自关注最多的报道角度。《文汇报》对于中国社会各界反应的报道中,诸如《严寒挡不住市民捐款脚步――市红十字会海啸灾区捐款热线铃声不断,前来捐款者络绎不绝》、《中国红十字会接受捐款逾亿》、《爱心暖流从浦江涌向印度洋――上海人民踊跃捐款援助印度洋海啸灾区》、《我国民间捐款达2.8亿元》……从这些标题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高涨的救援热情。这些报道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作为世界公民所体现出来的自觉意识和慈悲情怀。选择这种角度作报道,一方面有利于营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救援氛围,鼓舞人们抗灾的士气;另一方面,有利于塑造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形象,维护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 《纽约时报》关注最多的对美国救援行动的思考和讨论报道。诸如“Aid Sum-mit Talks in Jakarta:US Is Facing aChoice and an Opportunity”《雅加达救灾峰套:美国面临一个选择也是一个机遇》、“Winning Friends With Disaster Aid”《救灾赢得朋友》、“Disaster Relie:Is Ameri-ca Doing Enough?”《救灾:美国做得够吗?》……这些报道中,既包括对美国如何通过海啸救援实现其政治意图的思考,又包括对美国人小气与否的讨论,还包括对美国救援行动的评价。很显然。《纽约时报》的这些文章所讨论的话题跟美国的国家形象、民族利益紧密相关。 由此,我们可以说,《文汇报》和《纽约时报》都从大局利益出发,把同国家利益紧密相关的话题放在了报道首位。在两报的报道框架中,国家利益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2.两报对于本国的报道:《文汇报》对于中国方面的报道共119篇。约占样本总量的56%。《纽约时报》对于美国方面的报道总量为64篇,约占样本总量的27%。《文汇报》一半以上的报道跟中国有关,而《纽约时报》只有约1/4的报道跟美国有关。这表明,《文汇报》是以中国为轴心,一切报道都围绕中国的抗灾行动展开:而《纽约时报》是放眼全球,以整个灾难事件的发展进程为轴线的。 其实,西语论文,《纽约时报》有不少报道角度都是《文汇报》所没有涉及的。例如,《纽约时报》关注美国其他媒体与灾难报道。关注了新兴媒体―_博客在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发挥的信息传达影响;关注了美国的电视媒体CNN等,对待印度洋海啸这一灾难的态度、报道规模和报道方式以及灾难报道给电视媒体带来的收益。再如。《纽约时报》对于灾民亲友的反应的报道,《纽约时报》从灾。民亲友的角度反映灾难,能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体会到灾难的残酷性,同时也能唤起人们的同情心,这也是《文汇报》所或缺的。 结 语 媒体是一个国家历史的记载者。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发展水平的镜子。一国媒体的国际灾难新闻也是一个国家与世界交流的窗口。尽管我国媒体目前在国际灾难报道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他们与西方媒体相比还任重而道远,但是,笔者始终认为我们的国际灾难报道会朝着逐步完善的方向发展。同时。作者也必须承认,要改进中国媒体的国际灾难报道,需要主管部门、新闻媒体以及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需要在新闻体制、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上全面提高。作为一名热爱新闻事业的青年学生,作者时刻准备着为中国的国际灾难报道献上绵薄之力。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媒体在国际灾难报道中有出色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