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道德教育异同之我见[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一)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中西方道德教育存在着若干异同
  首先,在中国,血缘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与人的关系是整体(家、国、天下)中的兄弟姐妹关系(四海之内皆兄弟);在西方,公民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与人的关系是公民个体之间独立、平等的关系。
  中国重视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血缘情感(兄弟姐妹之爱、亲子之爱等),西方重视建立在公民关系基础上的公民理性(公正准则、合法契约等)。
  社会矛盾或人际矛盾是永远存在的。在中国,用基于情感的道德来调节社会矛盾,是道德调节,场所是在家庭中(国与天下是家的放大):在西方,用基于理性的法学来调节矛盾,是法学调节,场所是在法庭上。
  中国是道德治国(德治,仁政,礼治,半部《论语》治天下):西方是法制治国(法治)。
  因此,中国重视道德教育、德教,西方重视法制教育、法教。
  其次,在中国,由于人与人在血缘关系上是兄弟姐妹,因此要讲兄弟姐妹之爱、亲子之爱等血缘情感,要在道德上克己、谦让:在西方,人与人是独立、平等的公民个体,因此要求人们公正合法地维护自己的权利,并尊重他人的权利。
  因此,中国重视利他的道德教育(先人后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西方重视利己(而不损人)的“道德”教育。
  再次,中国的主流价值是以整体为本位和目的的,西语毕业论文,西方的主流价值是以个体为本位和目的的。
  因此,中国重视个体服从整体的道德教育(对集体的服务、奉献和牺牲),西方重视整体为了个体的“道德”教育。
  其次,中国要求个体成为道德圣人(人人可以成为尧舜),西方要求个体成为守法的公民。
  最后,在中国社会和教育中,弥漫着浓郁的道德气氛:在西方社会和教育中,弥漫着浓郁的法学气氛。
  
  (二)
  
  中国实施的是“高”道德(高尚道德)教育,西方实施的是“低”道德(低级道德、基础规范)教育,或者说“准法的”德育。
  中国的社会和教育充满着激情与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追求集体利益的英雄),表现为伟大、理想、超越和神圣;西方的社会和教育表现为理性与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追求“个体”自由的英雄),特点是平凡、现实、适应和世俗。在中国,道德义愤常常是正当的,劫富济贫被人称道;在西方,法制理性衡量一切,尽管“市场失效”会造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比如,中国曾有退休工人工资比科学家高的现象,虽不合理却合乎人情;西方的科学家工资比工人高十倍,不合人情但是合理(合法)。
  激情、伟大、神圣的社会、道德和道德教育,容易导致狂热与迷信:理性、平凡、世俗的社会、道德和道德教育,可能伴随着平庸、庸俗与冷漠。前者难以切实实施,后者容易切实实施:前者难以普遍实施(只能部分实施),后者容易普遍实施:前者可能而且曾经造成普遍虚假(假大空),普遍无效,后者可以普遍真实,普遍有效;前者可以培养少数道德高尚的圣人,同时可能造就多数高唱道德的虚假小人,后者可以造就多数真实的平凡守法的公民、凡人。
  
  (三)
  
  在中国历史上,在治理国家和教育人民的问题上,是采取德,还是实行法?对此,曾经有过争论和不同的实践。为什么法家的“依法治国”和“法教(法制教育)”在中国几千年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历史中只是“昙花一现”?这种结果和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近况和未来有什么作用?探讨这个问题,关于现代中国如何处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关系,如何促进国家发展,有重要意义。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来看,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哪一个成本更底?哪一个更应该被优先考虑?在今天的中国和西方,两者应如何结合?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德治国”、“德治”与“依法治国”、“法治”的基本方略如何在中国真正结合起来?是否可以说,只有符合道德的法学才是好的法学?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最终是不是一致的?在未来世界道德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人性与道德、幸福与道德(得与德)、公正与道德、理性与道德、理性与热情等等的关系?
  人的全部生活(活动、追求和发展),本来是而且应该是一个包含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而且是物质与精神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但是,在中国的社会、思想和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却被分割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不同的方面或领域: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本来也应该是各有千秋的,但是,人们一定要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不同的方面或领域分出高低,并且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西语论文范文,人们选择和强调的是精神生活这个方面或领域;本来即使是精神生活这个方面或领域,也是丰富多采的,但是,人们只选择和强调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道德生活:况且,道德生活也是丰富多采的、多层次的,但是,人们只重视高尚道德和浓郁的道德:而且,当这种高尚浓郁的道德变成书本中抽象的道德知识或者道德概念时,如果失去它们存在的现实生活基础,就变成抽象的道德教条。总而言之,从整体的人的整体的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衰变为对精神生活和思想的强调,再衰变为对道德的强调,最后衰变为只强调高尚道德和浓郁的道德氛围,只强调道德治国、圣人治国是中国的传统。因此,如何避免用精神取代物质(经济)和精神的结合,避免用精神取代科技,避免用精神、思想取代民主(政治)和法制,避免用道德生活尤其是用高道德生活取代复杂的精神生活和全部丰富的生活,是未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道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免费论文题目: